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新疆

2015-10-21 17:25吴爱平郭芳李芳宇叶石界
当代兵团 2015年23期
关键词:援疆喀什广东

吴爱平 郭芳 李芳宇 叶石界

从喀什驱车300多公里,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前行,来到三师五○团。2010年8月,广东东莞援疆干部第一次抵达团场时,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感觉回到几十年前,当地一盏路灯都没有,到了晚上一片漆黑”。

五○团所在的三师、图木舒克市,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2004年,图木舒克市正式挂牌成立。然而,直到2010年,这里的城镇规模还远远赶不上东莞的大多数普通村镇。

“当时整个市区面积只有七八平方公里,不到半个小时就能走遍。” 图木舒克市副市长罗后盾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是典型的“兵团第三代”。他向记者回忆道,市区仅有七八条道路、零零星星的十几栋楼房,“毫无城市的模样”。

在新一轮的援疆建设中,首次将特殊体制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纳入其中。5年前,三师、图木舒克市成了广东对口援建点。面对“一年365天有100天是浮尘天气”的自然环境和连路灯都没有的一片空白,广东援疆干部如何在戈壁滩上,与三师、图木舒克市携手建起一座美丽的新城?

“千年沉睡古城”的等待

图木舒克,这座成立仅十来年的城市,在34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早在西汉时期,图木舒克是西域36国之一的尉头国所在地。公元75年,东汉班超率吏士36人赴西域,在图木舒克山麓磐橐城(维吾尔语称为“托库孜萨来古城”,意为“九座宫殿”,后称为唐王城)驻守17年。

然而,这座千年古城的辉煌在历史中早已灰飞烟灭。如果没有三师的驻扎,“图木舒克”的名字也许会像新疆其他古地名一样,逐渐湮没。

三师的刘开发今年已经74岁高龄了,在上个世纪60年代跟随部队进疆,开荒种地。在第三师的档案馆里,一张张有着年代感的泛黄黑白老照片,记录下当时兵团创业的激情岁月。

“最忙的季节,从早上3点半爬起来干活,一直忙到晚上9点半才收工。一个夏天就瘦了7公斤。”回望50多年前的历史,刘开发兴奋得两眼放光,“当年硬是在荒漠里开垦出一块块土地。”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三师就已经拥有先进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机械,在全国农业领域是数得上的典型。”早在孩提时代,罗后盾就听惯了父辈们所创造出来的兵团最辉煌的历史。

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和兵团大多数团场一样,图木舒克慢慢陷入了发展的沉寂。“图木舒克的经济收入,大部分来源于种植棉花、苹果、红枣等农业。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工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当地唯一的一家电器厂,就是手电筒厂。”罗后盾的语气有些无奈,直到2004年建市,图木舒克一年的地方财政收入仅有1400多万元。

經济发展举步不前,使得城市建设遥遥无期。以五○团为例,2010年前,团场仅有的一条马路不足1000米,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因年久失修,早已伤痕累累。“老军垦”心酸地回忆道:“以前开拖拉机去20公里外的图木舒克,根本不用手握方向盘,因为泥路已经形成很深的两条沟渠。”

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图木舒克曾经是西域繁华的“城郭之国”。这座沉睡了千年的古城,能否得到重生?

告别“沙窝子”“土块房”历史

1900多平方公里的图木舒克,分布着16万多人口,其中60%左右是少数民族。

图木舒克面临的城市化问题,在喀什地区具有典型性。由于经济落后,很多地方仍然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模样。

在戈壁滩上建起一座漂亮的新城,并非易事。“广东援建不能搞花架子,要从解决当地老百姓最迫切的需要出发。”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东莞市政府党组成员,三师、图木舒克市党委常委、副师长黄少锋表示。

刘开发讲述了他的住房变迁史,代表了各族百姓的心声。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部队进入垦区,望过去是茫茫荒原。“创业之初,兵团职工住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地窝子。” 刘开发回想起当年的艰苦岁月,感慨不已。所谓地窝子,就是挖个土坑,铺上树条或苇把,然后糊上一层厚厚的草泥。“这个简陋的窝棚,算不上真正意义的房屋”。

刘开发一家五口人挤在10多平方米的“地窝子”里。每年春秋,来自西伯利亚的狂风猛烈而频繁。漫天黄尘呼呼地往地窝子里灌,鼻孔、耳朵里都灌满了尘土。“后来条件好些,才慢慢住上土块房”。

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刘开发住进了四五十平方米的砖瓦房。远离故土、扎根南疆50多年,刘开发三年前搬进了广东对口援建的安居房。“感谢广东无私的援助,让我们过上像城里人的生活。这是我一辈子都没想到的。”

告别“沙窝子”“土块房”的历史,让各族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瞬间“爆表”。

56岁的亚生·司马义,是五○团一中的退休教师。之前,他们家六口人住在有着30多年历史的土块房里,屋顶是用当地随处可见的野麻铺就的。每到下雨或是刮大风,一家人就忧心忡忡,担心房子一夜之间倒塌。两年前,亚生·司马义住进了安居房。“115平方米的新房,各级政府补贴了3万元,自己只花了9万多元。”他感慨道。

搬进楼房,也给各族职工群众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以前的土块房没有厕所,有的只能在荒地里挖坑解决。每到寒风凛冽的冬天,哆哆嗦嗦地上厕所是最痛苦的事情;以前的房子脏乱得很,吃饭时苍蝇嗡嗡地乱飞,都害怕苍蝇掉进碗里。”而现在,亚生·司马义再也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喀什地区,这样的住房变迁史,不仅发生在图木舒克市,还发生在喀什的伽师、疏附等地。

“十二五”期间,广东援建安居富民房85322套,每套补助援疆资金1万元,共补助8.53亿元。以伽师县为例,当地一半以上的各族百姓都住进了安居房。

越来越有珠三角城市的影子

罗后盾对珠三角并不陌生,他曾经在广州市海珠区政府部门挂职1年。广州等珠三角城市繁华的摩天高楼、浓厚的文化气息、国际化的形象,让从小生活在新疆的他羡慕不已。

东莞援疆干部来了之后,给图木舒克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变化。“2010年之前,图木舒克由于财政资金捉襟见肘,投入的建设资金总共不到2亿元,这对于城市建设无疑是杯水车薪。这几年时间里,图木舒克投入了47亿元,用于城市供水、供暖、道路等建设。”罗后盾比划道,“这是原来的20多倍。”

5年时间里,图木舒克不再是过去荒芜的“土窝子”“野麻地”。除了宽阔的道路、漂亮的绿道、整齐的路灯,图书馆、博物馆等城市配套就像搭积木般迅速建设起来。这让人很难相信,在戈壁滩上还有这样现代化的城市。“图木舒克就像是戈壁滩上的绿洲,越来越有珠三角城市的影子。”罗后盾告诉记者。

城市公共服務的配套,也改变了过去各族职工群众的生存环境。毫不起眼的气象台,却是影响民生的大问题。“残酷的沙尘、冰雹等,有可能使得几百亩甚至上万亩的棉苗被冰雹打掉、被风沙淹没,断职工群众全年的收入。”中山援疆干部、图木舒克市气象局副局长夏冠聪说。

“以前没有建气象局时,各团场只能靠肉眼‘望天打卦,提心吊胆地将高射炮架在车上,随时随地跟着云层跑,射击冰雹,但往往事倍功半。”夏冠聪表示,气象台建设,进入广东援建工作队的视野。图木舒克有了“气象千里眼”,直接减少了灾害天气带来的危机。

与此同时,援疆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建筑,更是改变了各族职工群众的生活理念。图木舒克市援疆办副主任刘晔向记者举例道,大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图书馆,对于曾经的图木舒克而言都是奢望。就连老师紧缺的参考书,也需要到两三百公里之外的城市购买。“图书馆即将完工,再也不用往返六七个小时跑到外地去买书了。”他说。

美丽的新城,留住了当地人才的脚步。

25岁的姑丽努尔·沙吾提,她的奶奶是五○团的第一代开荒者。和很多“兵团第三代”一样,她也曾犹豫不决,是否要离开这块凋敝的土地。“2011年暑假回家,发现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城市变化得太快、太美了,差点找不到回家的路。”姑丽努尔·沙吾提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留守,成为五○团电视台的播音员。

图木舒克实现了戈壁起新城的人间奇迹,这也是广东民生援疆的缩影。

输血,还是造血

喀什,古称“疏勒”。

20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重镇,喀什一直是客商云集的国际商埠。丝绸、茶叶等货物,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欧洲等国家。

然而,昔日的丝路繁华,在历史中早已灰飞烟灭。喀什渐渐陷入发展的沉寂。和万里之外繁华的珠三角城市相比,落后的喀什仿佛身处另一个世界。两地巨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在广东援疆干部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39岁的黄汉云是一名典型的珠三角基层干部,曾先后担任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副镇长、南山镇副镇长。一年前,黄汉云跟随广东援疆队伍入疆,担任驻伽师县工作队产业就业组副组长、伽师县经信委副主任,负责招商引资等工作。

“珠三角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数以万计的企业,仅乐平镇就有600多家企业。而伽师县的企业,去年加起来也仅有40多家。”伽师经济之落后,让黄汉云唏嘘不已,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伽师县的经济发展尴尬,在喀什地区有着普遍性。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和兵团大多数团场一样,三师、图木舒克市慢慢陷入了发展的沉寂。“图木舒克的大多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业。”广东援疆干部、图木舒克市副市长刘建俊告诉记者。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图木舒克工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零零星星地分布着工业轧花厂、榨油厂等小企业。当地唯一的一家电器厂,就是手电筒厂。”刘建俊的语气有些无奈,“直到2010年,图木舒克当年的GDP仅有38.6亿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喀什地区有着16.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这几乎快赶上广东的面积。然而,在2010年广东援疆移师喀什之前,喀什的GDP仅有326.4亿元,这个数字甚至赶不上珠三角一些经济发达镇。当地大多数老百姓依靠种田、放牧为生,过着年人均纯收入3270元的贫困生活。

靠什么彻底改写喀什贫穷落后的历史?援疆的历史抉择,将远隔5000多公里的喀什与广东紧紧相连。广东与喀什,一个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方之一,“东莞一塞车,全球电脑市场就缺货”,是对繁荣的珠三角制造业最形象的描述;一个是闭塞落后的西部边陲,等待着重现历史的昔日繁华。

“与其进行输血式的经济援助,不如实行造血式的产业援助。”广东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喀什地委副书记方利旭表示,如果把广东的优势产业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把产业援疆与广东的优秀企业拓展市场相结合,将给喀什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用“广东速度”书写喀什历史

广东的产业援疆,正在改写喀什贫穷落后的历史。

方利旭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这5年时间,广东共安排26.8亿元财政资金投入产业援疆,引荐2400多家企业到新疆考察交流,全疆签约、落地项目447个,计划投资191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59亿元,带来将近10万人的就业机会。

2010年以前,喀什工业薄弱,没有太多像样的本地企业。“十二五”期间,广东共投入援疆资金15亿元,支持新建或重新规划建设了疏附商贸城、疏附工业城、伽师工业园、图木舒克市工业园、兵团草湖工业园等园区,受援地工业园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

产业园由“纸上”正式落到“地上”。黄少锋向记者讲述道,2014年6月,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朱小丹率党政代表团到三师、图木舒克市考察,召开对口支援兵团工作座谈会,确定了打造草湖200万锭纺织服装产业园的宏伟构想和蓝图。

距喀什城外23公里处,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正拉开帷幕。这里是10平方公里的草湖产业园,厂房正迅速拔地而起。

“草湖产业园建成后,将成为全国一流、世界先进的纺织业基地,预计将产生超200亿元的GDP,而整个三师、图木舒克市去年GDP才近百亿元。一个草湖产业园的问世,就等同于再造一个三师、图木舒克市。更为重要的是,产业园能带动5万名劳动力就业。” 在黄少锋看来,草湖不仅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产业重镇,还将成为产城融合的典范。

国家批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广东对口援疆的脚步越走越快,这个“五口通八国”的祖国西大门开始发力了。广州新城、粤丰国际家具批发城、阿凡提乐园、嘉纳仕摩托车、中广核、广新纺织、东纯兴纺织、美奥塑料、丝路电商、思科电子……数量众多的重量级产业项目落地生根,给当地经济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5年时间里,喀什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喀什的GDP由2009年的326.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68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14.7亿元增加到63.6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207.8亿元增加到702.68亿元。

记者从这三组跳跃式的发展数据中,读出了喀什的发展希望。

(题图:吴爱平)

猜你喜欢
援疆喀什广东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援疆的夜晚
“粤来粤美”
舍家报国 倾情援疆
有效发挥援疆干部作用刍议
遇见喀什 读懂喀什
遇见喀什
帕米尔高原的精灵
对爸爸妈妈说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