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5-10-21 18:07成世坤
南方农业·上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成世坤

摘 要 休闲观光农业集农业生产、自然景观、科普文化及旅游体验于一体,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感受生活、陶冶心情需求,成为迎合大众追求生态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新业态,成为农业发展转型的重要走向。针对休闲观光农业的生态保护、产业集群、经营机制及政策服务方面提出“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以链条集群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关键,以政策服务为推手”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8-070-03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1110.1012.038.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10 10:12:00

休闲观光农业伴随农业结构调整而诞生,集农业生产、自然景观、科普文化及旅游体验于一体,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感受生活、陶冶心情需求,成为迎合大众追求生态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新业态和观光游览好去处、品味文化新场所。笔者近期走访了部分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感到这个产业已在丰富人们生活、增长知识、放逸身心,特别是对提高土地利用率拉动种养业、催生农业商贸服务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作用积极、成效明显,但又普遍存在主题特色不浓、服务设施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用地瓶颈突出、生态破坏较大、人员素质亟待提升等问题。基于此,笔者以为,适应人们多元消费需求,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扶持发展,应关注4个问题。

1 以保护生态为前提

1.1 培育生态意识

按照“增效益、增功能、降投入、降排放”和“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生态环保”发展理念,培养生态伦理认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休闲观光农业生态保护氛围。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现实与长远2个时段、开发与保护2个重点,优化项目布局,综合协调配套,培植产业后劲,增强发展实力。帮助农民和业主从“就生产论生产、就旅游搞旅游”圈子中解脱出来,由以产值收益为主转向质量效益和资源生态保护并重,由单一追求效益转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调一致上,实现生产发展、生态保护与经营收入同步增长。

1.2 坚持生态规划

根据区位特点和自然景观、地形地貌、农业资源禀赋,高起点制订规划,多元发展各具特色及消费需求的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与城市旅游错位发展、与传统景区差异开发。

(1)设计理念上,遵循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突出乡土气息,体现田园风光、农舍劳作、农家饭菜、民俗风情等“农”字风情。

(2)功能分区上,按不同性质用地进行空间分区,以“新”布局,展现个性,满足游客求变、求异、求特消费心理。景观布局上,以自然与人工培育生物共同构造生态系统为主题,兼顾季节变化,栽植組合排列,四季鲜花常开。

(3)产业优化上,点线面结合、大中小配套,主题突出,功能互补,重点发展休闲度假、田园农业、农科教、农家乐、农民俗。

(4)基础设施上,策划建设基本农田、水利设施、沟渠路林、亭台灯桥,综合利用废弃物。

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土地利用总规、产业规划衔接,彰显区域特色,实现自然、人文与农业景观和谐统一,促使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让游客体验淳厚农家风情,满足其返璞归真心理需求。

1.3 提升生态质量

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美”思路,开发、保护并举,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道路。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推广农业资源循环再利用技术,鼓励发展沼肥生产、销售、配送、施用等一条龙服务组织,运用农业生物措施,推进有机肥加工、发酵床生态养殖和生物梯级净化处理等工程,促进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肥料、燃料、饲料等资源转化。实施清洁工程,改水、改厨、改圈、改厕,改善环卫设施,健全“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垃圾处理体系。鼓励植树造林,“有空栽树、露土栽花”,建设干净整洁、田美水秀、蓝天白云的美丽乡村。突出乡土味道,保留民风民俗,彰显一园一景,让乡村(园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 以链条集群为核心

2.1 延长产业链

在充分发挥农业为休闲旅游者、农事体验者提供服务过程中,加强与二、三产业整体衔接,促进种植养殖等第一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和食宿、交通运输、农产品流通、休闲服务等第三产业统筹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引进品质优良、功能多样的特种蔬菜品种、花卉和其他观赏性动植物,促其成为休闲观光农业重要功能、经营内容和活动项目。以农业园为纽带,建设规模基地,夯实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链基础。通过精深加工、市场开拓、行业联动、信息服务等途径,推进休闲观光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有效连接,培育产业链核心主体要素集群。以扶强领军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健全经营主体间、主体与农民间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与产业链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开设直营连锁店,发展电子商务,实现“电商换市”,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网上展示交易平台。推进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和“三品”认证,打造有文化、有品质、有区域特性的农产品品牌,鼓励争创省和国家级牌子,以特取胜。

2.2 融入文化链

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挖掘乡村深厚的农耕、民俗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底蕴厚实、景点多彩特色,建设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园,推进乡村传统文化产品化,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在带动“三农”发展同时,为游客配送文化“大餐”。鼓励业主用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特色”招牌,打造充满生机和趣味的农村自然文化之旅,让游客的休闲活动与农业生产及农户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利用作物生长全过程和休闲农业的生产性、观赏性、参与性、文化性特点,通过某种农作物的历史文化及文化创意赋予新的内涵,发展创意农业,增强人气吸引力。

2.3 打造农旅链

围绕“农中有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强农兴旅”思路,在强化“农”属性同时,突出“游”功能,在体现“游”特色同时,兼顾“农”属性。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知识、农耕文化等资源要素,通过集成、创新、整合、提升,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以农促游,以游惠农,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引导和鼓励休闲农业创新经营,推进深层次开发或升级换代,制造奇观、风景和主题等“情境消费”,努力吸引游客眼球,变单一农业观光为“农”文化体验之旅。立足休闲观光主题,增强互动性,开发人性化、绿色化体验产品,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动手制作、亲身体会个中乐趣。根据爱好设计个性化游憩活动,精心绘制观光路线图,引导市民参与。发挥教育功能,寓教于产,寓教于乐,增长游客“三农”知识。

3 以改革创新为关键

3.1 健全经营机制

创新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推进休闲观光农业集群经营,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重点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招商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民营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形式发展主题突出、科技含量高、设施配套的品牌项目,带动休闲观光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发展。以提高人员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培育符合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发展主体的素质和水平跟上時代步伐。利用好农技员、防疫员队伍,使之成为休闲观光农业工作延伸到农户、田间地头和“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的重要力量。集聚农科教推广及社会化服务优质资源,建立与产业链相配套的技术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3.2 加强宣传造势

通过互联网、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强宣传,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关心、支持休闲观光农业;积极举办各种农业博览、旅游峰会和采摘、品味节庆活动,通过促销会、说明会、恳谈会等方式,宣传休闲观光农业,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重视休闲观光农业的形象策划与包装,培养一批营销能人和中介机构,通过促销手段和品牌效应吸引更多消费者;建立城乡间合作机制,推动休闲观光农业“走出去”开辟市场,引导市民利用小长假和双休日到园区体验。开展公益性宣传推介,扩大休闲观光农业影响力。

3.3 推动行业自律

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基础上,整合生产要素,共同投入、共同经营、共同选择市场,抵御风险。鼓励休闲观光农业协会及中介服务机构、经营业主、村集体组织和村民共同推动休闲观光农业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通过校地合作、专家讲授、现场指导,加强服务流程、质量标准、农艺知识、菜肴烹饪、食品安全、诚信意识培训,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经营。发动行业协会制订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办法,对农家乐、渔家乐、休闲农庄等,在等级划分、设立条件、接待服务、客房管理、餐饮安全等方面,做到有标可查、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执行。

4 以政策服务为推手

4.1 注重要素保障

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用地,列入土地利用总规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支持农地复垦、盘活存量、闲置宅基地整理结余的土地用于建设休闲观光农业设施及配套管理用房。加快审批速度,尽量满足必要的临时建设用地。鼓励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四荒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突出信贷支农重点,放宽抵押条件,简化审批手续,给予休闲观光农业贷款利率和时间优惠。支持担保机构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鼓励利用PPP、众筹、互联网+、发行私募债券等方式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休闲观光农业企业上市。

4.2 完善基础设施

整合农村公路、旅游专项、农业产业化、农家乐以及特扶等项目,全面推进道路、通讯、水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间、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餐饮住宿的洗涤消毒设施、农事景观道、休闲辅助设施、特色民宿、乡村民俗展览馆和演艺场等服务设施,尽量避免破坏环境。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平台建设,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

4.3 强化政府服务

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提升农业、致富农民、发展农村、拓展旅游的新路子推动,制定扶持举措,设立发展专项,纳入财政预算。出台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各种资本向休闲观光农业项目聚集。整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移民扶贫开发、基本农田水利、美丽乡村建设等资金,集中打捆投入。将中央有关“三农”建设资金适当向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倾斜,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经营主体符合条件的,给予税收优惠。强化运行监测,构建完善休闲观光农业统计制度。支持建设休闲观光农业聚集区域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强生态停车场、观光巴士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责任编辑:丁志祥)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