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彦霞
【摘 要】目的 分析活血祛瘀中药的药性,并总结相关的炮制方法。方法 对常用的活血祛瘀的中药进行药性分析,并将主要的炮制方法:炒法、炙法、盐制法进行总结,并通过实例分析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结果 活血祛瘀中药适应范围较广,为了增强药性进行有效的炮制是非常关键的,为了达到最佳的药效应严格遵循炮制工艺。结论 活血祛瘀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日渐广泛,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尽量提高药效,降低药材的毒副作用;在炮制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操作工艺,在科学的炮制下保证用药的安全性,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活血祛瘀;中药;药性;炮制;临床疗效
0引言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对疾病的治疗能够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而近年来,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频繁出现中药中毒事件,使得人们对中药药性提起了十分关注。中药在应用时常采用组成复方的方式,在炮制时也是根据不同的组方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其功效也就不尽相同。活血祛瘀类药物在中药的应用中较为常见,其药性及炮制方法對中药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活血祛瘀中药的药性及炮制方法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活血祛瘀中药的药性
活血祛瘀中药就是针对血液循环瘀滞导致的血瘀证而成立的,主要的作用就是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消散淤血。大量的研究实践证实,临床中许多疾病均有血瘀病理变化,这就使得活血祛瘀的临床治疗应用范围在逐步扩大[1]。因此,其药性研究引起了广大医学者的关注。常见的活血祛瘀药物有川芎、延胡索、丹参、红花、桃仁、苏木、月季花等。
2活血祛瘀中药的炮制原理
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
3活血祛瘀中药常用的炮制方法
科学的炮制方法能够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减少药物的毒副反应[2],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在炮制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炮制工艺,改进炮制方法,使药方达到最大药效。常见的炮制方法有以下几种:
3.1炒法
该炮制方法可有效减轻药方的毒副作用,增强临床治疗效果。如临床中常用的苍耳子,对该中药采用此炮制方法,将干净的苍耳子放于炒锅中,用中火炒至焦黄色,刺焦时即可,碾去刺,筛净。
3.2炙法
炙法能改变药性,引药上行;能够充分发挥活血祛瘀的效果,矫臭矫味。如酒炙川芎,取川芎片或块,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铁锅内用文火炒干,色泽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川芎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3.3盐制法
盐制法目的是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如桃仁知母:取净桃仁片,置铁锅内,用文火炒至变色,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放凉,筛去碎屑。
3.4临床应用分析
大量的实践研究证实,经过酒炒后的桃仁其药效显著,且应用的过程中不良反应可得到缓解。我院对消化道感染患者的35例患者采用酒炒后的桃仁进行治疗,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35例同病种患者给予桃仁原品进行治疗,结果显示,酒炒桃仁的治疗有效率达到100%,明显优于桃仁原品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炮制对桃仁药效的影响
组别 例数 有效率(%)
桃仁原品
酒炒桃仁
P值 35
35
90.0
100.0
<0.05
4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分析
红花是一种常见的活血祛瘀的药物,我院对砂烫红花在不同温度下所含生物碱含量变化进行分析测定,确定最佳炮制温度,确保临床用药安全。主要的操作方法:取红花500g,种子培养基为LB培养基;发酵培养基以蔗糖和玉米粉为主要碳源,以酵母膏为氮源,还包括K2HPO4等无机盐类。将红花在40℃下干燥,并将其粉碎后过120目筛,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放在发酵培养基中,在121℃进行20min的灭菌,将种子液按接种量3.5%的比例接种到发酵培养基,44℃,180~200r/min振荡摇瓶培养48h,根据研究,培养基中红花在0~30L时,对这一株夏枯草芽孢杆菌有促进其生长的作用,>30g/L时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因此研究红花的比例均控制在0~30g/L。
研究结果显示,选取不同浓度红花样本种子共发酵,同时以相应浓度的红花水浸液作为对照,比较发酵液和水浸液的抗羟自由基氧化活性,当羟自由基清除率Sn-SO>Hn时,就认为种子提高了红花的抗氧化活性。其中S0为没有加红花但经过发酵的样品,S1、S2为加有相应质量浓度(10.30g/L)红花且经过发酵的样品,H1,H2为相应浓度(0.30g/L)的红花水浸液红花,经发酵炮制的红花比发酵前清除羟自由基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且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发酵炮制对红花抗羟自由基氧化活性的影响( ±s,%)
组别 羟自由基清除率
S0
S1
S2
H1
H2 45.2±0.5
49.5±0.8
71.1±0.3
12.1±0.3
22.5±0.1
5讨论
活血祛瘀中药在临床的应用较为广泛,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许多疾病在发病的过程中均有血瘀病例的变化,因此,活血祛瘀药在临床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活血祛瘀中药的主体主要有苦味药、辛味药,该类药物具有行气、行血,苦泄、通下的作用。而在中药中炮制工艺是非常重要的手法,可有效增强药物的疗效,其主要的方法有炒法、炙法、盐制法等,科学的炮制方法能够确保中药材的质量[4],减轻用药过程中的毒副作用,但在炮制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操作工艺,最大限度地提高中药疗效,保证患者的用药安[5]。
参考文献:
[1]雷钧涛,孙晓华,张笑波,赵宏杰.基于理化指纹图谱信息提取及模式识别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J].辽宁中医杂志,2010(02):130-131.
[2]唐仕欢,杨洪军,黄璐琦.论中药药性的概念、形成及其意义[J].中医杂志,2010(04):6-9.
[3]周正礼,李峰,王文炳,李静文.中药药性与物质基础关系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0(04):187-188.
[4]冯婷.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药炮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07):24-26.
[5]金锐,张冰.中药药性理论复杂性特征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2(21):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