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宁
哈佛大学2015年的毕业典礼请来了娜塔莉·波特曼作为杰出校友代表演讲。
娜塔莉·波特曼,11岁出演了《这个杀手不太冷》,她诠释的那个神经质、清冷、叛逆的女孩马蒂尔德,至今仍能击中人心。随后因演出电影《星球大战》三部曲而大红大紫。2011年,她凭电影《黑天鹅》里人格分裂的芭蕾舞者角色,荣获第8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不过,在群英荟萃的哈佛大学,捧过小金人就想登上毕业典礼的演讲台,那简直弱爆了。要知道,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站在那里时,开场白是:“我不太肯定,自己够得上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人这样的殊荣。去年登上这个讲台的是,英国亿万身家的小说家J·K罗琳女士……前年站在这里的是比尔·盖茨先生……”
娜塔莉·波特曼显然凭借的并非美貌,美丽的女孩如同新鲜出炉的汉堡包,随时会有;也并非演技,捧过小金人的并不稀缺。通俗点说,她凭借的是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她偏要靠实力。
1999年,在主演了《星球大战前传》后,波特曼选择了继续求学,并在18岁这年,同时接到了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最终选择了哈佛的心理学专业。在哈佛学习期间,她投身研究一种名为“物体恒存时额叶的活化”的记忆。
她曾坦陈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不想成为别人眼里的“白痴女演员。”
这其实引出了一个关于美貌和灵魂的悖论。张爱玲曾洞察世事地说:“没有一个女人是因为她的灵魂美丽而被爱的。”似乎美丽的女人占尽便宜,然而不要忘了人们还有一个刻板印象:美丽的女人是没有灵魂的。如玛丽莲·梦露,谁能想得到她会读《尤利西斯》。直到她捧着书本的照片公布过后30年,仍有人找到当年的摄影师求证,她是真的在读,还是假装阅读。即便得到的是肯定的答复,贴在她身上的标签仍然是金发、美丽、性感。
美丽是幸运与眷顾,又何尝不是禁锢与陷阱?
想起一位长辈,年轻时,是位演员,面容姣好、身材高挑,习惯了众星捧月,走到哪里都是焦点。然而当她逐渐年长,脾气却日益怪癖,动辄与人争执、吵闹,折腾得整个家族不得安宁。熟悉她的人才懂,她只不过是无法接受被冷落,被边缘化,她要抓住大家的目光,关注以及娇宠。她不肯老去,却只是徒劳。
美是公共资源,在一个女孩成长过程中,人人都迫不及待地告诉她、赞美她。这种女孩的生活多少带着点舞台感。如《长恨歌》里的王琦瑶,《色戒》里的王佳芝。王琦瑶的出场就是被好朋友带到了片场,她看着窗外的城市布景出神,她悲剧的一生也由此开始;而王佳芝在放走了易先生,摸出毒药的那一刻,想起的是学生时代,自己在舞台边,被人叫上去演戏的时刻……
周围的人以及整个社会为美丽的女孩营造出了一种有别于日常生活的不真实感,似乎爱是容易的,生活是轻松的,便利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这些静谧安好之下潜藏的暗礁却是更多的欲望、诱惑、陷阱以及动荡。自然需要更多理性来自持,需要入戏也能出戏的领悟力来驾驭。毕竟,灯光会暗淡,看客也会离场,如何在美貌之外自我成就才是更大的考验。
从以前的看脸到现在的只看脸的时代,美丽如同一张支票,变现才算落袋为安。娜塔莉·波特曼出现在哈佛讲台上的价值在于告诉我们,美是脆弱的,而勇气、奋斗、野心、智慧以及内涵才是对一个女人更好的接管以及更高褒奖。
也许那是艰难而荆棘丛生的一条路,然而却至少可以保证你能优雅老去,并随着岁月流逝,散发出馥郁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