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斌
【摘要】目的 对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4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74例。A组给予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B组则接受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3%与98.6%,并发症发生率则分别为8.1%与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展开介入治疗,获得理想疗效,充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且不同穿刺的介入治疗方法疗效差异不明显,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014..02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指因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使血管的管腔出现阻塞或狭窄现象,或是因功能性痉挛使得心肌缺氧等。冠心病的发病率随着老年人群的增大而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胸痛、头晕、恶心、呼吸短促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晕厥或休克等症状[1]。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经皮冠狀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也日益成熟,并且凭借创伤小、起效快和疗效好等优势,逐渐应用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并得到广泛的应用[2]。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48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展开PCI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4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74例。其中,男87例,女61例;年龄38~86岁,平均年龄(62.1±8.2)岁。疾病类型:心律失常54例,心肌梗塞42例,心力衰竭32例,心绞痛20例。经临床检查,所有患者均得到确诊,存在心悸、气短、胸闷、心率增快以及出汗等临床症状,且发病时间均不超过10 h。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平卧体位,并采用2%的利多卡因展开局麻。随后A组给予经桡动脉穿刺PCI,在穿刺前首先开展桡动脉Allen's试验,并在恢复供血时间比较短的一侧开始手术,向外平伸30°,在与掌横纹相距0.5~1.0 cm的搏动最强处的桡动脉进行穿刺。为防止血管痉挛的发生,可将
维拉帕米2~4 mg及硝酸甘油0.2 mg经鞘管注入其中;为防止形成血栓及血管痉挛,还需注入肝素与局麻药。随后在影像技术的引导下开展PIC手术操作:将指引导管放置至造影的阻塞冠脉口,在病变部位放置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导丝,并将支架或球囊放置其中,通过扩张球囊,进而对阻塞部位进行冲洗,通过再次造影对血流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对残留狭窄及血流的通畅性进行评价。手术结束后,将桡动脉鞘及时拔除,并在上面覆盖一层无菌厚纱布,同时采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腕关节在维持3~4 h不动后,将加压解除。
B组则接受经股动脉穿刺PCI,先在股动脉处进行穿刺,并将肝素及局麻药注入其中。随后将指引导管放置至造影的阻塞冠脉口,在病变部位放置PTCA导丝,并将支架或球囊放置其中,通过扩张球囊,进而对阻塞部位进行冲洗,通过再次造影对血流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对残留狭窄及血流的通畅性展开评价。
1.3 手术成功判定标准
①心电图抬高ST段在术后的2 h内,回降的幅度>50%;②2 h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现象;③2 h内胸痛症状基本得到缓解;④经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再通;⑤术后12 h内提前出现血清肌酸激
酶(CK-MB)峰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
经统计,A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97.3%,B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1%,B组发生率为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临床诊断冠心病常用的方法为冠状动脉造影,但是,对于一些难治性的复杂冠心病,其首选的治疗方法是在早期开展PCI。在治疗过程中,主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实际病变情况为依据,对治疗方案进行适时调整,进而展开支架置入治疗。通过PCI治疗,可将因痉挛或闭塞所致的血流改变在短期内进行重建,并恢复再通,从而达到缩小心梗范围、改善患者预后的治疗目的[3]。
本研究中,共有冠心病患者148例接受PCI治疗,其中,手术成功145例(98.0%);手术失败3例的原因为:引导丝无法通过狭窄处1例,冠状动脉出现分叉、弯曲病变2例。其中,经桡动脉穿刺的A患者的手术成功72例(97.3%),经股动脉穿刺的B组患者的手术成功73例(9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邓金龙[4]的相关研究报道相吻合。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发生穿刺血肿的原因可能是使用肝素不合理,或是穿刺血管中的血流出现了恢复补偿等;出现室颤可能是冠脉内插入的导丝过深,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引发室颤;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可能与操作不当存在关联[5]。
PCI与冠脉支架置入手术的成功率均较高,虽然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要稍高于经股动脉穿刺的治疗方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介入技术的成熟,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对病情复杂的患者更为适用,适应症更为广泛;此外,A组中有经桡动脉穿刺失败2例,改为经股动脉穿刺治疗后取得成功,说明这一手术方法还有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而言,不同穿刺的介入治疗方法疗效差异不明显,并且均可获得理想疗效,充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莫 逆,陈海坚,梁金春.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03):346-347.
[2] 郑朝阳,陈秋雄,盛小钢,等.7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观察[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13(03):211-212.
[3] 林蓓佑.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及并发症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15):348-349.
[4] 邓金龙. 冠心病介入治疗 120 例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03):869-871.
[5] 陈 林,严 华,黄军章,等.冠心病介入治疗156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3(20):187-188.
本文编辑:苏日力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