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汀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交流中不可获取的平台。网络文化在不断的发展与膨胀中,网络语言也受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文化对思政教育产生的冲击不可避免的发生着。在现如今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将传统的马克思哲学理论与网络文化相互促进成为了教学中应该掌握的教学语言艺术。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政课程教育;语言艺术
思政课程是传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途径,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将比较传统的哲学教育变为与学生密切联系的一门课程,是高校进展思政课程中必须考虑的方式。根据当下网络文化的特征对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语言进行了解,如何将思政课程的教育贯穿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如何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艺术魅力,是思政课程在教育中急需掌握的一门语言艺术。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生活的现状
进行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生存状态。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网民的数量正处于持续上升状态,网民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学生,在很多高校中,网络课堂、电子公布牌、选课系统等均使用网络化工具。在教学方式上,逐渐由传统的单向灌输逐渐变为双向的沟通学习过程,在这种网络发展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对思政课程教学的语言进行适当的创新与改变,让思政课程很好的适应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播的语言艺术。根据大学年龄阶段进行分析,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90后,90后学生有着以下的特征:对于外语水准的掌握比较流利,喜欢进行电子化阅读,自主进行事物的判断能力比较强,对网络流行的用词十分的敏感,对网络化文化的吸收能力比较强。
在大学生生活中,网络语言普遍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品。对于90后的学生而言,网络已经不再是一种比较单一的知识获取平台,网络可以进行交友、娱乐等很多项目。在步入大学时,教师就让学生进行PPT的制作,进行邮件的发送等,在对网络了解比较熟悉的时候,学校逐渐开始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各种社团活动的参加,网络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为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
二、网络化语言特点
在进行网络化的语言特点分析的时候,主要对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博客、BBS等进行分析,根据相关研究表示,网络、手机和报纸是学生进行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其中网络应用的学生达到60%以上,在三类获取信息来源渠道的调查,并进行学生语言样本的分析中,对具体研究的语言化使用特征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字符的分析与对比中发现,学生在博客中使用的语言数量处于明显的减少状态,经常性的以单一的“好”“我”“知道”“走”等习惯性动词使用频率最高,从这些词语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进行公众语言的表达时,经常会从自己的感官出发,个人主义表现的比较明确。
在相关的新闻语言使用中,“新闻”“中国”“企业”“公司”等词的使用数量比较多,主要因为网络新闻在传播的时候经常用客观色彩、公正的角度进行事物的展示,这种展示方法与学生想要看到的网络权威性比价融合,在当今经济的普遍发展中,学生希望对国家的经济和世界多元化进行了解,这些均是大学生进行网络语言所反映的主要特征。
通过这些语素与内容的详细分析,可以将大学生的主要精神现状进行描述:独立自主的自我精神对自我内心的感受特别关注,对单向传播的信息不能满足,喜欢采取多方的意见,能够用积极的态度进行社会丰富化形态的拥抱,可以在当今的校园与实际中努力进行奋斗。
三、语言现象的心理表现
对于语言现象的表述,我们不能仅仅将语言现象作为一种很普遍的遣词造句,或者當作写作习惯的变化,要真正将社会心理学所表现的现象进行陈述。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观察和具体的研究发现,90后的学生更倾向于对一些语言符号的使用,主要在于构建人际关系与群落,在使用的时候将符号与网络在学生进行网络知识的时候有机的结合,使自身先形成一定的认同感。
通过对互联网的基础链接与认识的了解,90后学生基本生很多在中学都已经开始进行网络知识的了解,在青春期建立人际关系的时候,网络在其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网络知识比使学生进行结识与联系的时候更加的方便快捷,让学生的人际关系更加紧密。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后,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与大学新的同学、朋友、社团进行及时的沟通与学习,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大学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以“新生”作为名字构件了很多的群,在寒暑假的时候,学生可以结伴进行寒暑假工工作,可以让学生对社会的某种现象及时的讨论和评价,帮助学生进行事物的辨析。
对于语言文化符号在群落中发挥的作用分析。各个组织成员形成的新型组织群落中发挥的作用就是符号组织的本身,符号的解释与使用可以对各个组织成员形成良好的共性意义。例如,在校园内可以将BBS作为主要的模块,通过不间断的发帖与回帖等具体的活动,促进固定群体的建立,真正演变为校园群体的基本形态。在进行BBS建立的时候(1)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习的专业问题进行群落的集合建立;(2)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兴趣爱好、职场问题、情感困惑等进行群落的建立。这些群落的建立中,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形成具有标志性的语言特征,满足不同群体进行相应的识别和组织文化的建设。
网络化在进行生存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身份的认证,也可以理解为话语权的认证。如果无法将话语权正确的切入到学生的校园组织群落中,就会逐渐的丧失话语权。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变化
在相应的网络化特征的分析后,需要对高校思政课程模式中进行合理的运用,将网络化语言正确合理的应用到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中,让高校思政课程教师正确的运用到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利用具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适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方式,使思政课程的教学取得成功。
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行分析,很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都强调从实际中进行相关真理知识的获取。对于网络化时代而言,注重在实际中以大众化、时代化为主要的目标,将马克思主义在课堂中进行合理的运用。简而言之,就是在进行思政课程的时候,将文件与书本中表现的马克思理论相结合,与现代发展的网络化特征进行结合,将教学的语言转化为比较生动有趣的语言。在进行此项活动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吸取和摒弃,进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运用;要正确的对当代文化教育中面临的问题进行适当分析,积极指引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
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与思政课程教学转化的时候,需要具备对两方面内容的掌握。(1)教师首先要对教学中的文件、教学的讲话方式、语言中的核心要素进行吸收与掌握,(2)将教学中所用吸收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在思政课程的进展中,这两个环节缺一不可。如果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对教学的内容,讲话方式进行准备,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转化的时候就会让学生产生消化不良的现象,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影响教学的顺利进展。
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马克思主义合理转化层面的技巧阐述:
1、言语转化基础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文件就是各个阶级的部门进行的公告、决定、报告、请示等进行书面形式的加工整理,属于文件的基本内容,但是实际上,领导人士进行的口头语言记录,相关工作参考的内容素材也能作为工作进展中参考的主要内容。
文本化的语言特点,一般情况下,都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和标准,相对模式的要求也比较高。在内容的表述方面具有一定的样式可循,前后的继承性比较大,所以在发展中也比较缓慢,会逐渐让人缺乏新意,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这种文本化语言具有一定的逻辑特点,主要倾向于原则与理论,主要在认知途径上进行解决问题的指导,对准确性、实际性要求较高,对大众化一般不具备严格的要求。
因此在进行思政课程的时候,首先,代课教师就应该在进行讲课之前将思政课本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学习,对本章表达的思想进行深入理解。首先,对思政课程中的关键性词语进行解读。随着社会化进展的发展,党和国家的相关政治思想原则也在不间断的进行变化。所以,在理解文件中的讲话内容、进行教材语言转化的时候要首先进行关键词的解读与提取,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采用对读的方式将思政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在语言表达与变化的形式上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
其次,教师要对相关的固定用法进行阐述,主要从语法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在文件等不同的语言中使用的方法可能不一致,也会经常出现“固定用法”运用。语法是表述这经过长时间的推敲、揣摩、实践得到的产物,主要对文件等相关的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这些语法的学习是进行学术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途径,主要进行语素的变化,连词的固定使用,句型的结构等,合理的进展语法,为学生的思政做出合乎情理的阐述。
2、語言与课堂实践转化
在进行课堂实践的转化中,要与时代发展的特征进行结合。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时候要将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思想进行合理的认识,千万不能被二元化思想所影响。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不是照搬理论,而应该让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研究,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进行思政课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在教学的时候,将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个人的需求进行相应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填充。
(1)坚持正面立场,利用各种比较典型的例子和数据对事实进行表述。在陈述的时候尽量用学生实际的情况作为基础,利用经济危机等各种形式对生产经济的成果进行合理表述。
(2)坚持利用联想方式进展,利用举例等进行说服效果的强化。例如,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很多的日本自民党都纷纷下台,为了揭示这种现象就要主导课堂思路,与美国经济进行对比,从对比结果进行现象的揭示。
(3)与国情进行联系。毛泽东强“事实求是”来源于中国古老哲学传统,荀子提出的“君舟民水”,等众多思想都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符合,并能取得显效的作用。所以,在进行思政课程的时候教师与要将中国的国情,社会上的最新思政问题进行解说,不断带动学生在思政课堂的成长。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进行分析,从网络时代大学生生活的现状、网络化语言特点、语言现象的心理表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变化进行阐述,希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能够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益民.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状况的分析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
[2]傅洪健.当代大学生受众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研究[J].浙江学刊,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