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静脉营养液经PICC在治疗早产低体重儿中应用

2015-10-21 18:14李娟聂丽
延边医学 2015年27期

李娟 聂丽

摘要:早产低体重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体重小于2.5千克,身长小于47厘米的活产婴儿。其胃肠发育不成熟,吸吮及吞咽功能不协调,从胃肠道获取营养的能力差,而营养需求又相对较高,故需肠外营养支持使其逐渐成熟,早产儿的营养关系到患儿的存活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必须予以重视。

关键词:早产低体重儿;全静脉营养混合液;PICC

传统的肠道外营养单一输注葡萄糖,并发症较多如血糖不稳等,早期的全静脉营养液输注可提供早产儿生长发育所需各种营养,不仅提供早产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而且能防止传统的肠道外营养引起的并发症[1]。由于输注时间较长,需经PICC置管,对置管并发症的护理也显得尤为重要[2]。经过大量的阅读文献,现综述如下:

1. 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方式

1.1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营养支持方式。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 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早产儿肠内营养支持最好选择母乳喂养[3],给予最佳的喂养体位护理 ,预防感染,同时给予腹部按摩,改善胃肠喂奶耐受性,保障每日正常营养供给[4]。但是现在许多醫院NICU大都未开展母乳喂养,而且保存母乳所需要的护理技术要求较高,护士资源紧缺,所以单纯的肠内营养在临床较难普遍推广。

1.2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PN)是指完全由静脉输入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满足机体代谢及生长发育需要。早产儿在出生后早期无吸允能力或吸允能力较弱,并且受各种疾病的影响导致喂养困难,而早产儿对热量的需求又很高,肠道又不能耐受所需营养量,所以加强早产儿的胃肠道外营养支持非常重要[5]。肠外营养可明显改善早产低体重儿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

早产低体重儿的生活能力弱,体内贮备能量少,胃肠道功能不完善,吸吮能力差,经口喂养不能满足其基础热卡需求,必需考虑其氮平衡的问题,而且由于早产低体重儿胃肠运动及胃肠功能均不成熟,同时在宫内营养存储不足,对热卡需求高,不能耐受肠内营养,常需部分或全部肠道外营养。所以早期应用肠外营养能更加充分满足早产儿低体重儿生长发育所需,且无肠内营养所产生的并发症如喂养不耐受、胃潴留、呕吐腹胀甚至胃肠衰竭导致肠麻痹及NEC(坏死性小肠炎)等[6]。

2全静脉营养液在早产低体重儿中的应用

2.1全静脉营养液的配置及适应症

全静脉营养液易于配置,营养全面,非常适合用于肠外营养,其配制成分和适应症如下:

2.1.1配置:主要为糖类、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具体配置成分为:5%葡萄糖4-6mg/Kg.min,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输注浓度和速度;同时加用氨基酸,选用8.5%乐凡命,以0.5g/Kg.d开始,每天递增0.5g/Kg.d至3.5g/Kg.d,但浓度不能大于2.5-3%:;同时加用脂肪乳,选用20%中长链脂肪乳,以0.5g/Kg.d开始,每天递增0.5g/Kg.d至3.5g/Kg.d,10%Nacl 2mmol/Kg.d ;10%kl 1.5mmol/Kg.d[6] .

2.1.2适应症:a.胃肠道摄入不能达到总热量的70%,或预计不能肠道喂养3天以上。b.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宫内发育迟缓等,胃肠道功能不成熟,特别是有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不能耐受胃肠道喂养需从全胃肠道营养开始。

2.2全静脉营养液输入途径及速度

2.2.1 外周静脉 适用于连续两周以内的短期静脉营养应用,及静脉营养需要量不很大的患儿。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但是不能长期耐受高渗性液体输入[7]。

2.2.2 中心静脉 适用于周两以上的长期静脉营养且能耐受高渗性液体输入。有3种形式:1.经外周静脉进入上腔静脉(PICC)2.经颈内、颈外、锁骨下静脉置管进入上腔静脉3.脐静脉插管。由于中心静脉较粗大、血流快,故除置管时间长外,还可耐受高渗液体,输糖浓度可达25%,甚至30-35%。PICC以其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血栓发生率低、节省时间、可防止药物外渗等优点,越来越受青睐,可作为安全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8]。早产低体重儿往往需要静脉输液时间较长,有时为防治低血糖需输注高渗糖等,所以PICC可作为营养液输入途径的首选。

2.2.3 全静脉营养液的输入速度:微量泵控制速度不能小于4ml/h,并根据输注计划按时(18-24小时)、按量均匀输入体内。

2.3全静脉营养液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传统的肠外营养方式是早产儿出生后的2-3天才给予葡萄糖,之后渐进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其主要依据是认为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不能耐受足量的静脉营养,并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然而近年的多项研究显示,即使危重的超低体重早产儿在出生后也可立即耐受积极的氨基酸和脂肪乳的治疗[9]。故出生24小时内即给予全静脉营养液,可有效改善早产儿营养状态,减少传统肠外营养方式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如高血糖、代谢性酸中毒等的发生,同时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和疾病恢复[10]。 常立文[12]认为全静脉营养液可以及时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其优点在于非蛋白热量与氨基酸同时输入,利于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增加节氮效果。在早产儿肠外营养方面,全静脉营养液不仅能减少传统的肠外营养所导致的并发症发生,而且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蛋白质合成,促进生发育,较传统肠外营养优势明显。

3 全静脉营养液在输注中的并发症

3.1全静脉营养液在输注中的常见并发症

3.1.1与PICC置管有关的并发症:局部渗血水肿、导管相关性感染、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脱出、敷贴过敏等。

3.1.2与代谢有关的并发症:糖代谢紊乱、氨基酸代谢紊乱、脂肪乳代谢紊乱、电解质代谢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脏器并发症,其它如代谢性骨病、佝偻病、微量元素缺乏等。与置管有关的并发症可通过提高穿刺水平、避免粗暴送管、加强置管后护理等措施来减少甚至避免发生。而与代谢有关的并发症则需加强相关生化指标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输液量及成分[11]。

3.2 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PICC置管后加强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反复性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减少医护人员工作负担,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容易发生静脉炎、导管阻塞、感染等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如下:

3.2.1.局部渗血水肿:是PICC置管后24-72小时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局部疼痛,穿刺点红肿、渗血、皮肤青紫。其预防要点为穿刺前了解凝血功能,穿刺时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尽量一次穿刺成功,穿刺后局部按压穿刺点10-15分钟。若出现渗血后给予局部冷敷并按压。

3. 2.2.导管相关性感染:由静脉插管引起的感染。表现为局部的

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及患者生命体征改变。对护理人员进行PICC插管与维护、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导管感染相关内容的系统培训可使导管相关性感染显著降低。轻者给予局部照射,重者抗生素应用,拔出导管[12]。

3.3.3导管相关性静脉炎:分为机械性、血栓性和化学性静脉炎,为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当穿刺点上方顺着血管走行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或伴有条索状硬结,可确诊为静脉炎。穿刺前选择与人体组织相容度好、型号适宜的导管。PICC置管后立即外涂喜疗妥并辅助TDP灯照射,可大大降低静脉炎的发生[13]。

3.2.4.导管阻塞:分为血栓性和非血栓性堵塞。预防及处理措施(1)采用正压脉冲式冲管、封管(2)输入分子量大、粘稠性高的药品或血制品时加强巡视,结束时采用生理盐水冲管、肝素封闭。(3)接肝素帽松紧适宜,对血粘度高或长期留置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U,每日1次皮下注射,可减少血凝后堵管。若发生堵塞时给予常规冲洗、溶栓等治疗。

3.2.5.导管脱出:导管固定方法不正确、输液管长度不够、导管插入过浅、患者缺乏自我保护知识等均是导管脱出的常见原因。劳永聪[17]认为防止导管脱出的主要措施是妥善固定,掌握正确的固定方法,呈S或C形固定外露导管,可避免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意外拔出。做好相关知识宣教,指导患者较少穿刺肢体活动等均可有效减少导管脱出[14]。

4 全静脉营养液经PICC在治疗早产低体重儿中的趋势

对早产低体重儿早期全静脉营养,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和下一步诊治打下基础[15]。近些年来,PICC应用于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比例成逐年上升趋势,已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性高的血管通路,特别适用于长期实施静脉治疗的新生儿。

综上所述,早期经PICC置管给予早产低体重儿全静脉营养混合液的治疗,减轻患儿反复周围静脉穿刺的痛苦,而且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成功率高、耐高渗,留置时间长,减少了输液连接过程使污染的可能性减少,降低了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但随着临床应用增多,并发症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问题,怎样制定标准的,规范的导管维护以降低感染率。输注全静脉营养混液向患儿提供各种营养素,从而使患儿整个代谢过程更接近生理状况,有利于患儿的生长和发育。

参考文献:

[1] 王勉,苏卫东,刘建珍,等. 发育支持护理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0):878-890.

[2] 李琴 . 全静脉营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 四川医学,2011,32(5):677-679.

[3] 陈玉才. 经外周静脉输注全营养液治疗低体重早产儿临床分析[J]. 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3):159-160.

[4] 刘秀霞.标准化肠外营养对于早产儿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23(2 ):174-175.

[5] 杨晓燕,陈超,唐军,等. 我国早产儿营养研究现状的可视化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5(10):835-840.

[6] 王祁勇, 周景明,王慧敏,等.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50例静脉营养的临床疗效观察[J]. 职业与健康,2010,26(14):1664-1665.

[7]熊婕芸.早期外周静脉营养联合微量喂养治疗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84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 16) : 51-52.

[8]马兰.新生儿静脉营养[J].中国临床医生, 2012 ,40(12):3-5.

[9] 李美萍,陈建明,李莲.PICC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29(1):57-59.

[10] 张红,刘聿秀,刘亚飞,等. 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47-49.

[11] 江敏,李晓芬,谭苗,等. PICC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及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398-399.

[12]桂红,孙瑞雪.标准化肠外营养支持低早产儿营养的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23(5):534-535.

[13] 汤雯倩.妇科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的安全管理[J].中国实用医学,2013 ,8(12):262-263.

[14]劳永聪.PICC置管化疗的并发症及其护理进展[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4, 6(2):215-217.

[15]蔣燕.两种不同营养支持在早产低体重儿中的应用对比 [J].河北医学,2012,18(12):171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