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举办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首次宣贯培训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这意味着我国推行产业化建筑有了国家标准设计体系。”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转型升级重中之重的一项工作,但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建筑产业现代化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一点是缺少对整个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支撑工作,这是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支撑的缺失,需要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标准、技术体系,而第一批 9 项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实际上就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最基础的技术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落地为产业化“护航”
记者了解到,2014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启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系列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的直接领导下,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标准院”)结合建筑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及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特点,构建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并组织全国多家设计、科研、施工、构件生产和住宅开发等建筑产业化领军企业,完成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第一批)图集的编制工作。2015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第一批 9 项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发布实施。
而对于全系统而言,除了主體的产业化之外,还应有内装的产业化装配,以及外维护、管线设备。实际上,建筑产业现代化量大面广,但目前来看,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等方面的实践最多,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最多,急需出台相关政策、标准来予以解决。第一批 9 项图集针对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编制,包括《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示例(剪力墙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表示方法及示例(剪力墙结构)》、《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内墙板》、《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60mm 厚底板)》、《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楼盖结构和楼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剪力墙结构)》共 9 册,内容涵盖了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指导、通用预制构件及连接节点详图等,首次形成了全国通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住宅结构体系和首套全国通用住宅系列预制构件,内容全面、协调、配套,可以全方位指导设计、施工和构件生产,针对性地解决了当前的突出问题,填补了行业空白,将对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其中,设计指导类图集指导设计人员掌握装配式住宅设计的各个环节了解标准化设计思路,规范设计表达方式和深度,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通用构件类图集一方面供设计人员选用标准预制构件,另一方面供全国构件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和加工,大大提高了全行业的标准化、通用化水平,规范了构件生产加工质量,真正实现产业化 ;连接构造类图集给出符合规范的连接、安装节点做法,指导现场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建筑产业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一直以来,业内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就是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和建筑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建筑功能的适应性到底是不是相互矛盾的?从传统意义上来讲,一说到标准化就会想到千篇一律,所有的建筑都一个模样。实际上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国外的住宅建筑标准化程度很高,但体现出来的形式却是多样化的。所以说标准化和多样化并不是同步产生的一个关系,而是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来实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所长樊则森举例到 :“汽车的标准化程度很高,但每辆汽车的款式和性能都不一样,工业化产品从技术措施上能够解决多样化的问题。以北京院来说,可能在七八十年代做项目的时候,大家看到的是标准化的‘盒子房,而从 2007 年,北京院开始做装配式剪力墙住宅,我们的立面形式、表现形式虽然是标准化户型、标准化设计,但立面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并不是说标准化之后形式就会一样。另外,标准化设计也可以通过空间灵活性实现平面功能的适应性,并不是说标准化带来的生活只能在框定的空间里,一定是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可能性。”
目前,建筑产业现代化刚起步,还是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 ;未来,对于设计师而言,还可以进行更多创新,但只要行业内的每一个人对标准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解读,标准就能更好地落地,从而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更好地实践。我国从 90 年代末开始推住宅产业现代化,到今天还属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眼下,标准设计、标准图集等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支撑。随着近几年来,行业内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关注不断增加,很多城市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共出台了六十多项政策,显示出庞大的市场需求量 ;同时,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2014 年,我国用产业化方式建造的项目面积达到1800多万平方米。“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一些典型项目,但也有一些项目从目前来看,在整个设计、生产、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毕竟这是一个初级阶段。”华阳国际设计集团建筑产业化公司董事总经理龙玉峰总结到。
目前,人们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对整个建筑产业链带来的颠覆,以及它创新建筑业生产方式而产生的价值 ;二是市场需要理性看待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除了关注工业化本身的建造速度外,还要关注其安全性、性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龙玉峰向记者介绍到 :“之前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大规模试点示范多集中在保障房和普通住宅
项目上,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和经验的逐渐积累,现在已经慢慢往公共建筑和超高层建筑项目上推进。目前深圳的一些超高层写字楼都是采用产业化的方式来设计建造。”
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新跨越
过去,我们把建筑产业现代化简单的理解为装配式结构体系 ;目前,市场上对于建立预制厂比较热衷,究其原因是建筑产业现代化中结构部分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大的体系,结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建筑的部分不仅仅包括结构,还包括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室内装修。国内说的建筑体系都是结构体系,而国外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全面、系统的,从建筑来看,除了建筑结构主体,就是内部装修、管线设备。国外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初期是主体结构,过渡发展一段时间后,内装产业成为一个大体系。国外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可以归纳为两块,一块是建筑主体的工业化产业,另一块则是内装产业化。刘东卫认为 :“目前,国内对于内装产业化的认识还比较浅显,不够深刻,很多所谓的产业化项目实际就是混凝土装配,项目里边还是毛坯房。我们参考国外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经验可以发现,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应该大力推动内装产业,这对节能环保、惠民等各方面都有积极地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了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绿色建筑整体解决方案,是传统绿色建筑的升级版,开创了绿色建筑的新时代。然而在目前的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虽然现在政府出台了很多相关推动政策,但实际上政策有着两面性,一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对设计企业和施工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设计企业和施工单位从技术层面上提出了挑战。同济大学副教授赵勇认为,对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认识人们还存在误区,很多人把建筑产业现代化局限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忽略了其他产业化内容和形式的同步发展。此外,还有一些人更多的是把建筑产业现代化着眼于施工过程的产业化,没有考虑到协同推进建筑全产业链的整合和发展。
作者简介:
杨林峰、男、1981年10月、助理工程师、工作于红旗渠建筑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