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春天有多远?

2015-10-19 16:26忻颖
上海戏剧 2015年10期
关键词:原创音乐剧

忻颖

2015年5月,上海的梅雨季。上海国际音乐剧论坛。这已经是第四届了,气氛却和前三次不太一样。在过去的三届里,中国的音乐剧市场经历过原版音乐剧引进的热潮,感受过音乐剧市场的兴起,整理过英美音乐剧本土化的经验,更重要的是畅想过原创音乐剧的爆发,在这个论坛上,与会的嘉宾经常会提出一个相同的话题:中国音乐剧的春天来了吗?一个“快”字,呼之欲出。然而在今年,嘉宾们却不约而同地把它换成了一句谨慎的预判:这个春天还没有来。

是的,这个春天还没有来。在过去的许多年时间里,我们的专家和行业从业者大都认为中国音乐剧的这条道路将会按一般的发展模式实践三步走的战略:引进(学习)——本土化(模仿)——原创(创造),近邻韩国便是如此。

而事实是,当前的中国音乐剧这三种类型一直在齐头并进。以市场的成分分析,也并没有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西方原版音乐剧依旧是这个市场里最吃香的馍馍,霸占着最大的蛋糕,本土化欧美音乐剧曾一度甚嚣尘上,被认为是引领中国音乐剧发展的重要转折,但却始终不温不火。而作为终极目标的原创音乐剧,在经历了风风火火的开垦之后,大多数原创剧目连常态演出都难以维持,更不用说巡演或者走出去了。可另一方面,虽然没有迎来预想中的丰收,但还是在慢慢积累着数量。

“现在我们的中国音乐剧发展毫无疑问跟西方不一样,甚至跟日本、韩国也都有很大的差距,”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哲做了这样一个比喻,“现在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就如同我们把生长在野外的这么一棵植物,要让它放到室内去生长。过去我们没有这样的经验,认为选好一棵树木,放到室内种下去就可以养活了,但是没有那么简单。把一棵树木放到室内种植可能涉及很多过程,各种反复的过程,放入室内以后可能不适应气候、温度、湿度,它慢慢死亡,然后看它不行了,拿到外面去适应一下,然后再搬到室内,这样慢慢野外植物适应了室内的环境。我想中国的音乐剧发展恐怕就处于这么一个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现在我们发展的现状就是如此。”这是一个很清晰的比喻,描述的是一个让人沮丧的现实——不知能不能总结出规律,也不知何时是终点。中国的音乐剧到底如何?原创的问题与症结在哪里?未来的市场会是怎样?也许就像梅雨季的上海,时阴时晴,说不清。

我的这次采访是从国外音乐剧制作者开始的,出于谨慎,最初我希望完成一个“他山之石”般的报道——请国外专业人士谈谈成功之道,也为中国音乐剧发展提提建议。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回答多少是共通的——他们没有多讲制作讲营销,而是谈了创作问题。

《人鬼情未了》的制作人科林·英格拉姆先生努力地纠正《人鬼情未了》在中国宣传时的重点,他告诉我,故事才是《人鬼情未了》的核心,这不是一部奇幻魔术秀。“视觉是为故事服务的。”他说,“我觉得一部剧最重要的是文本,你可以看到许多剧音乐好,但文本不好,结果都没有成功,但有些剧音乐不好,却成功了,因为它的文本好。”

美国Troika三套车戏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兰德尔·巴克说:“现在我们花数百万美元来创造这样非常美妙的布景,但是这种布景没有把观众引进来……比如现在很成功的《狮子王》,50年之后我们是不是还会看《狮子王》?也许是,但是我并不认为会如此。如果把像猴子或者是其他的稀奇古怪的东西拿掉,那就没有什么了。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故事,非常好的剧本,非常好的表演,这就是我们现在剧场表演所缺失的。”

这样的回答,贯穿了我的整个采访,当我询问中国的创作者时,他们也交出了一样的答卷。

为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犹太人在中国》等作曲的金培达说:“其实在写第一个音符之前,我不太想音乐的事情,我反复看这个故事,我先要知道我的音乐要讲什么,怎样用音乐把它消化出来。”

音乐剧《犹太人在中国》的导演徐俊回答得更直接:“我觉得现在对音乐剧的认识有模糊,好像音乐剧就是要淡化情节,我觉得是错的,音乐剧就是要讲好的故事,因为有好的故事,才会有好的情节,好的场面,如果你讲不好一个故事,剧是做不好的。”

表演薄弱是通病

音乐剧的故事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歌舞串起的故事,故事是辅助性的;另一种是故事型音乐剧,后者是当前音乐剧市场最重要的形态,绝大多数的中国原创音乐剧也属于故事型音乐剧。而在呈现故事这个环节中,许多业内人士都感到了演员是这个环节的薄弱点。不少制作人都说,中国的音乐剧演员,技术不差,但是表演跟不上。

第一次导演音乐剧的徐俊感到,剧组里那些音乐学院音乐剧专业毕业的学生,唱得好,但是演得不好,台上走几步都不行,没有塑造能力,于是他不得不在做导演的同时当起了老师。金培达也谈道:“这些年轻人都很努力,但相比角色塑造,他们更在意的是记动作记歌词,对于技术的追求有点本末倒置。他们理解故事的时间不够,没有往后退一步,看看这个剧在讲什么,这段舞蹈或歌曲要表现什么。”

杭州剧院的梁卿曾制作过多部音乐剧。他说,在国外,音乐剧演员可说是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的一个职业,但在中国,碍于音乐剧的影响力和整体文化环境问题,音乐剧整体教育水平显得非常落后。他认为,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解决,院校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而不用从最细微的环节里去抠音准、节奏、台词等。

还是要提产业化

从音乐剧的特性来说,它的故事不仅仅意味着文字,更应与音乐结合,音乐最重要的是如何表达中心主题。目前在美国,比较流行的创作方式是:开发项目往往是作词作曲,从戏剧和音乐两方面来思考,由他们找到制作人,再进一步找到投资。通过这样的方式,从源头上找到故事和音乐动机。其次,试演机制也为业界普遍采用,《人鬼情未了》的制作长达5年,其中试演就做了好几轮,还专门租借了剧场来排演剧中重要的视觉场面,以保证观众坐在任何角落能看清这个效果。

与之相比,国内创作的现状就显得比较落后,大部分的制作仍然遵循传统的模式,都是从文字开始做出剧本,再交由作曲谱曲,最后进行舞台呈现,明显达不到音乐剧的要求,甚至很容易落入“话剧+唱”的模式,成品也基本没有试演的环节。究其原因,规避风险,不愿从一开始就全情投入的心态,普遍存在于创作者之中。有段时间“建立中国音乐剧的产业化”成为业界流行的口号,如今也逐渐不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产业化未必适合中国”,要“以中国的实际情况来操作”的论调。这些人认为,既然这种百老汇方式在当下的中国水土不服,那就还是应该按照中国的方式来做。

对此,著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持反对意见,他认为音乐剧必须要产业化,他说:“这些说法完全是不懂音乐剧的本体所致。音乐剧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它不像歌剧、芭蕾、戏曲等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既然是工业产物,就应该从工业化的角度来思考音乐剧的流程。因此,音乐剧必须产业化,它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规格都是有标准的。也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才能是一个完美的作品。而这个标准是谁来掌握呢?应该是制作人。制作人是管理者,更是引领者,而我们当前非常缺好的懂音乐剧规律的职业制作人。”据李盾透露,在院校开设音乐剧制作人专业已经在他的计划中。

要不要赶全球化这趟班?

在本届音乐剧论坛上,韩国EMK公司的金智元小姐提出了两条韩国经验。第一,借鉴欧洲音乐剧模式,EMK完成了从本土化到全球化制作的推进。第二,相较于喜剧所需要的文化背景知识,悲剧故事更易理解,更有普遍共通性。我将这个问题提给了英国的制作人科林·英格拉姆。他回答说:“《伊丽莎白》(德国)能来中国做原版巡演,但它从没有到英国巡演过,这说明两地观众的口味是不同的,我们要了解这个市场需要怎样的作品。但我很同意悲剧性这个观点,喜剧是很难转化理解的,悲剧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感受。”

近年来,追求普世性在中国的文化艺术创作中越来越凸显,尤其在音乐剧领域,已经逐步取代民族化,成为了新的提法。如科林·英格拉姆一般,许多西方制作人对中国音乐剧的题材和故事内容,都提出了全球化和传播普世价值的建议。不过,应该注意到,国外制作者的建议,不少是源于中国的制作人拿自己的作品向他们取经,询问的目的多少包含着一种“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

当然,大多中国创作者还是讲求中立和平衡。徐俊说:“以前说‘民族是世界的是不完整的,我觉得民族的东西要有现代性,要有和现代相通的地方。如果只是说我的东西是民族的,那和世界还是会有隔阂,是走不到世界去的。要把世界性放在这个概念里来,不能放弃和世界语汇的交流。”

85%的激励

当前中国音乐剧芜杂的发展,不明的前景,并不意味着发展的停滞。中国音乐剧未来所具有的广阔前景,一直都是让制作团体心甘情愿前赴后继的动力。经历了2014年票房的暴跌,2015年以来,中国音乐剧的票房再次回温,新的原创剧目的可见度也越来越高。

同时,专业化的音乐剧剧场也在悄然酝酿。在上海文化广场之后,北京成立了首个音乐剧剧场——天桥艺术中心。北京的二十一世纪剧院也将定位于专注音乐剧的剧场,据李盾透露,剧院将与东方松雷合作,明年起,计划推出各100场原创与引进音乐剧演出。

对于2015年的中国音乐剧发展,李盾用了一个“醒”字来评价这次的转折。他说:“我还是坚持我之前的预测,中国音乐剧现在就像是处于青春期,但最多在三年之内,中国的原创音乐剧一定会爆发。”

李盾的信心来源于对音乐剧这门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现状的认识。他说:“音乐剧和电影一样,是用来满足大众娱乐的需求。在国外,音乐剧在现场演出类所占的市场份额大概是85%,剩下的15%才是话剧、芭蕾、歌剧等等。由此我们看到音乐剧是市场的主流,是老少咸宜的娱乐方式,而不是阳春白雪的艺术。而在中国,这个份额基本是颠倒的,音乐剧还是偏门。在许多人的概念中,根本搞不清楚什么叫音乐剧,或者一说音乐剧好像就是某种高大上的艺术,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告诉观众,音乐剧是娱乐,放轻松到剧场来看音乐剧,它是都市里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制作人梁卿看来,对于中国音乐剧来说,眼下缺乏的是音乐剧人才和能够撑得起剧场的优秀作品,如何提升原创音乐剧的数量,是当前业界应该共同努力的所在。“版权音乐剧本土化确实有一定的市场,但原创音乐剧才是中国音乐剧的未来,我们还是应该抱着长期发展的愿望来好好努力做原创。”

金培达以电影音乐创作闻名业界,但近年来他和内地的音乐剧制作体合作更为频繁,他说,作为一个音乐人,音乐剧创作无疑更有吸引力,未来他会继续把主要精力投入在音乐剧上。但他也坦言,现在的原创音乐剧都是尝试,“也许我看不到它开花结果的那天,但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他说,“我跟老板说,我们都在为理想撒种,但我们未必能亲眼看见开花结果的一天,但这一切付出,还是值得的。这番话,我感觉老板并不太认同。但是音乐剧一定要大气候起来才能好。因此,我未必有幸成为开门的人,但我会因为曾为打开这牢固的门付出过感到荣幸。我觉得我们要有点这样的精神,创作时不要总是去想,我这是在为中国音乐剧献上什么,做的时候就好好地做,忠于自己的创作意图,忠于自己的表达就好了。你好好地做,你就每一分钟都在为中国音乐剧献上自己的努力。”

猜你喜欢
原创音乐剧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来自远方》电影版9月上线Apple TV+
East Side Story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聚焦华语原创音乐剧(上)
看音乐剧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2015上半年中国音乐剧演出情况
原创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