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地区发展的定位与作为

2015-10-20 06:37王海兵
唯实 2015年10期
关键词:法治区域战略

王海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和关心地区发展,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党中央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各地区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系统谋划好“十三五”发展蓝图,更加精准定位,更加担当有为,全力投身于新一轮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地区发展定位决定了地区发展路径的战略抉择

要找准在全局之中的位置。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地区在整个改革发展格局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地区改革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国家的命脉紧密相连。地区要找准自身的“政治区位”,坚持把地区改革发展的长远大计,放在全国大局中谋划,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定位,切实担当应有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要找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阶段和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各地区必须清醒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准确研判国际国内及本地区发展基本走势,全面把握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实施的空间跨度和历史维度,坚持从地区实际出发,务实制定发展定位,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不断提升新的工作追求。

要找准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坐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亲自提出和推动形成了全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构想和战略举措,重点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并从国家层面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目前我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已经形成,正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各地区要看大局、明大势,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找准在区域内的坐标和定位,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格局。

地区要在新一轮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有为

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当前,地区经济升级版正处于深度孕育、浴火涅槃之中。地区经济发展在经过较长时间、较快速度增长之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解决一起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各地区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刻把握“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好“做大、做强、做优,扩量、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稳住经济发展速度;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綠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必须贯彻落实好国家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地区实际、具有地区特色的新型发展之路。

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各地区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有利”,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打破思维定式、冲破观念障碍,敢于触动更深层次的矛盾、更深层次的利益、更深层次的关系;敢闯敢试、先行先试,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统筹兼顾、“弹好钢琴”,抓好改革方案的进度统筹、质量统筹、落地统筹,突出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协同推进各领域改革;创新思路、遵循规律,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耦合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敢于担当、善谋善为,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切实用改革的办法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让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是将更多机会留给勇于创新的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各地区要自觉担当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使命,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世界眼光谋划地区科技改革创新的新思路、新举措,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以更加主动地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不断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坚持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主线,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构建全要素、市场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努力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坚持推进落实“互联网+”行动,强化“互联网+”融合创新,努力形成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新格局;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资源配置创新、投融资体系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技管理创新,掌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在更大范围内走向区域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更加凸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张謇曾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这给我们以深刻启示。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如果我们的眼界仅仅聚焦于一省、一市、一县的范围内,是远远不够的。要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找准定位、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在更大范围内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在更高层次上嵌入世界产业链条,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共同打造沿线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依托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拉动作用,弱化行政区划,整合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现代流通等规划,强化区域城市之间的“无缝对接”,促进要素集聚和流动,彰显“同城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合作、错位发展;着力提高地区对接、承载和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重要区域发展规划的能力,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坚持把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来抓,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不断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相对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协调发展。

让法治的土壤更加厚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各地区要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深远意义,积极谋划、认真落实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思路举措,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努力用法治建设的新成效交出一份让人民群众认可的答卷。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地区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严格按照法定权限行使地方立法权,完善地方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以立法引领改革,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恪守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严格依法行政;抓好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推进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法治对维护公平正义的保障作用,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地区领导层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担当历史使命

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和崛起,总是由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拓精神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领跑。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

坚持实事求是。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科学把握新常态下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理性思考“三期叠加”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系统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不为解一时之需牺牲长远利益,不为求一时之急透支长期潜力,不为创一时之绩葬送长久基础。同时,坚持从地区实际出发,切实把叠加在本地区的多重机遇利用好,把本地区发展形成的多重优势融合好,把推进改革创新的多重政策落实好,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始终奋发图强。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发展永无止境。我们决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自我陶醉,更不能畏难畏苦、碌碌无为。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根本要靠发展、靠实干、靠奋斗。要树立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认清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永远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永远要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作风,奋发图强,自强不息,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

永葆“山清水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净化政治生态,必须坚持从严管党治党,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改进作风,始终心系人民、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必须把选好人、用对人作为头等大事,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刷新吏治;必须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必须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政府办公室机关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钱国华

猜你喜欢
法治区域战略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分割区域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擦桌子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