如何唤醒学生诗心

2015-10-21 19:45刘坤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5年2期
关键词:诗歌情感语言

刘坤

诗歌是不死的灵魂,它穿越时空,与读者形成心灵的交汇,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节操的熏陶、情感的震撼,引领人们走向灵魂的家园。正如狄金森诗中所说,“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阅读诗歌、体悟诗歌,对于人生质量的提升,人生境界的拓展,其意义不言而喻。

诗歌也许是少数人的艺术,但诗歌教育必须是大众的,因为诗歌教育不仅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担负起健全民族人格、塑造民族精神的重任。但反观现阶段高中诗歌教育,似乎离此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以经验的推理、主观的定性、模式化的归类、技术化的剖析来代替学生的意境感受和情感体验,以整体感知替代细节体悟,教法也比较单一,并以大量的鉴赏题训练肢解了诗歌,扼杀了诗歌的生命。于是,学生们不能产生学习诗歌的欲望和动力,甚至模糊了方向和目的,渐渐对诗歌丧失兴趣。

读诗是灵魂的握手,读诗是生命的对话,读诗是感官的跳舞,若没有怦然心动,一切解说都是乏力的。诗歌教学不能太功利主义,不能简单化、工具化、庸俗化,应回归常识,培养对诗歌本身的兴趣。青春年少的学生本身就是一首诗,他们对于诗歌的热情和感悟似乎是一种天性,而诗歌教学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诗心,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世界、关照心灵,在创作中释放激情、展示精彩,那么如何完成这种回归呢?

一、优化课堂教学

1. 创设情境导入,营造环境氛围,拉近时空距离,使学生对诗歌产生亲近感。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只有学习者对所学对象有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心愉悦地投入学习。如何不让学生对学习诗歌丧失兴趣,如何唤醒和保持学生敏感的感受力是语文老师要解决的教育问题。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亦是如此,要在起跑线上给予学生动力,诗歌教学的导入尤为重要,应想办法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引发思考,让学生带着一种期待去寻找并满足自己的需求。

导入的方法可以是广泛运用诗词名句,拓展意境,也可以营造意境,带学生走进诗歌,并恰当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等等。如《雨霖铃》导入设计,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让学生感受清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穿越历史的烟云,到宋朝聆听柳永的吟唱;也可以营造环境氛围,还原画面,让学生入境:秋季,暮色,骤雨,寒蝉,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人握手告别时的情状,感情深挚,凄然无语。分别在即,恋恋不舍的二人相看的泪眼,流露出的是无限的眷恋和担忧,纵有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说起,只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言胜有言,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词人又会怎样地将这动人的愁思抒发出来呢?教学时可以此触发学生情感体验,内心感受,待学生敞开心扉,引导学生深入诗歌情感表达之妙,或与自己的表达方式互相比较来促进学习。

2. 诗歌诵读是文字语言和声音语言的转换,是艺术的再创作、再表达。动情的诵读是建立在充分领会诗人意图,体悟诗人情感的基础上,随诵读流露出的是有温度的情感,是有生命的语言,吟诵是不能单纯以背诵来替代的。东北师大附中语文组曾经邀请东北师大“中华古诗词吟诵团”为学生和老师进行吟诵展示,学生和老师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效果非常好。附中老师还给教育同行们吟唱过南朝民歌《长干曲》,唱得极有意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必在课堂上,这种方式一定特别受学生欢迎,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教育就要培养自由的生命。诗的意义是完全开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并引导学生获得自己的语言,不要用陈词滥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体验独立思考。以《错误》为例,每个生命个体读这首诗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产生情感共鸣,不必拘泥和限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去品读诗歌。教师在讲授诗歌时,还应激活学生对诗的理解,在古诗教学语言中融入现代元素,可打破时空带来的隔膜感,打造与古人精神对话的平台,同时精心设计问题,以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实世界的思考。

4. 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读诗、背诗,更要师生共同写诗。在诗歌鉴赏中激发兴趣后,学生走进了诗歌的意境,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自然就会触发写诗的欲望,尤其是诗作创作得到肯定后,会对诗歌投入更多的热情,并以此为享受,真正爱上诗歌。同时,还需要开始时以清丽小诗为例,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知道只要用心,只要流露真情,每个人都可以创作出感动自己,感染他人的诗歌。老师不断启发鼓励学生阅读、创作,让教学和学生的青春与诗为伴,才能达成诗歌教育的要旨。

二、激活课外教学

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课外拓展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语文教师一定要激活课外教学,利用更广阔的空间,发掘学生的艺术灵感,点燃学生内心的热情,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让学生更深入地领略到诗歌的魅力,更轻松地学习诗歌。

实践方面也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对激发学生兴趣和对诗歌的热情有促进作用。例如:鼓励并帮助学生成立诗社;利用校办写作学习报平台发表诗歌;鼓励学生搞兴趣专题研究;组织游览考察亲身体验;诗词吟诵吟唱比赛;原创诗歌朗诵会;诗词书法作品比赛等等。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诗歌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人论世的社会学、意识形态解读上,教学模式应多样化。教师可通过比较不同的译文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或者对诗中词语的调换来体味原诗语言的意蕴。诗人策兰说:“诗歌是语言中绝对的唯一性”。那唯一的一个词,它就存在在那里,即使未被写出,所有诗人们呕心沥血也希望找到那个唯一的词。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为何不用落、飘,“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为何不用几、数等等。东北师大附中孙立权老师也曾谈到他讲白居易《琵琶行》时,将最后两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改为“东船西舫赞不绝,江间秋月耀浮波”,让学生比较鉴赏,用这种变换分析法,让学生有更直接的体验。

此外,还可以在诗歌鉴赏中运用吟诵吟唱法、对比阅读法、批注式阅读法、精神分析法、原型批评法等多种方法来分析诗歌,也可以几种方法结合来进行分析,解读方法不同,带来不同的意义。曾经听过一节诗歌鉴赏课,教者解读苏轼的《定风波》,教学设计精巧,视角独特,通过对小序和诗歌主体的对比,解读诗歌的内在意蕴,最后又引入里尔克的《豹》和文本对比阅读,赏析出独特的味道。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用词不同的意蕴,通过“斜照”和“夕阳”对比来变换分析,“斜照”将日光接引于身上,将自然的阳光牵引于心灵之中,与心灵之光相应和,从而见得苏轼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升华了对词的理解,拓宽了诗的意境,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要唤醒学生的诗心和对文学语言的敏感性,首先教师自己要敏感,并且要多读书来保持和训练这种敏感性,如此读诗时就能够触类旁通。教师还应该将个人阅历纳入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只凭教材和不断地翻看教参得来的直观认识,就不会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与体验,如此机械地理解,如何能让接受者有语言的敏感性呢?这种老师就好比是速冻饺子一样,不但把自己冻在了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同时也冻住了学生对诗歌的渴求和热爱。

教师还应扩展、深化对诗歌的认识,不要僵化老套,要用理论、方法的武器解读诗歌。学生在诗歌阅读中,会遇到一些无法破解的语言密码,造成情感理解的障碍,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教师用具体的理论方法进入诗歌,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培养很重要。教师应让学生多了解些诗歌的修辞、色彩的表情性,扩大视野和掌握方法,否则无法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現象。例如“清晨的黑色的牛奶,我们傍晚喝”,“国破山河在”,“载不动许多愁”,“丁香空结雨中愁”,“如果早晨你醒了看见满院的欲望多美丽”等。抽象与具体之间的结合,使语言更具有张力,这也是语言的一种神秘力量。文学的读者,不仅仅只有感动,还要知道怎样解读,进入诗的形式结构和内在秘密中,并对学生敞开呈现,达到“不隔”的境界。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刷新对诗歌的认识和观念,了解诗歌的语言。唤醒学生的诗心,要先唤醒自己的诗心,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读者,才能给学生一个诗意的课堂!

猜你喜欢
诗歌情感语言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情感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台上
我有我语言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