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从教信念教育视阈中“原理”课教学体系创新

2015-10-21 19:30程艳
学子 2015年4期
关键词:师范生原理马克思主义

程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政课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更加直接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大任务。由于新世纪在校师范生是中国教育的未来和希望,因此,我们应引导师范生群体树立坚定献身教育事业的从教信念,使他们乐于终身从教。“原理”课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师范生的从教信念,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师范生从教信念教育与“原理”教学体系创新的必要性

(一)“原理”课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是培养师范生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径

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任务之一,其主要目的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原理”课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方面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其一,“原理”教学可使师范生更加准确地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形势、与社会发展趋势,从而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师范生可站在历史高度把自身职业选择、规划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结合起来,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履行自身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并认同未来的教师职业。其

二、“原理”教学可使师范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通过学习“原理”课的唯物辩证法,可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形成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而,能够更加辩证地看待发展机遇和困难等问题,从而避免产生认识偏差和思想纠结。其三,“原理”教学可增强师范生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教师可通过社会调查、实事评论、影视评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等实践教学形式,使师范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全面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依据和意义。同时,还可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为师范生提供了广阔的成长平台,他们在其中可以收获很多具有根本性、指导性意义的观点和方法,从而为他们将来的教学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二)“原理”教学体系创新是加强师范生从教信念的现实要求

按照教材内容逐一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原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很好帮助师范生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教学难点,重点。目前在校师范生大多为“90后”,他们主体意识更强烈,更崇尚彰显自我个性,他们极具批判精神、乐于打破陈规并尝试和接受各种新鲜事物,他们敢于向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师权威发出挑战,不会轻易接受外来思想与理论灌输。教师要想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认真分析并把握师范生特点,善于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建立一种公平、开放的课堂。同时,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师范生思想动态,教师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对学生现存思想问题做出客观、全面分析,并根据这些问题,结合“原理”课相关内容备学生课,这种课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由此可见,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会使师范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原理”课教学中打折扣,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

探索“原理”教学体系创新实践过程中,对师范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独具特色。我国实施师范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大批有理论素养、有思想政治素养、有专业素养的优秀教师,其中思想政治素养是灵魂,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成为教育工作者。由此可见,师范生肩负着振兴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大责任,思想高尚、理想遠大、信念坚定、知识丰富、技能过硬是对他们从教职业的基本要求。然,不可否认,当前在校师范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入学的动机是“可以上大学”或“免费”等,对本身教师职业理论认识不够;由于师范生比其他大学生更容易找工作,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入学后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部分学生打算毕业以后先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成长的平台,过度几年,然后再根据自己喜欢的职业再就业,因此改行的较多等。这些特殊性的现存问题决定了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老师不能将师范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完全等同于一般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因此,“原理”教学体系创新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能泛泛而谈。

二、“原理”教学体系创新的原则

要使“原理”课的教学目标要与师范生的培养目标相吻合,我们应该以有利于加强师范生理想信念为核心目的来创新“原理”教学体系。通过理论研究,提升师范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通过答疑释惑,坚定师范生的理想信念与政治信念;通过授道示范,完善师范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创新“原理”教学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整体性原则,勾勒马克思主义的整体面貌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性,是马克思主义存在之根本,也是区别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呈现为“形成”的整体性、“发展”的整体性、“理论”的整体性、“形态”的整体性、“主题”的整体性、“方法”的整体性、“功能”的整体性。“原理”课教学,主要是从理论的整体性来研究,切戒不能把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等同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角度出发,才能勾勒马克思主义的整体面貌,才能真正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精神实质。要坚定师范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必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概念多、内容广博、理论复杂的完整学科体系,也是一个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科学理论系统。但实际教学中,往往有一些教师喜欢从自身已有知识背景和学科领域出发,出现“为讲哲学而讲哲学”“为讲政治经济学而讲政治经济学”等状况,甚至只讲授或是多讲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继而,师范生很难完整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相比其他理论的科学之处,更不会油然而生崇拜和敬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甚至他们会将马克思主义等同于其他西方哲学流派或政治经济学流派,这些情况不利于师范生坚定和养成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因此,教师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时,必须坚持全局性原则,始终围绕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来设计教学体系,以凸显马克思主义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

(二)坚持文本性原则,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一门系统化理论学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其目的是向人们传授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师范生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的承担者,他们的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至关重要。“原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养成过程。在专题教学中注重经典文本的引用,可以帮助师范生学习到更多知识,加深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认识,培养师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深刻的科学结论,还在于它对于时代精神的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方法。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异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范畴,它在逻辑上直接关系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其他一些早期哲学著作中集中阐述异化理论。若教师在讲学中能够把它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对当代解读联系起来,并把它与马克思在其较晚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之中不用,或者很少用异化范畴的缘由结合起来讲,那么,师范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理解将更生动、更丰富。因此,对学生的立场培植和方法教养,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原理”课的专题化教学,必须走进经典名著,走进马克思,走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方法论。

(三)坚持现实性原则,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为了使师范生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教师除了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讲解到位,还要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批判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自己使命。当代生态环境恶化、科技伦理、道德危机、文化冲突等社会问题无不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当人们试图寻求解答面这些问题时,理论辩证和哲学探究就成为必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任何理论只有在生活的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体现其价值。正视“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就要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和社会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不断批判并解决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因此,教学体系的设计要充分关注社会现实,而不是成为“唯知识型”的灌输。

“原理”课教学中要坚持现实性原则,应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进行针对性教学。为了让师范生能更好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经历及心中存在的疑惑,并根据他们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二是结合本学科最新理论成果进行教学。用最新科学成就丰富理论教学的内容,让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增强课程的说服力。三是结合不同专业特点,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其趣味性,增强其可信度。总之,这样既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现实性,还可提高师范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从而使其从情感、理智上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

三、构建“原理”专题化教学模块、培养师范生终身从教信念

“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就是在立足于教材和学科要点前提下,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时政热点、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重构教材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专题性讲解。“原理”教学体系创新的关键在于构建教学模块,优化课程结构。一方面,对“原理”教材的章节内容要有所取舍或适当补充,以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从而有目的地突出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化解教材内容丰富性与课时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又可以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各理论部分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有利于使师范生树立全面、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可以设计出以下教学专题。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与高校师范生成长

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

其教学目标是,坚定师范生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社会主义信念,塑造其未来承担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教师重任的必备政治素质。

专题二:人类的生产劳动及其异化

1.劳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2.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异化劳动

3.共产主义是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

其教学目标是,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对当代师范生理解当今社会劳动的异化及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专题三:人类的社会关系及其物化

1.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2.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是被物化的社会关系。

其教学目标是,解决师范生关于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的思想困惑,进一步坚定其理论立场和政治信仰。

专题四:社会主义发展的多样性与民族性

1.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2.社会主义的结构特征和价值追求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探索

4.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

其教学目标是,以全球视野、从发展角度讲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新发展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进而使师范生从更加理性、全面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使师范生从理论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成全面科学的认识,进一步使其理解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尤其是教育政策的依据和目的,并产生理性的认同。

专题五: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2.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现实根据与历史必然性

3.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4.共产主义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其教学目标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

专题六:辩证法的生存智慧和人生态度

1.人的生命的辯证本性——生存矛盾、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

2.辩证法的价值追求——人的自我创造、超越和发展

3.唯物辩证法的价值目标——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自由解放

其教学目标是,使师范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理解个体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并正确处理好“小我”与“大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找准人生的定位,将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与整个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成长为一名坚定、合格、优秀的人民教师。

专题七:认识中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1.认识的真理性追求

2.认识的价值追求

3.实现认识中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4.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统一与师范生成长道路

其教学目标是,使师范生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并在实践中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具,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养成求真务实、怀疑宽容、以人为本、悲天悯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能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将远大的理想转化为现实发展的动力,在教育领域谱写自己美好的人生乐章。

猜你喜欢
师范生原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