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 张伟
【摘要】地热采暖系统因"温足凉顶"提高了采暖的舒适功能而被大家快速接受,本文主要在地热采暖施工技术的工序安排及各工序施工过程中成品保护工作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期望达到提高施工速度和保证施工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地热采暖 豆石混凝土 填充层 泵送 地热管 成品保护
当今,随着地热采暖系统广泛被新建、改建项目所采用,在凸显其优良采暖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工程成本,并产生了大量的维修工作,且通常因地热管破坏渗漏水造成的后果和经济损失是不容小視。而且地热采暖因其施工工序较多,施工工期往往较散热片采暖长很多,导致施工进度计划不能满足总进度计划要求,同时因地热施工主要为寒冷区域建筑设计内容,往往会因地热施工进度拖延,从而导致室内地面装饰施工在冬期施工前无法完工,造成总工期无法满足要求。
一、地热采暖系统质量缺陷及进度缓慢原因分析
通过对多个项目的实践总结,发现主要问题出现在地热采暖系统豆石混凝土填充层施工过程中。现阶段豆石混凝土填充层浇筑施工基本多采用手推车运输混凝土,通常是在已盘设地热管道上部架设模板作为手推车运输通道,在实际混凝土浇筑及运输过程中,为达到快速连续运输混凝土要求,需架设来回两条模板作为手推车运输通道,运输通道面积大,从而导致施工中搭设、拆卸工作量大;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因人员机械流动性过大,往往存在施工人员操作不到位、责任心不足、管理人员监督不到位等问题,造成在手推车运输途中直接滚压地热管现象,同时也存在手推车混凝土卸料时直接翻倒于地面,手推车边口砸向地热管现象,以上两种因素均易造成地热管破损。因施工过程中均为混凝土带水作业,管壁破损带压水流出不宜觉察和查找,从而造成后期系统打压过程中验收不合格进行大面凿除返修,或者在后期维修阶段造成大量返修工作和经济损失。同时手推车运输豆石混凝土机械化施工程度过低,施工速度慢,从而造成工程进度滞后。
二、地热采暖系统质量缺陷及进度缓慢问题解决方法
为了对地热盘管成品保护进行有效控制,提高施工效率,避免后期大量返修,达到地热采暖系统质量验收规定要求,通过工程实践对比,将采用手推车运输豆石混凝土改变为采用地泵管运输豆石混凝土,在地泵管架设、施工现场布置均作出对地热盘管成品保护要求,达到了对地热管成品保护作用,同时提高施工速率,确保施工进度满足进度计划要求。
三、采用地泵管运输豆石混凝土操作要点
3.1 施工准备
1、在地热采暖系统豆石混凝土填充层施工期必须保证地热绝热层隔热板铺设、锡箔反射膜铺设、地热管下层钢丝网铺设、地热管铺设并与下层钢丝网固定各隐蔽工序施工已通过验收且资料齐全。
2、地泵车、地泵管、木方、模板、轮胎等机械设备材料准备到位。
3、豆石混凝土采用C15商品混凝土,按照浇筑计划提前联系到位,保证混凝土可泵性和按时供应。
3.2 地泵管架设
1、混凝土地泵管架设提前规划出浇筑路线,后退式由远到近进行浇筑。
2、混凝土地泵管必须针对已铺设完成地热管成品进行保护。主要措施为在地泵管道下部间隔5米架模板,模板上放置1000mm长、70mm宽、40mm高木方,模板与木方应提前采用钢钉连接牢固,在木方上表面铺设1200长、1050mm宽、13mm厚竹胶合模板,在模板上铺设一个轮胎防冲击,轮胎尺寸宜采用外外径为750mm、内径400mm、宽度200mm。
地泵管架设见下图。
3.3 浇筑豆石混凝土
1、在豆石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对地泵管进行提前润管,保证管道通畅,润管用水泥砂浆必须排出楼层集中妥善回收(本工程利用在一层地面卵石水泥砂浆灌缝),严禁代替豆石混凝土进行填充层浇筑。
2、豆石混凝土浇筑采用地面多点集中堆料,5m2地面面积堆积一次,采用人工铺展,并用大木抹子在面部人工振动密实,严禁机械振捣,避免破坏地暖管,同时根据现场水平标高线配合激光水平仪进行豆石混凝土面标高控制。
3.4 豆石混凝土初步收平
1)豆石混凝土人工铺展后进行初步收面平整,根据现场水平标高线配合激光水平仪进行豆石混凝土面标高二次控制。
3.5 地热管上层钢丝网铺设、混凝土抹面平整及后期养护
因地热管上层混凝土防裂钢丝网易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遭受破坏变形等现象,所以在本技术施工将钢丝网铺设工序改变到混凝土浇筑完成初步抹面找平后进行铺设,避免钢丝网破坏,有效控制豆石混凝土开裂。
四、结束语
当下日益增长的经济环境下,建筑工程质量成为企业的生存口碑,也是社会广大人民群从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建筑工程进度则是建筑企业自身施工能力的直接体现。地热采暖系统豆石混凝土填充层施工通过改变施工方式,更加贴合现今建筑机械化施工大趋势,同时达到施工质量标准要求和进度计划要求,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曾宪龙.浅谈C15以下泵送混凝土配制中若干问题的认识与实践.广西城镇建设,2006年11期.
[2]陈晓薇.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的推广及应用.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8期.
[3]付艳宏.浅谈地热采暖及施工方法.科技资讯,2005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