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体现

2015-10-21 17:12韩钰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9期
关键词:道观园林建筑道教

韩钰

【摘 要】园林建筑是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园林建筑是在风景优美的地段内,与景观相结合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并直接与景观审美相联系的建筑。宜行、宜游、宜望、宜居是园林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独特特征。与自然景观的人文气息不同,园林建筑具有非常高的文化气息,它本身就是园林景观的重要部分,同时它是人们参加不同社会活动的反映,因此园林建筑与人们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古代文人志士常用私家园林,作为自己会友、宴客、读书之所。而皇家贵族的朝会、起居及游乐活动亦常常选择在皇家园林中进行。因此,园林建筑常常采用分散布局和相互联系相结合的方式,满足这些生活功能,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作为一种游憩环境,园林本身需要满足园主人放松心情的要求,而其中的建筑就不能单单满足其居住、休息等实用功能,应有一定的观赏性,使人赏心悦目。这也是园林建筑形式丰富多样、造型精巧的一个重要原因。亭、台、楼、厅、堂、馆、阁、榭、廊,均有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园林建筑形式多样,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艺术风格,自然景物的清新雅致与传统艺术的丰富多姿相结合,大大加深了我国古代园林的意境美。在古典园林中,建筑还常常作为一种点景、衬景而存在。所以,园林建筑须得“精在体宜”,紧密地与自然风景结合在一起,才会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为此,园林建筑常常采用均衡的不对称构图,使几何建筑表象与天然的山水风景获得和谐和统一。

“方仙道”是道教前身,春秋战国时期,蓬莱仙话与其进行结合,这种结合被道家流传下来。仙话从神话母体中诞生,神话是仙话的母体,但由于仙话的核心思想是长生不死,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神话都能演绎成为仙话。只有那些具备仙话潜质的神话才能成为仙话,然后逐步脱离母体而走向独立。“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根本,求仙是道教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古代人民长期生活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因此,对于道家所追求的自由随性、游戏人间的意境极为神往。它成为了一些对现实政治和社会失去信心的人的精神寄托。道家不只追求长生不死,羽化成仙更是道家所追求的远大目标。道教仙境被认为是仙界和凡界之间沟通的桥梁,它模糊了两界的划分界限,使得凡人们相信只要他們有缘并且虔心修炼,便可到达从前认为可望不可及的仙境禁地,因此,仙境很大程度加大了人们与仙相会的可能性。为了达到遇仙和成仙的目的,道家不断强调修为的重要性,很大程度的促进了道教自身的发展和传播。道教是唯一一个在我中国起源的宗教,其融合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意识,因此必然对于我国人们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而道教文化的“神仙信仰”深受蓬莱仙话的影响,所以蓬莱仙话建筑景观在道教园林建筑的表现中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由中国古代传统的宫殿,神庙,祭坛建筑发展而成的道教道观园林建筑,是道教礼拜、祭祀、修炼、隐居的地方。道观在建造时除了在其布局、结构上明显的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建筑思想、建筑结构以及施工方法之外,同时注入了蓬莱仙话不朽的思想和价值观,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战国时期到东汉末年为道教的原始阶段。“求仙”是这一段时期内道教信仰的主要体现,那时人与神仙关系表现为被动的遇与求上,古人希望能遇仙缘,受神仙垂青得仙药而长生不老。那时人们普遍认为仙人好楼居,所以出现了一些等候神仙驾临的宫、观、楼、台等的建筑。如秦穆公的“灵台”、宋平公的台、齐国的“遄台”、卫侯的“灵台”等。为了吸引教徒,扩大道教规模,道教便以得道成仙为教旨,宣扬通过修炼便可成仙的思想。这时出现的道教建筑被称为静室,是个人与神仙沟通的处所。静室的建筑比较简单。道观园林建筑的建立完全是按照天上神仙的宫殿楼台所造。此时道观建筑的功能与构造也趋于完善。

道教建筑有划分了专门的生活场所和修炼场所。建筑采用“见素抱朴”的特点。质朴的风格有助于人们保持纯净质朴自然的本性,从而发现自然的生活规律,减少欲望和分心。这种思想也影响着他们对事物的欣赏方面,在建筑中往往使用材料的本色,简单自然。干净优雅的建筑风格,使其与山林的清幽更加和谐统一。道家认为凡人得道成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只要他们能享道为本,便可以实现与天地共存,长生不老。道教为人类追求现世的幸福提供了一条捷径。在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道家哲学也继续得到充实和完善,形成了丰富的理念来指导具体的宗教实践。道教的理想世界是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战争。得道成仙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道家认为成仙后人们就可以超越生死,在仙境过童话般的生活。与其他宗教不同,道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成仙,并认为神仙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在凡世里。道教崇尚清静无为、修持成仙,故早期道观建筑多选址在山林清静之地,如成道真仙游居之地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都是著名的风景胜地。

道教修炼的洞天福地一般都是山水相映,风景秀美的地方,这些环境优美的地方都是隐居的理想场所。而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天人合一”思想已经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基本原则。比如在山上建造道观建筑时,往往会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保持自然之美。并且巧妙地利用不同的地形,这样既增加了景观特征又使得建筑和山地地形有机结合为紧密的一体。山林地形复杂,建筑在建造时多不挖填取平,而是将建筑跨骑在地势突变处,这样既节约了人工又利用地势标高的不同造就了气势恢宏的道观园林建筑。道教建筑群平面布局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的传统建筑手法。另一种就是先通过五行八卦确定出主要建筑物所处的位置,然后再向四周辐射展开的建筑手法。按照建筑物在山体中的位置一般可分为三中形式:(1)山麓是山体与平地的交汇处,是平地空间的终端,又是山体空间的起点,地势较为平缓,能获得较深远的风景层次。山麓置建筑,可将山地与平地、横向与纵向的两种不同地貌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建筑造型及其体量,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既要与背依的山势相呼应,又要控制联系山前景区。(2)山腰设建筑,应顺从山脉气势布置,最宜“依山就势,巧用地形”。如果说山麓建筑在景观序列中起到“起”的作用,那么山腰建筑就充当了“承”和“转”的作用,既能让人休息,独自成景与得景,又能饱览风景,同时还可丰富山形。山腰的地形特征,地势倾斜,高低变化丰富,正面视野开阔,有较好的观景条件。(3)山顶环境四面开敞视野广阔具有极佳的观景广度和深度,在山顶设建筑,必然成为整个园林风景的制高点易构成丰富优美的轮廓线,成为一定区域内的标志景观,雄伟而气势磅礴。游人登楼极目,即产生豪放之情。山顶峰峦突显,是山势风景的主要控制点,易形成优美的天际线,成为风景区的构图中心,也易构成建筑组景序列的高潮和尾声。

结论: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建筑景观要素是中国古典园林很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这不仅仅因为建筑的功能性特点,更是因为特色建筑的鲜明形象使其突出于山水植物组成的自然环境,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景观要素。作为构景要素,园林建筑在反映一定时期建筑文化内涵的同时,与其他构景要素相配合,营造出天人合一的景观意境,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王孝廉著:中国的神话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高莉芬著:蓬莱神话—神山、海洋与洲岛的神圣叙事[M]。台北:里仁书局,2008。

郑土有著:中国民俗通志一信仰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道观园林建筑道教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以道观之”的价值之维
论道教宫观建筑的衍变脉络
道家道教研究
漫画
传统与现代的调和:论高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优化设置
浅析佛庙与道观建筑规划设计的风格差异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