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
旧时的上海,胡琴咿咿呀呀地唱,是谁以爱之名,倾了整座城。
说起旧上海,便想起卷着大花、身着睡衣、脚蹬高跟鞋、手牵宠物狗逛街的市井女子。她们说话快,眉波流转风情万种。她们谈起国际大事有着面不改色的大气坦然,说着家长里短,又显理直气壮全无委屈。
穿过阴暗潮湿的里弄,透過灰黑天井小木窗,外面的电车正叮叮当当,哪怕是乱世,日子依然前进。行人脸色凝重,显得天空有些灰暗。
张爱玲喜着奇服异饰,在灰色的旧上海颇为扎眼。虽然张爱玲大胆新潮,可上海太时尚,把任何行为都视为正常,甚至不经意间就把张爱玲融成它的一部分。它还融下所有奇怪不合逻辑的人事,融下所有尖锐和对立,战乱和日常琐碎。
那是日本人控制的上海,李公朴刚被暗杀,鲁迅躲在租界笔战正酣,胡兰成正在捣鼓报纸,傅雷明贬暗褒地推着刚刚成名的张爱玲,而张爱玲毫不领情。
这样的上海,文坛正处萎靡期,看不到昂扬奋斗的青年,只有一群迫于政治煎熬的文人,只谈风花雪月,也只能谈风花雪月—恰恰成就了张爱玲。
从沦陷的香港回到沦陷的上海,从一个孤岛到另一个孤岛,张爱玲在惊心动魄的火光中,看到橱窗后疾逝的时光,感受到人的渺小和人性苍白,写作是她的谋生手段,也是她的出口。
她感受不到伟大历史使命的呼唤,也感觉不到平常百姓的慌乱,只不过是物价飞涨让人伤脑筋,日子眼看着一天一天坏下去。她把她看到的、经历的故事,用苍凉的手势和唯美的文字写下来。
她的读者恰是新旧夹缝、兵荒马乱、人心惶惶的人群,他们不知鹿死谁手,也不知明天是否还活着,张爱玲这个新旧文化的代表,娓娓地展示了人一步步走向深渊的不自知和必然,深深刺痛了他们的心。
张爱玲差点成为南京人,她也刻薄过南京。祖上几次搬迁,最终落脚上海,是因为上海有租界。作为上海耻辱的租界,在沦陷之际,大门敞开,收留难民。
静安寺常德公寓内。胡兰成和张爱玲坐在沙发上,从姓胡姓张说起,张爱玲道:“姓崔好,我母亲姓黄亦好,红楼梦有黄金莺,非常好的名字,而且是写的她与藕官在河边柳荫下编花篮儿,就更见这个名字好了。”张爱玲又说姓胡更好,胡兰成转问:“姓张呢?”张爱玲道:“张字没有颜色气味,亦还不算坏。”
外面风雨琳琅,而屋内有金粉银沙深埋的宁静,二人相执无言柔情蜜意。上海无意中有了张爱玲,张爱玲无意中在上海拥有令世人唏嘘的爱情。这个从头到脚都梆梆响的胡兰成,后来逃到了台湾,张爱玲则远走他乡。
张爱玲离开了上海,上海在摇摇摆摆中进入一段新历史,上海依然是上海,张爱玲却不再是张爱玲。对于上海来说,张爱玲不过是历史里的一朵小小浪花。而对于张爱玲来说,她一生中最灿烂的年华和爱恨情仇,毫无保留地给了上海,并把她一生的眷恋永远留在了上海。
当然,也只有上海,才承受得起她浓墨重彩的倾城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