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主食加工产业链建设绿色大厨房

2015-10-21 19:52方安儒
奋斗 2015年3期
关键词:加工业主食产业化

方安儒

发展主食加工业是我省食品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的现实需要,也是发挥资源环境优势,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选择。我们应该把握好当前的市场机遇,创造良好条件,让龙江主食加工业释放出更大的潜力。

一、我省发展主食加工业恰逢其时

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居民饮食结构已从追求“温饱”,转向追求“营养”,主食加工业也迎来了快速增长的历史性阶段。加快做大做强龙江主食加工业,更有利于实现龙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一,发展主食加工业是食品产业提升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无论是整体环境还是具体的运行特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作为资源大省和农业大省的黑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已经刻不容缓。我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世界公认的黄金玉米带和奶牛带,粮食病虫害轻,耕地化肥和农药亩施用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7,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商品量、调出量、绿色食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畜产品安全水平全国领先。尤其是经过多年来的产业项目建设,食品工业已成为全省工业经济中的第二大产业。这些都是我省发展主食加工业的比较优势。利用好这些优势,满足新的市场消费需求,把我省主食加工业做成大产业,将形成一个新的增长点,以弥补我省传统产业下滑带来的冲击。

第二,发展主食加工业是食品产业提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的需要。2013年全国和全省人均GDP分别为6767美元和6055.7美元。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特点是消费增加,消费结构变化,居民食品消费需求向消费加工食品转变。当前,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和食品占饮食总消费支出比例分别为80%和90%,而我国只有51%和25%,因此,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将成为一个阶段内的必然趋势。未来5到10 年,我国食品加工业会有一个总需求膨胀的重要阶段,这就给我省主食加工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

第三,发展主食加工业是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据分析,当前一人一日三餐,谷物主食比改革开放前总量下降5成左右,营养主食则增加3倍左右。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状况总体较为严峻,从食品生产现状看,全国85%-95%以上的主食是由作坊生产的,标准和技术规程严重缺失,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保障食品安全。同时,农业比较效益低也是制约消费升级的重要短板,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关键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应用,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据测算,农产品加工成主食制品,一般可实现2-4倍的加工增值,并可带动农民增收,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因此,大力发展主食加工业,是顺应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

二、我省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

2012年,农业部开始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2013年我省列入主食加工示范省。我们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在全省逐步树立现代主食加工及消费理念,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政府推动,引导社会主体参与,促进主食加工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建设,逐步提升我省主食加工业发展水平。经过一年多的推进,逐步培育了一批主食加工示范市县和企业,已经形成玉米、黑蒜、馒头等多条产业链,新上项目8个,总投资20.5亿元,为下一步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奠定了基础。一是制定全省主食加工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区域,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二是谋划主食加工产业链项目,依托国家主食加工研发机构,建立了国家主食加工木兰研究院,为我省主食加工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建成一批水平高、带动力强的主食加工示范企业,逐渐形成米旗馒头、瑞盛玉米、金都米业黑蒜等一批产业链项目。三是研发、推广、应用一批主食加工技术创新成果,提高我省主食加工业的技术水平,组织了三批产学研对接会,成功对接项目27个,使一批成果得到转化,初步形成了研发服务团队。四是在主食产加销领域,促进产加销各主体的互动和对接,尽快形成一批主食加工业战略合作联盟。五是研究项目支持的贷款方式,探讨与民生银行合作模式,集中对主食加工企业固定资产项目进行打包贷款,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问题。

三、主食加工业发展重点方向

综合考虑我省总体比较优势和各市地县资源条件,我们确定了重点方向和区域布局:

第一,调理米饭产业化加工。包含以大米、蔬菜以及肉禽蛋等为原料,营养搭配相对均衡、开袋即食或加热即食的大米混合配餐食品(如扬州炒饭、蛋炒饭、咖哩炒饭等)。该项目是在立足东北优质稻米资源和国内外市场发展优势基础上提出的主食米饭产业化加工项目。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同类先进技术装备,目前我国已具备了研发、设计和制造先进技术装备的能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开发成功高阻隔包装材料、调理米饭自动灌装装备及温和式杀菌装备,并开发出适应国人饮食习惯的调理米饭系列产品。产品贮运物流形式包括常温、冷链两种类型,未来可面向全国市场,特别是南方市场推广。产业布局主要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鸡西、鹤岗和农垦等地区。

第二,面制品主食产业化加工。针对目前我省传统面制品加工仍主要依靠作坊、摊贩、机关食堂、中小企业组织生产的落后局面,推进馒头、包子、饺子以及具有东北特色杂粮面制品(豆包等)的产业化发展进程。通过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升面制品主食的安全性、方便性及营养性。产品主要面向本省和东北市场,在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后可向全国拓展。项目还包括发展焙烤面制品的产业化加工,提升我省市场上主食面包(大列巴)、花色面包、蛋糕、传统中式糕点等的现代化生产水平。存在的关键技术难点在于发酵冷冻面团、焙烤预混粉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产品的保质保鲜技术。此类产品主要面向东北地区及俄罗斯市场,也可作为龙江旅游馈赠食品,增加我省文化创意氛围。产业布局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绥化和农垦等地区。

第三,杂粮食品产业化加工。利用我省玉米、小米、大黄米、红小豆、绿豆、高粱等优质杂粮资源,重点发展方便、营养、风味突出的杂粮复配营养米、杂粮方便营养粉(粥)、杂粮休闲食品(红豆羹、酥烤豆、红豆汤、绿豆糕、裹粉豆)的产业化加工,逐步建立统一的生产标准和区域品牌,弥补目前我国杂粮消费市场精深加工产品匮乏的问题。此类产品门类广、国内市场需求大,销售可面向全国。产业布局在齐齐哈尔、大庆、双鸭山、黑河、农垦等地区。

第四,传统特色预制菜肴产业化加工。依托我省畜禽、蔬菜等资源优势,立足本省市场需求,引进和采用智能炒锅、气调包装、温和式杀菌以及中央厨房配套加工设备设施,发展包括哈尔滨红肠、血肠、酸菜白肉、杀猪菜、小鸡炖蘑菇、排骨炖豆角、地三鲜、东北乱炖、松仁玉米、松茸鸡汤、林蛙菜(汤)、野猪肉、桑蚕菜、鹿肉等在内的东北特色菜肴、汤品等的工业化生产,实现对东北传统菜肴产品形式、加工工艺、技术装备、标准化等的全面升级。产品分冷藏、常温保藏两种形式,因具有東北鲜明特色,可面向省内外及旅游市场。产业布局主要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七台河、伊春和大兴安岭等地区。

第五,大豆等素食菜肴产业化加工。利用我省非转基因优质食用大豆及山林特产资源,通过提升传统豆制品加工技术装备、引进质构重组技术装备,发展绿色、营养、健康的预制豆制品菜肴、仿生素肉制品(素火腿、素鸡、素鸭、素虾仁、素火锅丸、各种颜色的腐卤、豆汤、奶豆等)的产业化加工;发展以木耳、猴头、松茸、蕨菜、微菜、核桃、榛子及松子等为原料的山野特色与坚果类预制素食系列产品(凉拌木耳、松仁玉米、榛子粉皮、菌菇汤等)的产业化加工。此类产品利用原料营养与风味特点,走素食为主、融入文化、突出特色、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发展道路,未来产品可面向省内、全国及旅游市场。产业布局主要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绥化、黑河和农垦等地区。

第六,马铃薯主食加工。在主粮作物增产空间小、生态环境压力增大、消费者营养不均衡等问题的背景下,让马铃薯逐渐成为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意义重大,马铃薯主粮化开发是促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积极探索。我省是马铃薯大省,在发展实现主食转化尤其是马铃薯主食加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提前着手谋划“第四大主粮马铃薯加工产业链”,形成龙江特色主食加工产业发展道路。

总之,我们要力争在3-5年内建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食加工重点市县、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使黑龙江省由我国的“大粮仓”变成城乡居民的“大厨房”,农业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作者系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甄真

猜你喜欢
加工业主食产业化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让宝贝爱上五颜六色的主食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宝贝爱主食
农业部部署扎实推进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
就是爱吃VOL.1心动夏日主食大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