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交融的侨乡洋楼建筑文化

2015-10-21 16:40林静
基层建设 2015年36期
关键词:侨乡洋楼交融

林静

山东华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泉州是我国著名侨乡,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聚焦点。其建筑即传承了当地地域性特征,又融合了南洋建筑风格。本文通过对刘宅洋楼的详细测绘调研,以典型案例为出发点,剖析侨乡洋楼与当地民居建筑的结合发展及其特色。

关键词:洋楼;侨乡;传承;交融

引言泉州是1982年我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宋元时期,海上贸易发达,蕃汉杂处,经济繁荣,曾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人出洋贸易成风,但明清实行海禁,导致泉州衰落,使大批泉州人飘洋到东南亚等地区发展。而在近代,随着厦门口岸的通商和朝廷的解禁,泉州乡亲更是以空前的规模出国谋生,逐渐形成庞大的华侨群体。泉州华侨早年离乡背井多因生活所迫,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故一旦事业有成,就迫不及待的衣锦还乡,不惜巨资建造豪宅,以福荫家口。

1、洋楼概述

洋楼属于一种外廊式民居建筑,是由泉州海外乡侨引入的南洋侨居地等地的殖民地式,使东南亚建筑文化在这里扎根,形成多种文化与多种建筑形式并存的景观。洋楼在泉州的含义主要表现为近代殖民地式外廊风格的多层民居建筑,当地人俗称“蕃仔楼”,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洋楼在泉州的形成除了社会历史因素外,自然地理因素和华侨与工匠也是其中的必要因素。泉州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泉州与海外特别是南洋地区比之中原更容易发生较强的联系,而外廊样式的洋楼在近代作为南洋流行的一种建筑形式。而温暖湿润的气候使泉州人尤其偏爱灰空间,由此洋楼的传入有了气候适应性。同时因为华侨和工匠的直接参与、模仿与创造,使得泉州洋楼表现出民俗性。

与泉州当地传统的民居建筑如官式大厝相比较而言,二者在形体处理上的差异,远大于其在基本空间布局的差异。绝大多数洋楼的平面空间布局,都可以看作是传统官式大厝之顶落部分附设外廊而成。在洋楼设计建筑时,并不太注重传统居住空间内部使用功能的改善和调整,而是力求其外观的豪华气派,以炫耀其财力。这种中西合璧的洋楼,具有地域民俗性、多元性等鲜明性格,其中“中”之要素具体是指泉州地方固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包括传统民居共通的空间布局特征和形体处理手法、传统的建筑理念和传统材料及工艺等各方面,而“西”之要素,指的是外廊所形成的新空间形式、新材料的使用(如水泥、水泥制品、铁窗花等)、新的装饰内容(如西式柱式、山花等)等外域建筑文化。

为能够更直观的了解洋楼这种侨乡建筑的地域特色,我们选择详细测绘一座洋楼,以典型个案为出发点,初步掌握洋楼与当地民俗建筑的结合与发展及自身所具有的特色。

我们选择测绘的刘宅洋楼位于泉州洛阳桥南66号,是现存保护较完好的一座典型个案,建于1946-1947年,原屋主侨居于印尼,无专业建筑师,洋楼由屋主与当地工匠互相协商确定布局。刘宅正面朝北,原位于自然村聚落边缘,延续周围城镇格局,群体采用洋楼形式加上右侧的传统式护厝(图1,图2)。

图1、一层平面 图2、剖面

2、洋楼个体——刘宅洋楼实体构筑

2.1外廊(图3)

图3、外廊立面 图4、外立面

刘宅洋楼的外廊是洋楼的主要装饰门面,随楼高有两层,造型是外廊外缘平齐的五脚基形式(泉州地区将外廊部分称为“五脚基”),奇数开间。因当地南高北低,北临洛阳江,故刘宅坐南朝北,外廊单边设置于建筑正面,这与泉州地区一般在南面设置外廊的做法不同。这表明,传统方位风水观念仍然占据较重要的地位,其次才考虑其他方面的影响。

刘宅外廊进深2.3米,底层外廊三开间,中间一跨较大,两边较小,柱子用泉州当地的白石料,梁体则采用钢筋混凝土,并用水刷石饰面,梁上有泥塑装饰,梁体下方附加有略微弧形的形态。二层外廊七开间,大小跨度相互间隔。红砖砌成券柱式,大跨度开间采用平弧形拱,小跨度开间运用三叶形券。一、二层外廊的做法差别较大,底层外廊开间较少,石柱较细、梁体较平直,显得轻盈通透;二层外廊则开间较多,砖墩粗壮,而且运用拱券形式显得较为厚重,面的感觉较强。整体上,底层外廊的白色石柱与二层外廊的红色砖墩形成材质和颜色上的强烈对比。二层外廊所铺设的地砖是从南洋进口的,而且同层外廊不同位置采用不同的的铺贴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外廊在洋楼中的地位。

外廊顶部有压檐葫芦栏杆,对应柱子的地方有短柱,中央有山花,山花形状有印度佛教火焰形的味道。而泉州工匠在建设时应用这种形状作成山花,可能只是出于模仿,近代工匠面对诸多建筑形式,往往是兼而用之。山花上还有各种泥塑及彩色剪粘图案,并有中国式题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装饰被毁坏,不能得见其原貌。刘宅外廊女儿墙与山花交接处作成曲线形的处理,十分特别,使形体更为生动。

外廊的特点决定了其空间的开放性和模糊性。外廊空间的开放性与传统民居的封闭式外观有较大差异。外廊空间的模糊性按现代建筑的观点看应属于灰空间,是主入口“过渡空间”,也可被视为室内生活空间的延伸,可视为室外埕向建筑实体的扩展。对于日常生活来说,二层外廊给人的空间感受较为丰富,可以品茶纳凉;而一层外廊则缺少了一定的气氛和私密性,对于乡侨而言,更重要的反而是其作为门户的门面问题。

外廊后主体部分周边都采用传统民居的处理方式,围以封闭的石墙,仅开有必要的门及狭小的窗口。即使在与外廊相触的一面外墙内壁也处理的与传统民居的外墙面一样,每层底部石裙堵,上部红砖壁。这种做法使得刘宅洋楼的外廊与后部主体之间显得衔接并不有机,户主在实际建造过程中,可能只是将外廊当作一种显富显贵的门面来对待。

2.2屋顶形式及做法

刘宅洋楼外廊部分的屋顶为平屋顶,其后主体部分采用传统的闽南式曲线屋顶,对应内部传统式布局,形成兩落,后落屋顶高度高于前落屋顶。屋顶采用二导水双坡顶,山墙面作为重要的装饰造型因素,并采用传统装饰做法——“归垂”,用泥塑花纹、云纹、蝙蝠纹等各种蕴涵着吉祥、喜庆的含义装饰图案来表达美好的愿望。

2.3立面西式山头

在泉州洋楼的正立面中,顶部被称为山花或山头的部位常常成为装饰的重点,形成了泉州洋楼的另一特色。这种山花位于正面中央高起部分,与侧面山墙不同,侧面山墙常常与屋顶斜坡体量相呼应,而山头仅为装饰构件,是影响洋楼天际轮廓线的重要造型基础,也是外观的视觉重点(图4)。以水泥塑花和彩瓷剪粘最为考究。山头装饰常将姓氏堂号、楼名及建造年代等结合在内,基本上采用对称性较强的造型来表达。山头因为纯为造型装饰构件,允许工匠尽可能的发挥,所以工匠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模仿、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形式。据刘宅主人说,刘宅山头原为一对强壮、威猛的老虎,但是在文革期间因被认为有政治含义而被铲除,现在正立面的纹饰基本都被毁坏,无法辨认原貌。但是可知,无论是什么图案,都体现了吉祥、美好及教化的心态。

2.4洋楼开门方式

刘宅洋楼主入口的处理方式,保留了传统的做法。在传统民宅中,大门被赋予很多的意义。在泉州屋宅营造过程中,安门需要特定的时辰,大门轴线的位置更需要谨慎的择定,以求人财两旺。所以乡侨们在建造洋

楼的过程中,对于这与命运有关的大门就格外重视,延续了传统的做法。刘宅在入口处理上,下落主入口处向内凹,称为塌岫(图5)。视觉上形成入口的意象外,塌岫还具有玄关及雨披的功能。刘宅入口台阶设外廊内,这样外廊空间就被当作室外空间“埕”来处理的。在入口内凹一次后,在设大门处再向内凹一次,入口形成一凸字状空间。正中为大门,近大门旁两侧设偏门,大门平时深锁,仅在婚丧喜庆等重要节日才开启,平时仅由偏门进出,这样平时可保有民居的私密性,而在特定的节日里开启大门,更加深了大门的庄重角色。塌岫的入口空间层次较丰富,功能分化较细致,建筑构件基本上保留了传统民宅“双塌岫”入口的构件,只不过上顶界面改为水泥梁板而已。

图5、入口塌岫 图6、窗户

2.5洋楼内部布局

劉宅的内部布局基本沿用传统民宅“两落三间张两榉头”布局方式,从外廊经双塌岫入户后,中轴线上依次布置为下厅、下落巷廊、天井、顶落巷廊、主厅堂、后轩。下厅两侧为两间下房,天井两侧有两间榉头间,顶落巷廊贯通左右,主厅堂两侧各有一间大房。后轩内横向设置有木制楼梯,两侧各有一间后房。刘宅的内部隔墙用杉木做成,有各种传统的木雕刻。而且二层顶部也是露明的抬梁式屋架,与传统民居内部处理几乎完全一样。内部空间总体感觉内向性强。刘宅的内部布局体现了民居形成时与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的尚礼气氛。

室内地面铺砌耐温耐磨的红方砖,窗棂门扉则雕镂以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厅口、天井、厢房、墙础、台阶、门庭等铺砌平整条石,四周墙面贴砌红砖,并构成各种几何形和吉庆喜彩的图案。

2.7洋楼开窗形式

泉州洋楼外观中,开窗形式也是一个重要的造型构件因素。泉州传统民宅较为内向,外观较为封闭,开窗较小,加上石材断面较大,更加深了外观封闭的感觉。刘宅洋楼不似泉州其他洋楼的窗式那样通透开放,仍保持了闽南民居的封闭窗式,完全采用传统石窗支的窗式。但背立面和侧立面上窗户的窗支已改为五只由南洋进口的铸铁件。这种做法可改善室内通风采光,此类作法在新加坡等地建筑中可以见到。刘宅在正立面门面处对窗户所在的墙面部分进行了精心设计,窗户本身的窗花、窗柱、窗台等部件较为简单,但窗户所在的整个墙面却是一个构图相当完整的造型,装饰性强,细部繁多,图案各式各样,产生不同的风格特征,有直线型,折线型、圆弧型、花饰型,突显了门面的重要性。

刘宅的窗扇,内侧设有两层木窗,内为木制窗板,外为木制密条百叶窗,有导槽,四扇可推拉式木窗可根据需要,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做工精巧,设计巧妙(图6)。

2.6外墙装饰及建筑工艺

泉州洋楼的厝身,除作为正前方外观焦点的外廊外,外廊侧壁及后壁也很受重视,延续了传统民宅中重视“下落壁”的装饰理念。刘宅洋楼装饰手法采用传统的石裙堵红砖壁作法,这种作法由下而上分别为石初堵,墙体封砖壁、水车堵。在其下落壁装饰中,由红砖拼成图案为传统手法,有万字堵、海棠花堵等多种花样。从刘宅下落壁的转拼图案可以了解传统工匠的技艺,通过对砖块的剪切再拼砌而成,相当费工,比较常见的45度斜角齿饰。石壁作法精细,拼缝密合,展示了当地工匠驾驭石材的能力。

2.7木雕

木雕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建筑装饰,在刘宅中也保留有不少实物。从应用及装饰的范围来看,在刘宅我们所看到的木雕属于建筑雕刻、家具雕刻。刘宅的门楣、雀替、枋、窗格、屋椽、桌、案等多处的木雕,显示出木雕艺术在古建筑中所独具的装饰作用。

窗格等其他地方均采用吉祥图纹,大多采自中国神话、历史故事、生命俗礼、生活价值观等,其文样有动物纹、植物纹、自然纹、文字纹、器物等,可由单一题材代表意义,也可多样题材组合表达含义。例如牡丹代表富贵,花瓶谐音平安组合而成,五只蝙蝠代表寿、富、康、修好德,佛手柑─多福、桃─多寿、石榴─多子,等等诸如此类,此外尚有一路连科、新韶如意等吉祥话的代表雕饰,均反映了户主祈福、祈平安的心态。

3、结语

泉州洋楼民居作为特定历史下特有的地域性民居建筑,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和感染力,蕴涵了大量的近代人文信息,为研究近代泉州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们研究社会发展的真实凭证之一。泉州乡侨们传统又西化的文化定位和炫耀又守旧的心理特征,促使洋楼民居延续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同时又汲取了外来建筑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特征,呈现着独特的风貌与内涵。

图片来源:(自摄,自绘)

参考文献:

[1]《泉州古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2]《泉州古迹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

[3]《传统建筑手册》,林会承

[4]《泉州市建筑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年

[5]《泉州市华侨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

[6]硕士论文《近代泉州外廊式民居初探》,杨思声,2002年

猜你喜欢
侨乡洋楼交融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海丝”重点侨乡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化
真美
渔父·威尼斯水城
浣溪沙·镇远东城移民区
故宫里为何有一座“洋楼”
华侨作用下的侨乡建设研究
交融的独特优雅
王秋杨:自然庭院和现代家居构建交融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