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亚成
摘要:在山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我们虽在山区,但语文课题研究组的所有教师们将一如既往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将有效教学不断推向深入,为全面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课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以读促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叶圣陶的认真、平和及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关键词:创设;关注;关注
在山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我们虽在山区,但语文课题研究组的所有教师们将一如既往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将有效教学不断推向深入,为全面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课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以读促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叶圣陶的认真、平和及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通过作家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新课伊始,耿老师以猜谜导入,引出谜底“爬山虎”,让学生欣赏画面,这是什么样的爬山虎?学生回答绿色的、墨绿的、绿油油的、嫩綠的……从而引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猜谜中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在语言文字的字词训练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命题才有新引力。这样的导入方式新颖而有效。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耿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她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全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指导学习“删”字和“堪称楷模”,学生在汉字的演变历史中了解了删的来历和意义。通过理解“堪称楷模”引出了文中的那段话,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叶老先生的人品及文品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三、关注文本,重点学习叶老先生为我批改作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耿老师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不断给学生加以引导:“叶老先生是怎样帮我修改作文的?”“修改前和修改后有什么不一样?”、“从修改中,看出叶老师是个怎么样的人?”这样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抓住“我虽然未见叶老的面……犹如春风拂面。“这一重点语句的学习,耿老师对文中语句所蕴含的人物情感上处理得相当成功。教师的真情引导,使学生在一次又次地朗读中,仿佛身临其境,经历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深切感受到叶老的慈祥、和蔼、认真与平和,使学生不禁对叶老先生的堪称楷模的文品人品肃然起敬。正是由于耿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对不同的教材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大胆地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才使这一堂课上得如此精彩、如此成功。
教学时,笔者十分关注了以下几点环节:
1、凭借教材,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更让学生体会如何做人。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1、拿到叶圣陶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画出相关句子,然后读读。学生根据我出示的自学提示,快速读课文去找到答案。
3、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充分运用已有的资源,如:《一张画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学生自己的习作等,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其他相关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我们虽在山区,但语文课题研究组的所有教师们将一如既往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将有效教学不断推向深入,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