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浅予的异域舞蹈人物画

2015-10-21 19:41沙伟
东方收藏 2015年4期
关键词:异域人物画线条

沙伟

叶浅予(1907—1995),原名叶纶绮,笔名初萌、性天等。浙江桐庐人。作为中国漫画和生活速写的奠基人,以及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和中央美院教授,其画作共分为漫画、速写和舞蹈人物画三个大类,且舞蹈人物画又有异域和中国少数民族两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主要从事绘画教学和以舞蹈、戏剧人物为主的国画创作。其中他对异域舞蹈人物揣摩研究数十年,用线条表现了翩翩起舞的人体美,用线条勾勒出意态表情的灵魂美。对此张大千曾高度评价“奇姿逸态,如将飞去。余爱慕无似,数数临摹。偶有一二似处,浅予不为呵责,转为延誉,余感愧无似。”

简约洗练的艺术风格

上世纪40年代,叶浅予离开漫画而走向国画,第一批作品便是他访问印度归来所作的印度舞画。他用敦煌壁画和佛画的手法画天竺舞,用色厚重,线条工整流畅。对此徐悲鸿曾经评价其“笔法轻快,动中肯綮”。而中国现代哲学家、美学大师宗白华(1897—1986)则言“浅予的印度舞画,是古典美与现代美的结合”。至上世纪60年代叶浅予的笔墨解放,产生舞蹈人物的绘画高潮,作品亦多有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人物画作。而其异域舞蹈人物画上的人物,仍然保留着洒脱、妩媚、奔放的艺术风格,同时笔墨顿挫自如,豪放爽朗,所绘形象生动传神,风格独具。画风既有南宋梁楷的简约疏阔和洗练率真,又含明代徐渭的笔简意赅与奔放纵横,还具明末八大山人凝练沉毅和少而不薄。

叶浅予早年自学绘画,才华横溢,承前启后,开国画人物之时代新风,是当代杰出的人物画大家。而他的异域舞蹈人物画,完美地阐释了中国画“形、神、线、意、趣”的传统审美观念,完美地继承了中国简笔写意推崇的“妙于形似,状简古,至有余意,尽藏笔画内”的简约之美,其笔墨线条均能减至无可再减,堪称中国的简笔大师。叶浅予曾说:“我不画幕中之舞,要画胸中之舞。”其笔墨线条的粗细、虚实、深浅、浓淡,再加上刚柔、疾徐、断续等变化,在艺术来源于生活中,于舞的动势上让人感到有一种节拍的声音及其连续性,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异域舞蹈中,略带夸张的欢快节奏与优美韵律。笔墨上其线的运用特别注意虚实的关系,在运笔间时有中断,使笔断意连;同时还在一条线的中间或线与线之间的关系上,能够巧妙地处理虚实,使得画面生动灵活,出神入化。墨色运用上他能够吸取前人所长并且发扬光大,使墨色赏心悦目,互相辉映。同时于人的视觉上感到极为平衡,令人停足不前,叹为观止。

成就显著的原因所在

叶浅予笔下的异域舞蹈人物画,精彩纷呈,成就显著。究其原因,是因为他首先“入戏”后才发挥创作,其曾言“我至少懂得舞蹈的旋律、节奏动作和表情,所以我才能画好舞蹈”。正是基于他对异域舞蹈的这份熟悉了解,执著热爱,才能对异域舞蹈形体语言的规律、动作,及其瞬间转换的角度、内容代表的生活内涵,完美地做到适当夸张、大胆取舍,才能创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最佳瞬间画面。在1982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的《叶浅予舞蹈画册》之“前记”中,其曾言道:“原始社会用舞蹈来表达意志与愿望,舞蹈家把这种萌芽状态的原始艺术培育、壮大,发展为灿烂的现代舞蹈艺术。舞蹈家以自己的身体机能为手段,把人间的喜怒哀乐,传递给观众,引起共鸣,鼓动激情。我把舞蹈家所创造的形象,通过画笔记录下来,进行再创造,形成人们另一种美的享受。艺术家的任务是探索發掘生活的美,炼成典型形象,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我爱看戏看舞,戏和舞成了我发掘美的生活宝库。有一时期,我的家庭成员有从事舞蹈活动,我也被带动,跟着跳起来,经过长期浸润,我对此道更加熟悉,更感兴趣。”

其次是他的作品能够将舞者表情动态的捕捉、情感流变的体验之画功,于丰富、复杂之中凝结成心灵韵律的展现,犹如异域舞台的造型,又似舞者自身肖像的矗立,于豪放洒脱中自具严谨,于凝肃规整中自由热情,于一贯而下中通体畅然。最后是一个“勤”字。著名文艺理论家胡考在1986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叶浅予画集》中言其“几十年来,身缠纸笔,随处创作,眼神心中纸笔,用一熟字贯穿之。十年的基础,二十年的挥汗,三十年的耕耘,四十年的不倦,五十年的乐此不疲,岂有不无成就的呢!”

异域舞蹈的经典画作

叶浅予的异域舞蹈人物画,早期作品设色凝重,线条工整流畅。上世纪50年代,尽管其画风稍见拘谨,但作画择善择要,笔墨伸展自如,线条畅如流水,设色凝重洗练。自上世纪60年代以后,叶浅予开始变法,笔墨解放,其创作亦步入了他的“画舞”高潮,不仅画风洒脱,而且强调形神统一,注重古典与现代美的结合。经过十年浩劫后,他的异域舞蹈人物画再次焕发了艺术青春。纵观他后期的传世之作,其用笔熟练、老到、飘逸,形象挺拔洒脱,准确传神,已达自如之境界。

1.1962年作《印度婆罗多舞》(图1)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尺寸:97×57厘米。立轴,纸本设色。

此作为叶浅予在1962年根据他上世纪40年代去印度写生旧稿而作。时值他艺术生涯顶峰时期,画面以速写般的寥寥数笔,富于表现力的老到笔墨,完美表现出印度舞女的矫健舞姿,可谓静中寓动,造型生动,画技纯熟。叶浅予国画创作的显著特色,即以笔墨表现富于动感的舞蹈人物。而此作以速写为切入点,再辅以鲜明的色彩,在充分发挥了线条的形式美同时,敏感地捕捉了运动中印度舞女的舞蹈形象。

2.1962年作《锡兰缶舞》(图2)

2011年上海中天拍品。尺寸:68×33.5厘米。立轴,设色纸本。

画作拥有浓郁的南亚民族风格,描绘了斯里兰卡妇女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的情景,为饱含异域风情的画作,充分显现了叶浅予上世纪60年代的舞蹈人物画创作中松快、自然的特点。与之前创作的印度风格系列作品有所不同,此作只作了干墨与湿墨的区分:干墨表现头发,湿墨则表现衣纹。虽差别不大,但线条走向、粗细不同,充满了变化,使得画作更为豪爽和写意。画中妇女呈“S”形的姿势,直线塑造的裙摆宽大、坚实,深墨色的发辫、红色的头绳在风中随着舞姿摆动,增添了作品的情趣。此作叶浅予还利用了水色的透明特技,营造出了清新、淡雅的氛围。

3.1978年作《朝鲜舞》(图3)

2013年上海朵云轩拍品。尺寸:84.5×48厘米。立轴,设色纸本。

叶浅予所作《朝鲜舞》,表现了朝鲜民间舞蹈中的扇舞表演。自明代始,朝鲜民间舞蹈便有了它的历史记载,且以潇洒、典雅而著称。其扇舞起源于古代朝鲜巫俗活动,是以折扇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后民间艺人将扇面改绘为花卉,同时加强舞蹈的动作与造型,单扇舞亦发展为双扇舞,逐渐成为了独立的舞蹈形式。画作很好地捕捉了朝鲜妇女扇舞表演时,其双臂伸展打开扇面时,瞬间的动态、神情和心理活动。要表现出这么精妙生动的情景,需要极其高超的线条造型能力和概括能力,这与叶浅予深厚高超的速写功力密不可分。此作他并非一味模仿某家某派,而是源于他在舞蹈速写上的长期积累,从而塑造了朝鲜妇女扇舞中优美形象。

4.1979年作《异域舞姿》(图4)

2013年上海朵云轩拍品。尺寸:83×39厘米。立轴,设色纸本。

此作上有款识“中央歌舞团拉丁美洲之行有此舞姿,浅予一九七九写”。为1979年叶浅予所绘著名舞蹈艺术家姚珠珠在拉丁美洲表演的舞姿。1952年,年仅八岁的姚珠珠前去报考中央实验歌剧院舞蹈团,被叶浅予前妻、舞蹈家戴爱莲看中,成为舞蹈团的学员,并由此开始了她的舞蹈生涯。戴爱莲很喜欢这个既用功又有灵气的学生,而姚珠珠一生视恩师戴爱莲为“领路人”。此作构图十分巧妙,叶浅予将画面中姚珠珠的右手故意“切掉”,部分已在画外,好像姚珠珠是从画面外部跳进来的一般。这样人物的动感便通过构图得到加强,画中的人与舞也更显得传神逼真。

5.1990年作《巴基斯坦舞》(图5)

2013年北京歌德拍品。尺寸:69×45厘米。镜框,纸本。

从《巴基斯坦舞》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叶浅予晚年创作的无限潜力。画中舞者神形兼备,色彩艳丽。而这种艳丽来自于色彩的对比与过渡,并非平整、浓厚的敷色所得。手镯、花环沿手臂的对角线方向成三点一线,纱丽的红色纵穿了人物动态。黄色的花环与音乐韵律同步飞舞灵动,粉红色绸带与人物形体合一而稳重下垂,使得画作于细节处理上亦充满了统一与对抗。在色彩、造型与功能上,叶浅予服从于画面的不同要求,从而三方均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特别是线条的处理,其力度并没有随着叶浅予的年岁增长、视力减弱而消散,反而更见刚劲。而画面的组织、安排则更多地反映出速写特点,且最终漫画手法与国画表现在此作中赋予了完美地统一。

6.1977年作《哈萨克牧羊女》(图6)

著录于1980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叶浅予舞蹈画册》,及1992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荣宝斋画谱五十六:人物部分—叶浅予绘》。镜心,设色纸本。

哈萨克舞蹈具有浓厚的牧业生产的各种特点,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人们的生活风貌。哈萨克人大多都喜欢跳舞,爱用舞蹈来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以此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而舞蹈题材如骑马、放牧、挤奶、剪毛、编席等生产活动,均可在舞蹈中得到表现。此画作通过对哈萨克日常生活中的舞蹈进行艺术加工,将牧羊女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生活理念与地域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进行了结合,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精华的同时,把握了适度的角度和程度,使得其于艺术形式、符号语言上得到了吸纳和改造。叶浅予于此作中还系统借鉴了古代程式,灵活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陈陈相因的固定法则,兼备当代创作的需要有所发挥与拓展,从而使哈萨克牧羊女舞蹈人物画从传统风范向当代形态实现了跨越。

7. 1979年作《印尼班耐舞》(图7)

2013年北京亚洲容海拍品。尺寸:36×38厘米。镜心,设色纸本。

叶浅予画中的印尼班耐舞是一种有情节的祭祀舞蹈,为巴厘岛古典舞蹈的一种,表现印尼少女们前往陵庙礼神,接受陵庙主持人祝福的过程,体现了少女们对神的一片虔诚。整个舞蹈肃穆端庄,宗教气氛浓郁,充满了静谧之美。对于简笔人物画而言,画作36×38厘米这么小的尺幅已经不太好把握了,功力不济即容易空洞单薄。然而叶浅予在画面上的处理却游刃有余。其笔下印尼舞蹈少女以勾勒为主,线条极为简练,既不能多一根,又不能减一根,每一根线条都富有张力,使得舞蹈人物的神态、舞蹈的动感也表现得十分到位。

8.1982年作《蒙古舞》(图8)

2013年北京匡时拍品。尺寸:67×59厘米。立轴,纸本。

此作叶浅予的笔墨刻画并不拘泥于骨法用笔,而是侧重“意笔抒写”。也不板腐于“天台处士”项容或“八大山人”的墨分五色,却把墨色作为画中的点和面,起到醒目提神,造成氛围和神韵。蒙古舞包括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少数民族舞蹈,因长期骑马的缘故,故蒙古舞有其特有的草原文化风格:在绕圆、拧转、横摆扭、拧倾这四种主要动律基础上,再加上以肩部和臂部为主的动作,如硬肩、软肩、圆肩、甩肩、碎抖肩,硬手、软手、压腕、弹腕、翻腕等。舞者主要凭借手、腕、臂、肩的弹、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这里叶浅予很好地将蒙古舞上述不同的形体动作进行了绘画处理,完美地表现了蒙古舞温雅婉约的舞姿特点,极富叶氏的异域舞蹈人物画的独特魅力。

前景可期的收藏价值

尽管叶浅予的异域舞蹈人物画作在艺术市场有着一定的地位,但总的来说价格还是被严重低估,故市场还大有潜力。虽然上世纪80年代他的作品就进入了香港市场,并且历来一直稳步上升,但升幅有限,还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今天的艺术市场与前几年相比,尽管经历了2009-2011年的疯炒,但是中国书画尤其是名家的精品市价一直稳中有升;特别是与同时代人物画家黄胄相比,同样作为大家的叶浅予画作价格却“相形见绌”。

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一个是市场的开掘问题,有如上世纪50-80年代刘海粟这类老一辈的艺术家作品,目前在艺术市场很大程度地被低估。另一个是叶浅予的异域舞蹈画现在市场上尺幅较小,难有高价出现似乎“有情可原”。但是众所周知,作品的尺幅与市价其实不成正比。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尺寸不过是75×51厘米,却声名显赫,价值连城。故当叶浅予的异域舞蹈画作艺术价值为人广泛认可、接受后,价格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衡量一位优秀艺术家的重要性,笔者个人认为应该参照两个标准,即是否具有文献价值的艺术作品,是否有进入中国当代美术史的作品。徐悲鸿曾这样高度评价叶浅予“五百年来,在中国人物画家中仅有仇十洲,吴友如和叶淺予三人成就最高”。而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以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等,皆为叶浅予举办了大型个人美展,这就是主流对他的作品和艺术造诣的肯定与认可!他的很多作品,如《中华民族大团结》、《北平解放》等都是难得的经典之作,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而他的异域舞蹈人物画,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亦为他最受大众追捧的作品。艺术品价格与艺术价值为两种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但艺术价值作为内在属性从长远来看,终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价值最终会以肯定其艺术价值为表现。毋庸置疑,叶浅予的异域舞蹈人物画作艺术市场前景可期,“钱”途无量!

猜你喜欢
异域人物画线条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精致线条
线条国趣事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异域寻踪
异域寻踪⑦
异域寻踪⑧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韩伍古代人物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