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屹峰 董建军
1流行病学
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仔猪,一般较集中发病的时间段是断奶后1~2周,饮食欲较好、生长较快、较肥壮的仔猪较多发;养殖环境长期阴冷潮湿,突然改变饲料配方,饲料中Fe、Se严重缺乏是最易发病,一般认为Se缺乏与仔猪水肿腹泻症有关;饲料营养不均衡、蛋白含量超标、配方突然更换等应激因子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原因,一般认为是饲料应激导致仔猪消化紊乱,胃肠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溶血性大肠杆菌占据竞争优势,大量增生繁殖,产生内毒素,造成机体中毒或重点组织器官病变;有病史的猪场、沿用上一批次病史场种猪,发病风险较高。
2病因分析
天气突变时,仔猪因皮下脂肪层薄、体温调节能力差而无法适应引起胃肠受凉,导致消化不良,胃肠痉挛、腹泻,抵抗力下降诱发水肿病。突然喂给浓缩饲料,仔猪的胃肠功能发育不健全,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和激活需要底物诱导,在仔猪4周龄前突然喂给大量的营养浓度极高的饲料,很容易诱发水肿病。断奶、阉割、预防接种、换料、母仔分离等多重刺激同时发生,引起仔猪产生应激反应,对病原菌的抵抗力降低,诱发水肿病。饲料品质不良,饲料的抗原性强。仔猪补饲饲料中豆粕等大豆蛋白超过粗蛋白总量的50%或豆粕(或大豆)加工处理方法不当及仔猪补饲不充分,大豆蛋白的抗原激活了肠道的局部免疫系统,如仔猪未能产生免疫耐受性,则免疫系统经常处于准备状态,当断奶后再次接触此类抗原时,便产生了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导致消化不良、腹泻,发生水肿病。配合饲料的酸碱度过高,这样的饲料进入胃肠后中和了大量胃酸,使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大量营养物质未经充分消化而直接进入肠道,使大肠杆菌迅速增殖,导致肠道菌群区系平衡被打破,诱发水肿病。在8周龄之前,仔猪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喂给大量蛋白质含量高的日粮,超过了仔猪胃肠的承受能力,引起胃肠机能紊乱,造成病原菌繁殖并产生毒素,从而诱发仔猪腹泻和水肿病。
3临床表现
仔猪感染初期无显著的发病症状,易被忽略,这也是因为仔猪发病比较突然,然后直接死亡导致的。一些仔猪的发育比较缓慢。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厌食、无食欲、精神不振等表现,在初期其呼吸会加速、短促,心跳速度加快,症状发展之后会有深而慢的呼吸表现,在有症状出现约2天左右,就会出现轻度腹泻和便秘等症状。患有水肿病的病猪会在静卧时表现出四肢抽搐的状态;病猪的肌肉震颤感强烈,触动感知非常敏感,还会发出嘶哑的鸣叫声;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病猪的后躯和前肢会出现麻痹表现,然后无法站立行走。根据现在对该疾病的研究发现,患有水肿病的猪眼睑、脸部会有水肿表现,水肿比较严重的病猪,其腹部和颈部也会有明显的肿胀情况出现,可是有些猪症状不明显。
4防治方法
加强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哺乳仔猪适时补料,锻炼其消化机能,断奶期间换料要循序渐进,切忌一刀切、突然换料,避免饲料长期单一或蛋白含量过高,以减少仔猪胃肠道的不适应性,降低胃肠疾病的发生率。
仔猪舍内长期维持“清洁、干燥、无菌、冬暖夏凉、通风性能良好”的良性环境,减少环境带来的各种不良应激,消除本病的外在发病诱因,有效降低本病发病率。
检测当前仔猪饲料是否缺乏Fe、Se、VE等重要微量元素,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针对性补给此3种微量元素,可大大降低仔猪水肿腹泻的发生率。
整群防治应采用综合疗法,组方原则为“抗菌素(控制继发感染)+盐类泻剂(抑制、促排肠道内病原菌、毒素,短期应用)+整合胃肠道功能”。方法:重症病例,腹腔注射长效磺胺注射液,同时口服“5%~10%葡萄糖+碳酸氢钠+磺胺制剂(磺胺嘧啶钠、复方磺胺嘧啶钠或复方磺胺-5-甲氮嘧啶钠等)”,使用剂量按0.04g/kg
Wingdings^B@ w,磺胺类制剂首次用量可适当加倍;腹腔注射部位在倒数第2~3乳头之间的腹白线两侧1~2cm,重癥2剂/d,轻症只需1剂/d;葡萄糖用量为50~100mL,碳酸氢钠按0.1g/kg
Wingdings^B@ w应用;泻下常用芒硝(硫酸钠)15~20g+大黄末6~10g混合均匀,拌于饲料中喂仔猪,2剂/d,连喂2~3d,之后采用复方黄芪多糖散(主要含黄芪多糖、青蒿素、氟苯尼考及增效因子等),按1%比例拌料投喂,连喂5~7d,综合治愈率较高,约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