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 谢敏
(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620)
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初探
刘倩 谢敏
(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620)
本文结合国内先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考核指标体系,分析了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提出广州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框架,并对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标可达性进行分析,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建议。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是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高度发达基础上产生的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其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和三中全会已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五位一体战略,提出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准确评价、科学规划、定量考核和具体实施的依据,目的是为了客观、准确评价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及其文明水平。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不仅为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协调程度提供了评价工具,而且起到了一种导向作用[1]。
1.1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深化生态县(市、省)建设,国家环保部组织修订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目前,山东省、河南省、西安市、杭州市、丽水市、贵阳市、无锡市等多个省市地区已建立了生态文明指标体系。2013年,国家环保部正式印发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
1.2 指标体系架构及指标的差异
1.2.1 主要指标类别
由客观性、可行性、代表性、数据可得性等原则出发,综合考虑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情况,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类别主要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多个类别。
其中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单位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平均值、空气中二氧化氮年平均值、环保投资占GPD比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例等多个指标。
1.2.2 指标的差异
目前,国内地区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其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如,西安市: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3方面,主要指标包括: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和空气优良指数等25个指标[2];杭州市: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体制、生态文化5方面,主要指标包括:单位GDP能耗、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比和环境信访满意率等32个指标[3];无锡市: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资源、生态文化5方面,主要指标包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再生水重复利用率、空气环境质量、城市基础设施完好率、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等29个指标[4];贵阳市: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廉洁高效等6方面,主要指标包括:人均生产总值、清洁能源使用率、社会保险覆盖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廉洁指数等33个指标[5]。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还没有统一规定,各指标间差异较大,指标比较散乱。为了更好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对评价指标进行重要性分析,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2.1 广州市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根据《广州市“十二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持续改进规划(修改稿)》[6],广州市作为全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近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根据广东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2008和2009年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分别为76分和75分,生态环境质量分级属于优,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2010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15%,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01m2,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全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全年空气质量为优和良的天数共计357天,优良率为97.8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降尘符合广东省暂行标准;空气污染指数(API)范围为15~124,空气质量优良率97.81%。
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2010年并建成投产西江引水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实现100%达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39个市控断面中,48.8%的断面水质优良,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全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安全处置水平全面提升。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91.79×104t,综合利用率89.90%;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24.54×104t,综合利用量4.13×104t,处置利用率100%。全市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率100%;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1.96%。
2.2 广州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框架
通过参考国内外各种科学发展观体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体系和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等各个生态建设指标体系,构建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框架。本研究拟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共23项,其中生态经济指标6个,生态环境指标7个,生态人居指标3个,生态制度指标3个,生态文化指标4个,详见表1。
标准值根据国家相关指标要求,参考《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7]、《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8],并结合《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体系设定。
表1 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框架
2.3 广州市生态文明指标现状和可达性分析
近年,广州市政府加大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投入,出台一系列的方案措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和生态示范村建设等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收到显著的成效。
据统计,2010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单位GDP能耗、森林覆盖率、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噪声环境质量、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等15项生态文明指标现状已超过目标值,但在工业用水重复率、生活垃圾资源化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等指标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1 指标体系设置的建议
为推进广州市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发展,应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中加入新型元素和特色指标。如人均绿色GDP、生态环境投资指数、环境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达标率、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管理保护活动人次等指标。
3.2 生态文明达标建设的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因而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诸多需要提升和完善的工作,下一步需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进一步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健全环境资源制度,广泛运用环境经济政策,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积极性等方面,大力推进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1]张静,夏海勇.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统计与决策,2009,(21):60-63.
[2]王晓欢,王晓峰,秦慧杰.西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及预测.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2):5-8.
[3]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4]无锡市“十二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5]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及监测方法研究.
[6]广州市“十二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持续改进规划(修改稿).
[7]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
[8]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
刘倩(1982-),女,湖南湘潭人,主要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