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红
当你不能够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忘记。这句话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当有些经历你无法取消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忘记。
每当有人问起香菱的过去时,她总是回答,不记得了。好像她真的是个小迷糊,将自己的身世走一程丢一程。
如果她真是这样没心没肺的人,又怎会对诗歌产生兴趣?看她的几篇作品,虽质量平平,却透出多愁善感的女儿心性,更妙的是她与黛玉谈论诗歌的妙处时,说道,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的意思,想来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来竟是有理有情的。并说王维的诗句“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白”与“青”两个字,看似无理,再一想,只有这两个字才能形容得尽,念在嘴上倒像有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橄榄的比喻多么精彩,可见香菱的“呆”是表象,下面藏着一颗敏感、善于领悟的心。她所谓的不记得,很可能只是不想记得,不是为了骗别人,而是为了骗自己。
必是那记忆太痛苦。曹公倒是语气平淡,只说她自幼被拐走,转卖于各处,然后被冯渊看中,又被薛蟠抢走。这简约的叙述中隐藏着多少磨难?小小的香菱,在打骂中颠扑躲闪,在陌生的路途上颠沛流离,可能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欺辱与折磨,使十二三岁的香菱认为,今生如此,必是前世罪孽。
冯渊的出现,是命运给她的一线生机。这个少年家境尚可,人品风流,一见香菱之后,竟能立志与昨日的自己一刀两断。当幸福离得如此之近时,香菱同所有不幸的人一样,不是被快乐冲昏头脑,而是患得患失。这样的好事,多么不真实,香菱几乎不敢相信,它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听见冯公子说三日后过门,便有忧愁之态。
可惜好事总是多磨,不希望的事情一般都会发生,半路杀出个薛霸王,打死冯渊,强抢香菱。曹公笔墨大多落在这一场混乱的官司上,可有谁想过香菱的感受?她对那个叫作冯渊的男子,唯一热烈真诚地爱过她的人,应该有过温柔的想象,此人一朝死于非命,她却必须屈服于薛蟠的淫威之下,其间苦楚,外人难以体会。
但是,那又怎样?各人有各人的造化,谁也替不了谁,香菱还得在她的命运里随波逐流。多灾多难的小半生,已经让她学会了两件事,一是逆来顺受,一是自得其乐。她好像忘记了过往,甚至使自己爱上了薛蟠。
薛蟠挨了柳湘莲的打,她把眼睛哭肿,薛蟠去了远方学做生意,她写的诗里便有这样的句子:“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她和丫鬟们斗草,弄了一枝夫妻蕙,豆官取笑她说,汉子去了大半年,她想夫妻了,便扯上蕙也有夫妻,好不害臊。说得香菱红了脸,要去拧豆官,大概是说中了她的心事。
薛蟠却是个粗人,不会回应她这精致的爱情。薛蟠还是个喜新厌旧的人,得手之后,不过几天,便看得如马棚风一般了。
他离去之后,香菱爱上了诗歌。我怀疑她爱上的不是诗歌,而是与诗歌在一起的感觉,看宝姑娘和林姑娘她们在那里吟诗弄文,丢弃姐姐妹妹的称呼,唤对方为“蘅芜君”与“潇湘妃子”,好似与寻常生活没一点关系。那种七字一行或五字一行的句子自有魔力,能够让人忘记眼下现实,徜徉于另一个世界里,只与风花雪月结缘。
卑微的人总想踮起脚,够到一个伟大的东西,杜甫念念不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有一部分原因是他眼下过得不好,如果没有这点理想,他就得面对一个孤寒凄凉的现在。
香菱也如此,提笔的那一刻,她会以为自己是个诗人,而不再是一个被丢到脑后的通房丫头,这些伟大的东西是逃避现实的法宝,如果说香菱一开始的忘记是被动的收缩,那现在学诗的她,就是主动逃避了。
她还用礼数来保护自己,有智者云“礼数吃人”,但对于无路可走者,就这么被它囫囵吞下,总好过无望的挣扎。所以她会为薛蟠娶妻高兴,并愤愤于宝玉替她担忧,因为一个合乎尺度的社会格局中,一个殷勤的侍妾应该对未来的主妇充满善意,香菱愿意想象,她正身处这样的格局中,唯如此,她才能得到一个最终的栖身之所。宝玉的担忧首先是陷她于不义,其次打破了她的平衡,却毫无意义。
既然自己無法做主,那就不妨闭上眼睛,任凭生活的裹卷,她只用快乐或佯装快乐的心态去面对,这样一种态度,是香菱唯一的选择。
可惜,生活再次把她逼到死角,她欲臣服而不得。对于夏金桂来说,这个美丽多才的侍妾是战略性的敌人,即使眼下不必出手,早晚是心腹之患。香菱再毕恭毕敬也不行,再小心谨慎也不行,夏金桂只为她准备了一条出路,那就是:消失。
一退再退,香菱退到绝境,高鹗却笔锋一转,给了她一个似乎完美的结局。夏金桂害人害己,命丧黄泉,香菱被扶正,还生了孩子,她父亲又将她度到太虚仙境。高鹗真是个大好人,到处赠送好运,只可惜在他的叙述中,我们只能找到故事,找不到故事后面,隐藏着的那个满怀心事的人。
香菱的判词上只说她最后回到了家乡,可是风烟弥漫,归路茫茫,对于这样一个被命运逼到极限的女子,何处是她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