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娜
[摘要]生态灾害与环境风险损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损毁旅游吸引物、破坏旅游设施、冲击游客消费信心是生态环境灾害等方面,建议通过全面打造绿色旅游管理与消费模式、创新目的地自然灾害应对机制、督导旅游保险服务全面创新和全面重塑安全目的地形象等方面来消除不利影响。
[关键词]生态灾害;环境风险;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灾害与环境风险是影响旅游突发事件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态环境脆弱化趋势日益显著,尤其是灾害性事件的频繁暴发,严重冲击目的地旅游活动的开展,影响了旅游业发展预期。
一、生态风险下旅游可持续发展困境
(一)旅游吸引物被损毁影响发展根本
自然灾害破坏目的地旅游资源,动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吸引物等旅游资源是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这类资源往往不可再生,一旦遭遇灾害就会产生难以挽回的损失。当旅游目的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自然风貌和旅游基础设施均会受到冲击。以汶川大地震为例,灾害事故导致四川省568个景区受损,其中两处世界遗产地均遭受到了严重冲击,部分景区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自然灾害频发还会增加当地旅游建设的不确性定,对旅游开发活动产生消极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资源丰富,但是因为暴雨洪涝频发,导致道路坍塌、滑坡落石、破坏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得到制约。
(二)旅游设施被损坏增大不确定性
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设施予以支持。事实上,旅游设施往往是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约束瓶颈,生态脆弱地区尤其如此。在灾害多发区,基础设施维护成本高,服务供应不稳定。以我国海岛地区为例,夏季是海岛的旅游旺季,也是台风最为频繁的季节。台风与狂潮损坏游船,损毁道路,减少了游客上岛的可能性。事实上,就旅游业而言突发性自然灾害影响范围正不断扩大。我国长三角地区在2008年遭受极端天气灾害,交通、电力、供水被中断,旅游业受到严重冲击,大多数旅游接待单位被迫停业,旅游活动一度停摆。2015年4月西藏日喀则地区发生5.9级地震,聂拉木县樟木口岸受到波及,房屋、道路受到损坏,通信被迫中断,多处发生泥石流和塌方,边防证停办,旅游车辆被禁止入境。
(三)目标游客群体的消费信心受到重创
灾害事件的心理影響范围更广泛。受灾点附近地区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以恢复游客信心。在灾害辐射范围内,游客无可避免的担忧自身生命及财产安全,消费信心受到影响,甚至取消出行决策。汶川地震期间,主震过后余震不断,四川省九寨沟景区灾情较轻,但景区日接待量在2008年5月31日跌至1人次,宾馆饭店等旅游服务行业也关门歇业,直到当年6月才有散客前来九寨沟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部门也开始营业。2015年6月旅游游轮“东方之星”突遭极端天气灾害在湖北监利大马洲水道倾覆,死亡人数达到396人。事件后续以相关旅游路线退团报道结束。
二、旅游业生态风险对策建议
(一)全面打造绿色旅游管理与消费模式
强化防治意识,做好资源保护性开发监督与管理。因地制宜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在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旅游厕所、停车场、步行道等,应充分保障游客便利需求与景区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修建旅游宾馆、饭店等旅游服务设施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灾害特征及分布情况,做好推广普及绿色消费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工作。培养游客、旅游企业以及社会大众生态旅游意识。开展游客绿色出游行为引导活动,提高可持续旅游意识;对景区游客景区行为进行必要的管理,开展可持续旅游治理工作。落实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法规执行力度,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的负面影响。
(二)创新目的地自然灾害应对机制
建立旅游安全事故统计与分析常态机制。建立目的地灾害事件档案。通过规化工作资料及流程,积累目的地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影响范围及影响级别等一手资料。以此服务景区旅游安全识别系统和预警机制建设工作。其次,建立目的地旅游安全识别系统。对目的地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等进行检测,从以往自然灾害的发生状况,按等级标出旅游活动的危险源,设置相应的安全警示,协助有关部门安全工作的开展。再者,由旅游主管部门牵头,争取地震局、气象局、防汛办、交通部等部门配合,提供可信与及时的预警信息。景区旅游安全管理部门应设有专职联络员,与相关自然灾害发布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预警机制根据景区旅游安全识别系统对游客示警,提供相应措施建议。
(三)督导旅游保险服务全面创新
一是适当运用政策工具,鼓励保险公司创新旅游保险产品,从普通的意外伤害保险,拓展为人身险和财产险兼有。除承保旅行中因意外引起的伤残、身故及医疗费用外,扩大到承保旅行期间发生行李遗失、证件遗失、因行李及证件遗失而引起的额外的旅行及食宿费用、对他人伤害及他人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等。二是采取国际先进经验,从事后理赔转变提前介入和及时有效的援助,将灾害赔偿转变为灾难防范。三是鼓励旅游景区拓展销售渠道,更多运用高新技术,探索如电话投保、网上销售和移动平台投保等,简化销售程序以提供随时、随地的方便。
(四)全面重塑安全目的地形象
通过市场营销恢复扭转目的地安全形象、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将此作为业灾后旅游业恢复的重点工作。旅游主管部门应迅速制定旅游业灾后信心规划和市场恢复行动。确保若干重大灾后应对活动顺利进行。正视灾害事件影响的多样性,收集灾害影响信息、重视引导媒体报导,重建目的地安全形象。同时,加强游客沟通工作,解除后者对目的地灾情的错误认知和判断,重点加强女性和青年两大群体的信息分享。最后,利用旅游官方网站、灾后专题报道、旅游手册、赛事活动等作为信息交流平台,将安全与放心的信息向更广泛的游客群体传播,避免游客到访率的断涯式下跌。
三、结论
保障旅游安全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要件。气候变化下生态灾害与环境风险正成为威胁旅游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当下生态灾害与环境风险破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进行归纳和梳理。其中,生态灾害与环境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物造成的直接毁坏最为明显和突出。从根本上改变了目的地旅游业活动的开展;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受到的负面影响强度亦不可小视,并且因其恶化了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预期对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伤害;游客受到灾害事件的负面心理暗示则是冲击旅游业发展的另一股重要力量,直接影响旅游产业自我调整。有鉴于此,本文建议如下:一是运用绿色思想改造管理与消费模式实现从消极应对灾害到积极减缓灾害的发生;二是拓展灾害应对机制的参与主体,通过规范化和常态化,将灾害应急响机制由事件型向事态型调整;三是引入专业保险专业机构作为政府应急机制的有力补充,更全面的保障游客切身利益更少的受到损害;四是建设透明高效的灾害信息披露机制,尽可能最大程度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消费市场冲击,避免灾害影响在不实信息自我强化中动摇目的地旅游产业的根本。综上,全面构建减缓生态灾害与减少环境风险的应对机制,维护目的资源旅游资源和游客的安全,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黎明,刘慧媛.旅游目的地系统的生态灾害风险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10: 185-190.
[2]李强,季洪伟,王尔杰.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其管理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1:
[3]李敏,张捷,董雪旺,钟士恩,蔡永寿,上官筱燕.目的地特殊自然灾害后游客的认知研究:以“5.12”汶川地震后的九寨沟为例[J].地理学报, 2011, 12:1695-1706.
[4]吕丽辉.重大自然灾害后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黑龙江环境通报[J]. 2008, 2:87-89.
[5]陈金华,秦耀辰,何巧华.自然灾害对海岛旅游安全的影响研究:以平潭岛为例[J].未来与发展,2007, 8: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