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改革在深入开展当中,培养专业知识水平高、人文素养以及道德素养高的综合型现代化人才成为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其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学生身心发展,对未来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针对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及干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突出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支持;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国际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内涵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指人的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与其他人的心理不会产生矛盾,突出了人的心境发展。通过相关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普通的大学生低,并且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以及各项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为此,做好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方式从某高校中选择了170名贫困大学生,按照相关标准将月生活费低于130元的学生归为贫困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的有效问卷为300份,总效率为92.5%。被调查人员的具体情况为:总共有160名贫困生,其中男生有95人,女生有65人,大学一年级有55人,二年级有46人,三年级有45人,四年级有59人。
二、研究工具
(一)精神症状自我评量表
这个自我评量表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能够对因子得分与自评的总分数进行计算。在本次研究中一共选择了80个题目,内容分别为思维变化、情绪变化、行为习惯变化、人际关系变化、日常饮食等。
计算中包含的因子有:
1.躯体上的13个项目,能够对身体各个器官是否正常以及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反映,包括心血管、胃肠道以及呼吸道等系统,还有一些身体上的疼痛,比如,头痛、牙痛等其他躯体疾病反映,还能够观察出学生是否存在焦虑感。
2.强迫症因子调查有9项,主要是查看现实生活中本来没有却发生意识冲动行为的次数。
3.人际关系敏感度:调查内容有8项,主要是反映学生在人群中存在的自卑感、焦虑感是否比其他人更明显。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会出现非常明显的消极、紧张感。
4.抑郁:共有13个因子,包括生活兴趣缺失的表现,经常失望、悲观的表现等。
(二)研究过程
通过上面的精神症自我评量表以及问卷调查能够对高校的贫困生做出大体上的测试,找到其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社会支持程度。其次,将上述选择出的160名贫困生选择出120名,分为三组,每组40人,分别为:精神支持组、物质支持组以及对比组。对前两组学生进行物质以及精神支持干预,并分析社会支持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物质支持干预手段:针对每组的40名贫困学生给予高额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岗等助学扶助,为了防止对贫困生的心理产生过大刺激,物质帮助要适当、婉转,避免用过于刺激性的语言传达各项消息。
精神支持组实施的干预手段具体内容如下:
1.心理讲座。心理讲座课在每周二的下午开设,讲师由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的教师担任,每个学期开展10次,课程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冲突与心理调节、人格特质的测试、不良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处理等,该心理讲座将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与不良情绪调节作为了教育工作的重点。心理讲座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有重要意义,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自身心理状况的认知,并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增强自信心,树立自强不息的良好品格。
2.个体辅导。针对不同大学生心理状况采取情绪疏导、认知调整等辅导方法,与学生共同分析产生心理压抑、自卑感的原因,引导这些学生能够勇敢面对生活困境、懂得接受别人,并接纳自己的实际情况。在40名贫困生中,有一半的学生都通过参与此活动与教师敞开心扉交流从而减轻了心理负担。
3.就业指导。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增大,普通家庭的学生都会对自己未来就业感到担忧,贫困则更会对未来就业持悲观态度。为此,学校可以委派辅导员或者是其他教师对贫困生做出合理化就业指导,与贫困生一起分析所学专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找到其就业方向,使贫困生能够体会到学校公平的待遇。
三、研究结果
(一)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应用SCL—80各個因子对大学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样本检验可知,贫困生的总分因子明显比非贫困生高,在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上较为显著。详见下表1:
(二)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
通过上面的调查与分析,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社会支持上也存在诸多不同,通过对独立样本t的检验可以得知,非贫困生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等都比贫困生显著;对社会支持的各个项目进行分析与对比,贫困生的分数比非贫困生低,同学、家人、社会上的经济支持与安慰都非常显著。
四、结语
基于上面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及干预研究的对比分析显示,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要想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必须针对社会支持手段进行研究,从经济支持、同学以及朋友的关心、安慰等多个方面对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陈琴.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1,26(8):637-639.
[2]万煜.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雷生.高校师范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实证研究[J].大家,2010(5):134.
[4]孙配君.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沈承春(1981-),男,贵州省大方县人,硕士,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