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方法分析

2015-10-21 17:16李兆云陈德琳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30期
关键词:交通规划生态城市方法

李兆云 陈德琳

摘要:在任何社会阶段,伦理道德在城市交通社会活动中一直都在发挥着政策、宗教、法律等意识形态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对生态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及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生态城市;交通规划;方法

一、我国城市交通环境绿色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1、严重污染天数激增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中国7 4座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处于“严重污染”的天数比例约为1 0%。香港《南华早报》报道,2 0 1 3年上半年,京津冀地区“重度污染”天数占2 6%,罪魁祸首就是PM 2.5。在7 4个城市中,仅有拉萨等4个城市达到日本的环境标准。2 0 1 3年1月和1 2月,全国大多数地区都陷入严重的雾霾之中,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重点监测的3 3个城市,空气质量级别均为严重污染。多地高速路关闭、航班取消或延误。严重空气污染由两大原因所致,一是交通拥堵,二是重工业污染。

2、交通事故频发

我国是交通事故多发国家,“十一五”以来,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年均7.6万人,占所有安全生产事故死亡总数的8 0%以上。目前中国道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每年全国各地交警接报事故的总量大概在4 7 0万左右,事故总量巨大,每年因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伤亡人数超过2 0万人,且恶性事故多发、死亡率高。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伤亡总人数的比例约为2 1%,日本为0.5 4%,约为我们的1/2 0 0。近十年来,我国交通事故死伤亡总人数一直位居全球首位。随着机动车的剧增,在交通越来越拥挤繁忙的城市中,层出不穷的交通事故让人们对自身的出行安全产生担忧。

二、生态交通系统

2.1生态交通的提出

“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新型城市化的城市发展目标,生态交通系统是实现城市生态宜居的必要路径。生态交通即为按照生态城市要求,将交通、城市和环境融为一体并与之协调发展,在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中满足生态约束和交通需求,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最小化,形成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型交通系统。

2、生态交通的衡量标准

低机动需求。交通与城市用地布局协调互动发展,尽可能达到职住平衡,降低长距离出行需求,进而降低机动车出行需求,减小整个交通系统的压力。

合理出行结构。在职住平衡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交通出行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TOD+短出行”的模式下降低机动车出行比例,营造生态宜居的城市交通环境。

有效资源供给。在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预测不同的交通需求,对交通资源的供给进行相应调整,避免不同建设阶段同时出现资源浪费和道路拥堵的情况发生。

三、生态综合交通规划研究

1、交通与土地互动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决定了城市居住和就业岗位的布局,进而会影响居民交通出行距离、出行频率和出行方式的选择。反之,交通规划从公共交通的合理选择和投资、非机动空间的预留和非机动车的配合以及停车价格杠杆等方面可以支持和引导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因此,交通与土地的互动发展是生态交通目标实现的必要前提。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职住平衡的布局模式,

可降低居民长距离出行现象,进而降低机动出行的需求,环境污染也会随之降低。用地布局在各个组团内部,就业岗位分布和人口分布相对应。中心组团岗位分布相对集中,岗位密度较大,预测交通吸引量较大,交通通道压力相对较大。其余大组团内部的居住人口数基本能满足就业岗位数的需求,在组团内部基本实现职住平衡,降低组团间的交通需求。

2、TOD+短出行

結合潼湖生态智慧区土地开发条件及生态限制要求,改变传统交通发展模式,采用基于“土地利用—交通”互动协同关系的交通发展模式,“TOD”是交通与土地协同开发的最直接体现,而“短出行”则是对各个TOD片区进行组织和协调的重要原则,它们作为土地与交通协同的两大基本策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满足不同功能片区的开发引导与主导交通出行需求,打造现代城市生态组团交通发展模式。TOD倡导公交优先的多元化交通发展策略,通过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满足组团间长距离的交通需求,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轴线式发展;在各个组团内部通过社区公交和慢行的方式,即采用短出行模式,满足居民出行需求。通过这种引导方式,引导居民采用公共交通和慢行的方式出行,真正实现绿色低碳出行。

3、生态道路系统

生态道路系统,即为交通资源利用和交通运行效率最大化、交通污染最低化、交通环境最优化的道路系统。本文主要从道路等级、道路断面设计等方面入手,探讨生态道路系统的发展模式。

3.1道路等级

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存在部分区域或组团之间需要城市快捷交通通道,但引入快速路在规划近期会造成道路资源浪费的实际问题,因此将生态道路等级中引入“快捷路”的概念,以达到实现城市快捷交通功能的同时,避免道路资源的浪费。快捷路,又称准快速路,作为快速路的补充,与快速路共同构成城市快捷交通系统,是城市快捷交通系统的主体。主要有“延伸、补充、联络、过渡”的功能特点。延伸,即为快速路在中心区的延伸;补充,即快速路覆盖范围的补充;联络,即快速路之间的联系;过渡,即远期根据交通需求改造为快速路。

3.2道路断面

(1)窄机动车道发展。规划小尺度街坊,构建高密度、窄路面的道路系统,有利于发展慢行交通和优化交通环境,构建公共交通及慢行优先的城市,营造低碳生态的道路系统。不同版本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的机动车道宽度对比,见表1。

由表1可见,窄机动车道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相关研究证明,窄机动车道已不是影响车速的主要因素,且可以利用窄车道优化道路横断面(如通过压缩机动车道,增设公交专用道、改善慢行环境等),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满足资源集约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窄机动车道可以减少机动车车辆危险超车,提高机动车运行的安全性。

(2)分期规划。

传统综合交通规划只是研究各个规划阶段期末城市交通系统的合理性,而对于从现状到规划期末城市的发展路径考虑相对欠缺,表现在道路断面规划中尤其明显,这种关注结果忽视过程的规划,很容易造成城市交通从“现状”到“远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部分道路断面存在拥堵,而部分道路断面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本文提出道路断面分期规划,以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率,缓解交通拥堵。生态道路系统应该研究各个发展阶段的动态发展过程,为各种主要的发展状态提供尽可能合理的道路断面,以使道路系统的规划适应城市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交通需求,达到各发展阶段道路资源的高效利用。

结束语

本文生态交通规划方法能降低组团间长距离出行需求,引导组团间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出行,组团内部社区公交和慢行出行,降低机动出行,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最终达到生态交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目标。本次研究不足之处并未对交通环境的改善进行定量分析,该情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冯红霞.山地城市交通与地形及土地利用协调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4.

[2]陈文成.新城绿色交通规划理论及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14.

[3]刘颜欣.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建设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4.

猜你喜欢
交通规划生态城市方法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交通规划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
用对方法才能瘦
基于云模型的单路口交通信号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