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萍
【摘 要】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对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抽样,选取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总的临床疗效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而且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运用阿司匹林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不但能够提高治愈有效率,而且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 阿司匹林;心脑血管;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972 【文献标识码】 B
阿司匹林属于环氧化酶抑制剂,又名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物,经过百年临床研究发现,临床上应用在风湿痛、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痛等疾病的疗效显著[1]。尤其在心脑血管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对于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和拓展。现对我院心脑血管疾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研究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简单随机选择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治疗。其中实验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5-73)岁,平均年龄在(67.26±2.27)岁;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6-72)岁,平均年龄在(66.45±2.5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治疗: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起始量为每天口服75mg,一天一次;在患者的耐受性良好的情况下继续加量,且正常治疗要维持在75mg-160mg之间。在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并作记录,对于年纪比较大的老人更要留意观察,如果出现异常立即停止用药。详细用药剂量如表1所示: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有31例治疗达到良好效果,总有效率为77.5%;对照组患者有23例达到良好效果,总有效率为57.5%。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有5例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反应,有3例患者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经检查和观察发现有9例患者出现粒细胞严重减少等症状,还有6例患者还出现肝酶升高症状,5例患者出现机体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不但能降低心肌梗死、卒中发病的风险,而且目前还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2]。不仅如此,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中也充当着重要角色,在临床上也广泛使用,有关资料研究表明[3],服用阿司匹林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认知能力要比未服用的高。心脑血管发病主要原因是血小板参与加快血栓形成,阿司匹林药理原理是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过氧化合物的合成,从而减少血小板环氧化酶合成,进一步抑制血小板凝聚。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能有效预防心肌梗死和脑血栓等疾病,但是长期服用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剂量大小会影响到副作用发生,因此有关临床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推荐用量在每天每次75mg至160mg。
本文研究中,合理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77.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无论是治疗还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都优于对照组的常规治疗,且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发现和其他研究[4]结论相符合,说明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产生的副作用,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杰.阿司匹林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运程教育,2009,7(1):86-87.
[2] 李军.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4).
[3] 高捷.阿司匹林的临床进展[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17(2):54-56.
[4] 张旺.阿司匹林在治疗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0,19(6):358-360.
[5] 杨振林.阿司匹林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