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贞
在班级里,经常会看到幼儿的一些极端私己的行为,如:有的幼儿看到教室中间有椅子倒了,他们会当作没看到,马上走开。当问及他为什么不去把椅子扶起来时,他的理由却是“这不是我的椅子”;还有的孩子会悄悄地把玩具藏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里,让别的小朋友都找不到,这样他就可以一个人玩了。如果别人无意拿走了他的玩具,他要么是把玩具再抢过去,要么就不开心、发脾气。这些现象愈演愈烈,以至于现在的家长和老师一谈起自己孩子的私己行为时,可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从中也可以体会出父母的一些无奈和担忧。从人的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说,幼儿的私己行为是其对己、对他人的一种不正确的态度以及相关的行为习惯,表现为极端的自我中心。
一、幼儿私己的成因
1.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幼儿私己的直接原因
自“独生子女”这一群体出现后,幼儿的私己表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中国家庭多是一个孩子,所以父母往往会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自己孩子的身上,极力地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如带孩子去吃大餐,为的是让孩子能够吃得开心,以“孩子开心,我就幸福”作为对自己的心理安慰;在生活和学习用品上,只要孩子说别人有什么,家长如果买得起,就会立刻帮孩子买来,生怕孩子在物质条件上感到不如别人。这样一来,在幼儿心中就形成了“我”字当头,对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没有任何体会,反而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正是因为“我”字当头,幼儿对自己看得很重,对他人的利益漠不关心。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怕他在幼儿园吃亏,因此有意识地教孩子在幼儿园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抢先,绝对不能落在别人后面;在幼儿园吃东西要拣大的吃,受到欺负了绝对不能忍气吞声,别人打了你,你就要还去。由此可见,私己其实并不是独生子女的“专利”,不是说独生子女就一定私己。造成幼儿私己的原因主要是教育不当,尤其是家庭教育。放任型和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是导致幼儿私己的直接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正是父母一次次无原则的妥协和谦让,从而强化了幼儿的私己行为,最终使其成为习惯。
2.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通过宣传对幼儿产生了消极影响
社会上一方面在大力宣传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但另一方面,电视、广播等媒介也在揭露着一些丑恶的现象,如一位青年看见一位老人被车撞倒,好心将老人送到医院,可赶来的老人的子女却拉着他不放,一口咬定是青年撞了老人。结果双方闹上了法庭。无独有偶,据报纸报道,一位老人看到一位妇女拎着大包小包,站在自己面前,就起身让座,没想到该妇女不仅不领情,反而骂老人,说是老人因为看她长得好看,有不好的想法。还有,一个孩子听陌生人说请他学雷锋,帮个忙,就跟着去了,结果被人拐骗了。上述事实,常常让家长们感叹不已,也成了家长教育子女的活教材。他们常常会苦口婆心地“教育”着自己的孩子:“只要管好你自己,别多管别人的事”。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教育,会使幼儿产生“人人为己”的观念。于是,表现在实际中,就会有不少幼儿对他人表现得很冷淡,漠不关心。
二、幼儿私己行为的危害
当幼儿的私己行为已成为习惯,对他来说,并不意味着能占许多便宜,相反,由于他过分在意自己的利益得失,在自己的私利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会更加痛苦。私己的孩子最缺乏的是关注他人的感受和关心他人的利益,这样的孩子,在群体中难以与人友好相处,在同伴中,他的私己行为是不会被大家所认同的。当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他们缺乏合作的毛病,将会阻碍他们获得成功。而且私己的幼儿往往会多碰钉子,多遭挫折,多受痛苦。轻者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重者,引发心理疾病,如忧郁、狂躁;更为严重的则丧失了道德原则,走上犯罪道路,到那时候什么都为时已晚了。因此,在幼儿时期,是预防幼儿私己倾向出现的关键时期,当幼儿表现出私己的行为时,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及时给予纠正和矫治。
三、幼儿私己行为的矫治
1.家长要端正教育观,对幼儿要像对朋友一样平等
在教育幼儿的漫长过程中,既要有爱,也要有原则。不能因为只有一个孩子,而过分满足孩子不正当的要求。如: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父母就应该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不行”,当孩子以发脾气、哭闹来要挟的时候,父母必须态度果断地予以拒绝。幼儿的行为习惯在幼年是培养的关键期,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给孩子以高他一等的感觉,也不必事事让着孩子,要形成讲道理的民主氛围。应教给他社会基本的行为规范,要让孩子有一种“讲道理”的意识,切忌“要星星不给月亮”的溺爱教育。
2.采用心理疗法中经常使用的“实验剧场”
设法使孩子站在客观的立场来认识私己行为。比如,可以让一个私己的幼儿去照顾比他更小的孩子。一个5岁的孩子在照顾一个2岁的小不点时,无论如何是要迁就对方的,小不点的任性一定会给他留下深刻的感受,使他认识到私己是多么糟糕,给别人造成多少麻烦,再经过大人的教导后,他也会慢慢收敛自己的私己行为。
3.家长和老师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让幼儿体会到关心他人的快乐
有的父母主动带孩子为“希望工程”捐款;与贫穷儿童结成对子,互帮互学;在同伴相处中,教会孩子与他人分享食品和玩具等等,这些都是积极有效的措施。而且家长也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当家长估计到某种情景下,孩子会有可能产生私己的行为时,可以事先提醒孩子,与孩子有所约定。
4.社会应该对利他行为大力宣传,设立一些专门的利他机构
如在英国,就有一种商店,专门接受一些家庭捐送的物品,将这些物品低价出售给需要的人。一般地,父母都乐意将家中不用的物品洗涮干净,带孩子一起来捐送,让孩子亲自去体验如何去关心和帮助他人。
综上所述,当幼儿的私己行为已成为习惯时,对他来说是十分悲哀的,因此父母和老师要制止幼儿的私己行为,对幼儿的私己行为进行预防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馨花园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