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壮举:抗战大西迁
——读徐志明先生的长篇小说《大西迁1937》

2015-10-21 08:11:11林伟
文学港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大西西迁运力

林伟

伟大的壮举:抗战大西迁
——读徐志明先生的长篇小说《大西迁1937》

林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爆发。

随着战事的发展,国民党政府在组织战线进行反击的同时,开始酝酿建立大后方和军工、重点基础企业等大西迁的计划。徐志明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大西迁1937》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了。

血腥的战争如恶魔一样紧跟在逃难的人们背后,日本侵略者狰狞的面目时时浮现在人们的脑海。车站、码头人山人海,人们背井离乡,凄凄惶惶地踏上了逃难之路,此一去,山高水远,路途险阻,不知能否活着回来?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那些买不起涨高了价的车船票和买不到车船票的人们,有的徒步踏上了逃难之路,剩下不能走的,就只能在恐惧中等待着魔鬼的到来……作者笔下的南京下关码头的一幕,生动地描写出了当年同胞苦难的生活。

除了逃难的人们,还有大量的设备物资、军工辎重、政府机构,当然,还有列入国民政府西迁名单的重点基础企业的生产设备、机器原料……它们有的体积庞大,有的吨位巨大。而铁路、公路和水路的运力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运力中,还要安排达官贵人的侵夺,军队的任意的征用……因此,企业主们使出了浑身解数,奔上层、找靠山,在运力的争取方面进行博弈。作为本篇小说的主人公之一的上海申鑫钢铁厂董事长余敏健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来争取运力,开始了艰难的企业西迁之路。

然而,西迁之路难于上青天。

首先,西迁要避开日本人的检查和扣押。由于钢铁厂的设备炼钢炉和电炉体积、吨位都很庞大,工厂濒临的黄浦江上又有日本人军舰在游弋,工厂西迁为了躲过日本人的搜查,余敏健想出了通过虚假的资产转移的方法,将厂子转给自己的同学德国人赫尔曼,由赫尔曼拿到德国领事馆的证明,选择能尽量避开日本人势力的水道,即放弃由黄浦江经由吴淞口入长江的水道,改由黄浦江往南,经杨树浦到陆家嘴,到松江米市渡,再经内河到昆山,又经内河、大运河,最后从丹徒进入长江水道。从黄浦江到松江米市渡的运输虽然有惊无险,但这是在赫尔曼雇用外国人押运的情况下,才通过了日本人的搜查。

其次,西迁路上战争和死亡的阴影如影随形。申鑫厂的撤离是在淞沪会战打响的前一天真正开始的,此后,国民政府组织的战线节节后退,如影随形般,紧随在120万西迁大军的后面,从上海,南京,到武汉。在路上,小说的又一主人公、申鑫厂西迁总指挥倪德明率领的船队,亲眼目睹了中日空战。在西迁的路途中,日本人的战机随时都会出来轰炸,工友们不断有被炸死的。

第三,运力争取的艰难,车票船票的借机涨价和一票难求,把许多的难民挡在了西迁之路外。倪德明们因为在江苏的内河河道上要躲避日本人飞机的轰炸,昼伏夜出,从而失去了在丹徒搭上三北轮船公司的轮船,只得转道镇江,到镇江后,又由于运力的关系,辗转通过上层关系,才搭上去南京下关的轮船。在南京下关码头,作者突出描写了百姓逃难的艰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在长江沿线的各个码头,特别是在湖北宜昌码头,作者把西迁的企业主们对运力的博弈的艰难,描写得淋漓尽致。

水路的艰辛,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特别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在当年长江水运并不发达的年代。除了飞机轰炸,还有乱兵和土匪,幸运的是倪德明们没有碰到乱兵和土匪。他们最艰苦和最危险的是来自于自然的险恶,这就是要把上万吨的大型设备通过长江三峡航道运到重庆。从湖北宜昌到重庆要经过的长江三峡,有几段急流,如青滩泄滩都是鬼门关,不要说一般的船老大,就是常年走长江的经验丰富的船老大,过那几个滩也是很担心的。川江民谣道:“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余敏健在宜昌通过和时任交通部次长、民生航运公司董事长卢作孚合股办钢铁厂的方式,雇用了运力次于江轮的木驳船队和大马力拖轮,经过千辛万苦和凶急的激流险滩搏斗,终于将厂子迁到重庆。小说用较大的篇幅描写了长江航道的凶险,写得紧张、生动,令人读了惊心动魄。

这就是这部长篇小说《大西迁1937》描写的在那个烽火连天、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华民族的另一种悲壮而伟大的抗日之举——大西迁,以及大西迁之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的故事。小说的主线主要描写了上海申鑫钢铁厂董事长余敏健和企业骨干倪德明、刘明达率领300名员工,把大型炼钢设备运到重庆办厂的艰辛历程,体现了民族工业实业家们的民族责任感和抗击日本侵略的热情。这一主线主要描写了水路运输的艰难,并辅之以陆路迁徙的艰难;倪德明是作者化最大力气和笔墨塑造的主人公。在作者笔下,这个人物办事认真务实,深明大义,有谋略又有勇气,在困难面前表现得不屈不挠,这是作者要塑造的一个中华民族“脊梁式”的人物;余敏健是作者要着力塑造的又一个“宁波帮”实业家,他有精明的企业经营头脑,有务实的办厂能力,他对员工爱护备至;同时,他又熟谙官场、商界的潜规则,通过官场、商界,他最终得到了运力保障,艰难完成了西迁。他是抗战期间愿意尽全力保存民族工业实力,切实为抗日战争贡献力量的民族企业家的代表。

小说的副线描写了上海申光电灯泡厂董事长林乾刚率领员工西迁的过程,主要描写了他们在陆路西迁遇到的艰难。在他们的西迁路途中,林乾刚们遭遇了飞机轰炸,遭遇了湖南湘西山区山洪和山体塌方的危险,也遭遇了土匪的袭扰,好在这些困难都能化险为夷。作者在这条副线中,还用较多的笔墨,突出表现了具有官僚背景的企业竞争者——孔祥熙的二小姐在背后支撑的国光电光源厂的对民族工业的欺压,体现了民族工业者们的无奈。申光电灯泡厂在湖南湘西办的厂子由于国光电光源厂及当地士绅、官僚的欺压,被迫偷偷再次迁往重庆。在重庆,他们继续受到国光电光源厂的欺压,以及外国电灯泡厂的低价竞争,最后只得停止电灯泡的生产,改行生产热水瓶。在人物的塑造方面,这条副线塑造了另一位宁波帮实业家的形象——林乾刚,还有一位塑造得比较成功的配角人物——原国民政府湖南省政府干事曹宜阳,这位干事办事认真,又有才干,又有爱国热情,他不辞辛劳帮助林乾刚躲过塌方和山洪,劝说土匪青皮接受政府招安,参加全民抗战,是一位体现正能量的国民政府官吏。

对于卢沟桥事变后,全国人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抗日壮举和爱国热情,作者在描写大西迁的同时,也进行了描述,除了侧面描写淞沪战役、南京保卫战、“八一四”中日空战、武汉保卫战、川军出川等历史事件外,作者还有条不紊地穿插描写了街头的抗日募捐、军队和地方对西迁的支持等等,这些描写都是正面的。

小说还用较小的篇幅,描写了那些不愿意西迁至大后方的企业家们的遭遇,他们在上海沦陷区所受到的日本侵略者的欺压和迫害,虽然写得简单,但也从对比的角度,说明了大西迁的积极的深远历史意义。

对于卢沟桥事变后,全国人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抗日壮举和爱国热情,作者在描写大西迁的同时,也进行了描述,除了侧面描写淞沪战役、南京保卫战、“八一四”中日空战、武汉保卫战、川军出川等历史事件外,作者还有条不紊地穿插描写了街头的抗日募捐、军队和地方对西迁的支持等等,这些描写都是正面的。

以上是对小说《大西迁1937》内容和人物方面的介绍。在小说的写作和艺术方面,笔者认为,徐志明先生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他写作的小说如《知青富豪》《磨难岁月》《宁波商人》等,叙事手法虽然传统,但都以故事情节的生动曲折、扣人心弦而抓人眼球。在他去年出版的《宁波商人》一书中,其中的宁波商人与日本商人、与英国商人的商战故事,写得惊心动魄,引人入胜。在这部小说中,他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我们展现了大西迁的艰难历程,争取运力、过三峡的经历,生动体现了他的讲故事的能力。当然,如果不是对这段历史和长江航运的熟悉,是写不出这么生动的故事的。在小说里,作者充分运用讲故事的技巧,从故事冲突、矛盾的积蓄(如烽火岁月运输的困难的积压:运力有限、军队征用、敌机轰炸、三峡险恶),冲突不断达到高潮,然后通过一些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法,如找上层、托关系、合股等方法,解决了水运的各种困难。在矛盾的积蓄过程中,令人感到非常紧张,并产生了对西迁之路难于上青天的感觉,而矛盾的解决又是那么的曲折、舒缓,使读者的情绪产生较大的波动,因此,这种描写是非常成功的。

徐志明先生出生在上海,高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上山下乡来到宁波鄞江桥插队落户,先是务农,后在村办企业跑供销。高考恢复后,他考入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在宁波鄞县、镇海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后转行从事宣传工作。因为对宁波文化历史的浓厚兴趣,以及自己对在上海起家的宁波帮企业家的了解,使他的许多作品大多表现了宁波帮人士的传奇故事,表现了他们爱国爱乡的热忱。他熟悉上海、宁波两地的生活、习俗和地方掌故,又有曾经从事企业商业供销的经历,这使他在这部小说中,对宁波帮人士的商业故事的描写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令人们对商业故事耳目一新。

为了写好这部长篇小说《大西迁1937》,作者化了大量工夫去查找当年抗日战争的史料,当年民族企业家大西迁的史料,以及大西迁水、陆两路沿途需要经过的码头、县乡城市的资料。在抗战史料方面,他主要查找了淞沪战役、南京保卫战、“八一四”中日空战、武汉保卫战、川军出川等历史事件的资料;在民族企业家大西迁的史料方面,他主要查找了宁波帮企业家余名钰(上海大鑫钢铁厂,1933年创办)、胡西园(中国亚浦耳电器厂,1925年创办)、虞洽卿、卢作孚等人的资料;在描写大西迁水、陆两路沿途需要经过的码头、县乡城市的地理和人文掌故方面,作者也下了很大的工夫,读者自可以在书中体会到。这些都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体现了小说的历史真实性。

这部小说,继续了作者的对宁波、镇海、上海的风土人情和宁波帮人士的描写的风格,继续体现了他讲故事的地域性特色。在语言方面,继续采用了能为非吴越方言区读者所接受的部分宁波和上海方言,力求让人物的性格和地域特色更加鲜明,凸显了方言对小说地域文化色彩和民间性特色的作用。

当然,这部长篇小说也并不是没有缺点。在情节的设置方面,故事冲突和矛盾的积蓄过程中,作者会作出一些对下一步情节和结果的交代,如写余敏健的侄子和倪德明的妻子拒绝坐江轮离开南京下关,作者写道:“谁料到,倪德明的这次妥协酿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大错。”这虽然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悬念,笔者认为,这种交代是不必要的,作者应该放手让读者自己去领会故事情节的安排;小说在细节的描写方面,有时也表现得不够到位,如曹宜阳的说服土匪青皮接受政府招安,作者只用了几句话进行交代,显得过于简单。因为国民政府对土匪的招安,使之参加抗日,也是抗战时期“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国策的表现,也是抗战题材中可以拓展的内容,应该增加适当的笔墨加以描述。

1937年,中国宣布全面抗战后,国民政府经济部工矿调整处部署东部数千家企业迁徙到川黔大后方。短短半年多时间,一百二十多万内迁大军以民族大义为重,在异常艰难情况下,将十余万吨设备和物资通过水陆两路运抵川黔大后方,谱写了世界战争史大迁徙罕见的极其悲壮一页,其规模与艰辛远超历史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徐志明先生的长篇小说《大西迁1937》正是表现了这样重大的历史题材。在谈到为什么要写作这部作品时,徐老师说,因为当年大西迁的壮举感动了他,特别是宁波帮实业家们的企业,当年是西迁企业的主力,宁波人更有责任去抒写这一段历史,宁波人应该铭记这一段历史。

猜你喜欢
大西西迁运力
“没头脑”撞上“不高兴”
特别的生日礼物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雕塑作品《交大西迁知名教授》
西迁丰碑
当代陕西(2020年17期)2020-10-28 08:18:20
弘扬西迁精神,铸就“西迁精神”出版工程
新阅读(2018年5期)2018-09-10 05:04:15
梅炭运力为何紧张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03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美术界(2017年6期)2017-07-05 01:15:38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哲思2.0(2017年12期)2017-03-13 17:45:04
一排11人
航空知识(2015年6期)2015-07-13 16:51:12
全球集装箱船运力发展趋势
集装箱化(2012年4期)2012-07-10 11: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