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今天妞妞转学了,她去上国际学校了。”女儿沮丧地跟爸爸说。
错误的沟通方式:
“哦,没关系的,班上还有那么多同学呢!”爸爸不以为然地说。
“可她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女儿开始不高兴了。
“你很快就会有新的好朋友的。”爸爸安慰道。女儿却高兴不起来。为什么我们越说“没事”“没关系”,孩子却越难过?
正确的沟通方式:
“好朋友突然转学,你很难过吧?”爸爸同情地说。
“是呀,她可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我知道,你俩很要好,每天一起放学,一起上英语辅导班。”爸爸接着说。
“看来我以后只能在上辅导班的时候见到她了。”
“是呀,你们还能一起切磋英文。”
“那也不错,我听听她给我讲国际学校什么样子,看看她的英语成绩是不是提高了。”女儿兴奋地说。
沟通技巧提示:
当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并能够感受孩子的感受,甚至描述出孩子的感受为回应时,孩子才能够真正得到安慰。
错误的沟通方式:
“小孩子要手机干吗!”妈妈不耐烦地说。
“班长雷雷就有!”
“那是因为他家离学校远,手机是方便他的妈妈联络他的。”不等儿子说话,妈妈又说:“你拿了手机就会玩小游戏,这对眼睛不好,学校也不允许。”
“我要,我就要!”儿子没有善罢甘休。
“别吵了,这个事情没得商量。”
“妈妈你真讨厌!”儿子生气了。
“有这么跟大人说话的吗?”只留下妈妈落寞的身影。
正确的沟通方式:
妈妈拉过儿子的手,轻轻地问:“你想要个手机呀?”
儿子怯生生地说:“班长雷雷就有,我也想要一个。”
“是呀,要是有个手机那多酷呀。”
儿子马上说:“手机里还有好多小游戏。”
“哦,要是那些小游戏能玩起来不伤眼睛就好了。最好屏幕大得跟咱家电视机的一样,而且说变大就能变大,说变小就能变小,还能放在口袋里。”
“妈妈,我以后当发明家,就发明这东西。”儿子脑海里已经开始构思他的新发明了。“手机我先不要了,雷雷的手机就被老师没收了。”
沟通技巧提示:
在孩子提出某些“不合理”要求时,我们不要急于讲大道理甚至直接拒绝来建立规矩。相反,如果满足了孩子的渴望心情,然后用幻想或夸张的描述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觉得获得了父母的理解,就会比较容易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