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组古文字:
有点难辨认是不是?第一个和第四个字可能会有读者认出来,是“东”字和“北”字,中间两个指意就比较曲折一点了。不过既然知道了首尾两字,聪明的读者肯定能猜出来,没错,这四个字就是东、南、西、北。
古文的“东”是“木”字加“日”字,像是太阳初升,被树木掩映,表示太阳升起的方向。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
另外,古代主人位置在东,宾客位置在西,“东”又引申为主人,现在也有房东、股东的说法。
“南”字就稍微复杂一点了。下面的,像一所房子,房子上的像是树梢。为何用房上的树梢表示南方呢?有一种说法是这样解释的:古时候中国大部分国土都在北回归线以北,人们居住的地方都偏北。而北方的太阳,一年四季都是偏南的。植物趋光,久而久之,向南的枝叶总是长得特别茂盛。而北方的民居,一般也是坐北向南,门窗都朝南边开,北边则是厚厚的墙。这样既可以抵挡寒冷的北风,又便于采集温暖的阳光。古人也许正是利用树木和民居的这些特点,借题发挥,用来表示“南”这个方位词。
“西”字就太像一个鸟巢了,夕阳西下,倦鸟归巢,栖落枝头,古人借此意来表示黄昏时节太阳的方位。
“北”字比较没道理可讲。原来是表示“背”的,本义就是相背,两个人背对背,仿佛反目成仇,后来被借用过来表示北方的“北”,再后来就逐渐专指方位了。
瞧瞧,古人造字有时候也挺随意的嘛,兴致一来,就顺手画出个符号,久而久之,便固定下来。好在语言使用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习惯形成了,“无理而妙”也便成了一种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