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颜英
摘要:我国现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进行详尽的探讨。城市作为当代国家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地区经济的发展主动脉,与此同时,也对区域甚而是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探讨城市对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而在城市规划中提前对此加以适当的控制以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目的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规划;气候变化;驱动作用
在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城市的合理规划越来越关系到城市功能的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城市与周边乡村、乡镇发展的同步协调关系。而当前在我国整合资源走科学发展观道路的前提下,新型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大中型城市或城市卫星群的发展,不仅对局部地区经济、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局部地区甚而是更广大区域的气候变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全力迈向城市现代化的当代人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一、 城市规划与气候变化
工业化城市的发展不断增长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和利用,而过度地野蛮式开发造成的环境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破坏却使得工业化城市发展中出现了众多的自然环境问题,尤其部分强烈自然气候的出现使得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以近年来肆虐华北地区的雾霾为主要代表,自然气候的变化给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过度的环境资源利用,对绿色植被的破坏性砍伐利用,对城市过度膨胀的不加节制,城市人口和机动车辆的大量增加使得原本环境承载力相对脆弱的城市生态背上沉重的压力,再加上后工业时代落后产能尚没有完全更新和淘汰,因而导致了华北各地出现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不仅严重影响到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生产秩序,而且严重影响到了城市各项功能的实现,极不利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虽然,近年来雾霾天气等恶劣自然气候的发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原因,但现代城市的发展对于气候变化的驱动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除此之外,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也与城市的无限制扩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数据,现代城市用于生产、发电、照明、烹饪、交通、供暖、制冷等等的燃料消耗占据了全世界燃料消耗的绝大部分,而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七十是来自于各城市及周边地区。特别是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地区,其城市发展扩张性和发展速度均较快,由此导致了对周边自然环境的不可修复式的浪费与破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气候稳定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基础。缺乏了绿色植被的城市地区既没了天然的呼吸器,也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过度的排放到了大气中,影响到了局部区域甚至于全世界的气候变化。
而对于我国而言,虽然我国城市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以往的集中性不断向区域发散性转化,但在当前发展过程中也依然存在着城市扩张严重、城市规划不合理等问题,由此使得一大批工业设施的不断外迁在促进了城市周边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导致了城市周边原本较为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受到了掠夺式开发和破坏,从而使得城市本来赖以保卫的周边乡镇环境保护层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反而更加剧了城市环境恶劣度,加大了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驱动作用。
二、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驱动
地球生态环境是包含有众多生物、系统的大环境生态系统,是与其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息息相关的,然而,正是由于其系统包含的内容较多,且相互之间均有影响,因而导致了其本身在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其具有生态气候稳定的脆弱性。
实际上,对于自然气候环境而言,变化是无时无刻的,甚至于海洋变成沙漠也只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对于该大生态环境系统中的人类而言,即便原本"正常"的气候变化(对于生态系统本身而言物种的增加和消失都是正常的)对于相对渺小的人类而言也是极为不正常的,毕竟作为其中一员,人类并没有、主观上也并不愿意接纳本身成为"正常"消亡的物种。从這个角度而言,并不是生态环境太过脆弱,而是人类本身的渺小导致自我需要的稳定生态气候环境太过于脆弱。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人类本身在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背后捅了一剑。
人类建设城市是为了更好的整合和利用资源,但当前时代城市的过度开发与无节制的扩张使得城市事实上成为了气候变化加剧的巨大推手。
(一)城市的无节制扩张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系统
对于原本正常运转的生态系统而言,人类的城市扩张无异于灾难,特别是二十世纪末本世纪初的这一段时间,我国各地兴起的城市扩张热,一个又一个的"国际化大都市"的蓝图的构化使得城市发展实际上陷入了盲目狂热的状态,这样的结果便是一个又一个的"鄂尔多斯"出现在中华大地。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的浪费,而且使得绿色植被的大量减少,并在城市建设狂潮中肆扬的粉尘中加重了城市环境生态的负担。
(二)城市对资源消耗加剧了环境生态负担
对于我国各大城市而言,其过度消耗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燃料资源的消耗使得城市环境负担不断加重,同时影响到了大环境的生态平衡,而这些均是对城市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管理和控制的直接后果。以华北某二线城市为例,2000年,该城市机动车辆不过三十万辆,但到了2010年竟达到了一百二十万辆,到2015年保守估计已达到二百八十万辆,仅2014年一年就增加了四十二万辆之多。与此同时,该城市到了2015年流动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了每平方公里9000余人。如此高的人口密度,如此大的机动车保有量,导致了该城市日常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电力资源、农产品资源等等,这就使得生态环境负担过重,生态气候自我调节能力完全不足以满足日常需求。
(三)热岛效应
城市的人口高密度与资源高消耗使得城市的热岛效应得到进一步加剧,加上绿化的消减,钢筋混凝土和空调、电力设施设备的散热等使得城市本身要比周边地区环境温度高3到4度,甚至在我国某地城市中心地区比周边乡镇区域环境温度高处6.5度的差距,这就使得每一个大城市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一个热岛的作用,相当于气候系统中一个又一个的加热源,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除此之外,热岛效应形成的局部低压区又使得城市地区降水的分布变化较大,进一步加剧了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化,这也是当前很多地区半边晴天半边雨的原因。
综上所述,城市对于气候变化的驱动是极为明显的。因此,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从城市规划中剥离出促进气候变化的因素进行适当的管理和控制是极为必要的。而在近些年党和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从战略高度上对此进行了科学的布局,其中卫星城的建设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卫星城的概念提出已久,但当前的卫星城建设大多是围绕着城市本身的部分功能实现而发展的,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取代或者融合中心城市的功能,由此使得卫星城的发展并没有真正体现其本身的价值。而在这个方面,天津滨海的发展给出了不错的经验,可以进行参考。
结语:
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驱动是必然的,尤其是肆意的城市扩张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因而在当前的气候变化控制方面,解决城市发展规划中出现的问题是非常紧迫的任务。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城市是否需要扩张,城市怎样扩张都要进行严肃的论证,如果是一厢情愿的靠扩张来赢发展,最终受损的不仅是城市气候环境,更多的是城市发展本身。
参考文献:
[1] 宋彦、刘志丹、彭科.城市规划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以美国地方政府的应对策略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1(05).
[2] 顾朝林.气候变化与适应性城市规划[J].建设科技,2010(13).
[3] 张波、曲建升.城市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脆弱性与应对措施研究[J].开发研究,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