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建筑的设计之道探索
——北川行政中心设计回顾

2015-10-19 08:08陈日飙
建筑设计管理 2015年12期
关键词:体量北川羌族

文/陈日飙

地域特色建筑的设计之道探索
——北川行政中心设计回顾

文/陈日飙

【编者按】城市是由单体建筑构成的,但在城镇快速建设的过程中,许多建筑单体要么崇洋复古,要么毫无地域特色,破坏传统文化有悖文明建设的建筑随处可见。自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道出了人们对理想城市风貌的期盼后,在新型城镇化实践中建筑设计创作究竟何去何从?本期封面链接带您进入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日飙带领团队设计的“北川羌族自治县行政中心”项目,通过对设计过程的回顾反思与您一同分享关于探求现代建筑与地域文化结合的设计之道。

陈日飙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高级建筑师,建筑学硕士,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现任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设计总监;北京中海华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引子:

自去年十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艺工作座谈会提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之后,关于建筑创作风格的反思与讨论就一直是业界的热点话题,期间各地媚洋求怪的建筑更成为媒体炮轰的对象与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各方热议中,崔愷院士的观点代表了主流,那就是“咱们中国的建筑(师)要有文化自信,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的城市建筑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对此笔者深感认同,也想起6年前主持设计过一个背景颇为特殊的项目——“北川羌族自治县行政中心”的过程(见图1~图2),在当下背景看来回味分析,依然对我们未来在项目中探索现代建筑与地域文化结合的设计之道有所启发。

缘起:一项特殊的任务

2009年5月汶川地震灾后1周年之际,我们华艺公司积极响应报名参加北川新县城公共建筑方案全国征集竞赛中的3个项目,我们作为“北川行政中心”项目的设计团队,很快就赶赴北川新县城工地踏勘地形。从整个新县城的大沙盘模型上,我们看到行政中心的规划布局比较特殊:新县城大部分用地平坦,行政中心建筑群分南北2部分,北部分座落于新县城南北向规划主轴线北端的一个山坡上,将是未来新县城北部的空间高潮和视线焦点。我们还进一步了解到行政中心占地约6.5万m2,总建筑面积达到6万m2,是新县城规模最大的单个项目。用地被道路分隔为南北两个地块(见图3),北地块三面环山,南北高差20m,建设包括1.5万m2的4套班子办公楼及1万m2的局级办公用房;一路之隔的南地块较平整,南临永昌河景观带,同时被中轴线上100m宽的城市广场景观带分隔成西区和东区,西区是1.5万m2的政府垂管部门和局级办公;东区北面是1.1万m2的政法部门,东区南面是1万m2的民生大楼以及0.46万m2的档案馆。

图1 整体实景东南向鸟瞰

在设计伊始我们就预见到项目的几个主要难点:一是如何在1.0左右的低容积率下,把不高的建筑体量做出有控制力的空间效果?二是行政中心由数十个单位组成,各单位面积大小悬殊,功能琐碎零散,功能交通等问题如何完美解决?第3个难点是最让我们挠头的,那就是如何设计一个彰显羌族特色的现代行政办公楼?因为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本项目无疑要凸显羌族地域特色,但作为政府办公楼,它也必须拥有行政办公建筑气质。而且鉴于灾后重建的政治特殊性,我们还希望这个建筑能有一种激动人心的气魄,展现“新生命力”的精神。而后面的结果证明,把握好这3点,成为后来我们方案中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投标:关于形式的艰难抉择

创作前期我们对羌族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了解到羌族聚居地其实分布在川西北较大范围,同时也受到其他文化例如藏和汉的影响,因此羌族民居显示出羌蔵、羌汉等多元化风格,其中最为人所知的碉楼,只不过是突出的羌族建筑的符号之一。羌式建筑主要体现以下特点:石砌碉楼、原木门饰窗饰檐饰、羌绣图案、白石崇拜、收分墙体、平坡结合等。

立面设计过程中我们有两大困惑:困惑一:如何用现代的建筑语言塑造羌族特色?羌族建筑特色非常丰富,但不能简单的把特色符号拼凑到现代建筑上,必须抽象提取,最好在似像非像之间。困惑二:如何让政府办公建筑气质既庄重又亲民?绝大部分行政中心建筑都是体量高大中轴对称的,这比较接近一般老百姓心中的政府形象和官员意志。就北川行政中心来说,它代表党和政府的坚定形象,成为北川人民重建家园的保障与后盾,所以它应该庄重。但是我们希望这个建筑还要给人以亲切感,因为这不是一个省市级而是县级办公楼,同时容积率不高也无法做得特别高大,所以我们希望找到一个庄重与亲民的平衡点。

图2 整体鸟瞰效果图

经过若干轮头脑风暴以及各种纠结与自我否定后,我们最终确定了方案的群体布局和造型设计,采用现代简洁的手法让建筑从群体关系、场地关系和立面设计的处理上都体现羌文化的精髓,归纳为四大理念:一是体现依山而建、平坡结合的羌族民居特色;二是从羌人崇尚白石,启发我们设计灰白色的台形建筑体量;三是主楼部分形成簇拥核心的体量感,体现“万众一心”的群体意向;四是建筑主体中心设计成抽象化的碉楼,表达灾后北川人民依然挺起的不屈脊梁!

图3 实施方案总平面图

图4 中标方案鸟瞰图

图5 中标方案主楼透视图

6月份第一轮评标,其他对手的方案有些非常现代,有些又过于传统,我们方案现代感和羌风特色兼备(见图4~图5),而且功能等技术问题解决合理,最后幸运的被评为第一名。专家的意见很中肯:“方案造型新颖,既现代化又不失地域特色。但是总体感觉过于气派,比较张扬,同时风格偏藏式,希望进一步调整。”第一轮前两名进入下一轮修改后再PK。最终经过第二轮评选,我们的方案确定中标!

中标修改:关于形式的曲折再探讨

中标后项目组旋即投入方案深化工作中,立面也在投标方案基础上进行精心推敲调整,经过近3个月优化,设计工作进入到初步设计阶段,正当我们认为项目进展顺利的时候,由于灾后重建工作的政治重要性,中央领导同志在重建现场考察时提出:新县城的城市风貌必须高水平的体现地域特色,要求住建部和四川省政府邀请全国高水平专家,再次对由中规院主持的北川新县城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把关、优化和提升。所以2009年10月底,在绵阳市召开了“北川新县城规划建设推进协调会”。会议邀请周干峙、邹德慈、张锦秋、孟兆桢、江亿、张杰6位院士及31位建筑界大师和专家,对当时正在进行中的所有建筑单体方案都进行了仔细研讨和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针对我们设计的行政中心项目,专家提出“原方案建筑体量偏大,过于张扬,要化整为零,增强亲民性,开放性。”

接到修改意见后,我们对比分析了原方案,原方案的确浓缩了羌文化的精髓,例如将其中“白石”放大形成白石台,高耸的碉楼居中强调力量,建筑形成簇拥核心的体量感等。但总体上建筑因此变得繁复,体量偏高大张扬,不那么亲切了。

如何是好?显然局部的调整是无法达到专家要求的,必须狠下心来大胆舍弃原来许多坚持的东西才能“不破不立”!经过近十版方案的推敲,我们本着只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尊重羌文化,化繁为简,立意亲民!”。最终修改后的定版方案基本颠覆了原方案而成为一个新的设计。对比原方案,新方案的几大优化之处是:一是总平面舍弃了原来集中式布局,顺应场地高差形成院落式布局(见图6~图8);二是体量上舍弃过于突出中心建筑而使周边建筑沦为陪衬的思路,强调建筑群的整体大小搭配与和谐之美,强调亲切感(见图9~图10);三是主楼体量舍弃原来中间的高大体量和碉楼,采用分散式建筑体量,尊重地形依山而建,自然形成高低错落,具有连续性的多层级院落空间模式,错落的天际轮廓线与背后山地融为一体(见图11);四是舍弃原来偏藏式语言,考虑到历史沿革中川式民居对羌族建筑有很大的影响,羌汉式民居经常可见坡顶与木构吊脚楼与羌式碉楼的结合,在单体设计大量采用平坡屋面结合的手法,形成具有典型羌汉式风格的造型(见图12~图13);五是细部设计舍弃原来繁复的细节,用现代的手法形成简朴的风格且便于快速施工(见图14)。

图6 院落式总平面布局

图7 县委办公楼剖面图

图8 办公庭院内景

最终修改后的方案(见图2)得到了有关专家和县里的认可,被认为既满足了政府机关的形象要求又蕴含了羌族的文化记忆。于是后续的工作继续紧张进行:扩初和施工图设计、现场定材料、现场施工配合……过程中有许多艰辛:例如和20多家业主单位海量的沟通协调工作,灾后重建项目极为紧张的工期和必须控制的造价等等。项目在2011年整体竣工,10月各机关迁入开始启用(见图15),据县里后来的反馈意见,机关干部群众等使用者普遍对功能和外观等都反映良好。在《建筑新北川》一书中,中规院院长李晓江对北川行政中心有这样的评价“整体上大气庄重,不夸张、不浮华,追求羌族建筑文化的有机传承与创新,在尺度、比例、材料和色彩上精益求精。”

图9 广场北望县委县政府办公楼

图10 建筑群落大小搭配

图11 建筑群错落天际线

对我们而言,设计北川行政中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项目,而是一项务必履行的使命。我们自豪的不单是在很短的时间里,高效优质的完成北川行政中心的设计工作,还收获到了业内专家的好评,当然最自豪的还是我们的作品获得北川百姓的喜爱!

图12 平坡结合的顶部

图13 羌汉风格的惠民大楼

图14 简洁现代的细部设计

图15 2011年10月整体启用

后话

中国正经历着前无古人的城市化浪潮,关于在建筑实践中如何传承体现地域和传统文化在业界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建筑师在面对每个有“地域形式需求”的单体项目时都常常会深陷于关于“形式的选择与再现”的纠结中,或者所谓“形似”“神似”的取舍中。我认为其实“形似”或“神似”没有高下之分,建筑是有形的实体,“神似”中的“神”或者“精神和意境”也必须通过有形的视觉形式表现出来。所谓“形似”的建筑如果能经过合理的提炼简化也可以是高明优雅而受到人们喜爱的;而追求“神似”的建筑也可能因为手法过于婉转,而出现似牛非马的境地而难以被人们所理解认同。不管“形似”或“神似”要根据具体时空要求而定。例如北川新县城中,风情商业街就是强调原貌再现羌族风情的高度“形似”,崔愷院士设计的文化中心等焦点建筑就是追求现代演绎羌文化的“神似”,而北川行政中心则可谓在两者之间,或可叫“形神兼备”。这些建筑不论“形似”还是“神似”,放在整个新县城中能和谐相处,老百姓喜欢的就都是好的设计。

本人研究生阶段曾研习建筑历史的经历,让我在创作实践中增添了一份使命感——就是探求现代建筑与地域文化结合的设计之道。民众百姓对地域特色建筑的需求很强烈!希望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能从时代与本土的双向纬度出发,探索中国城市与建筑的现代表达,为城市和公众多奉献出更多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的作品。如果政治家的治国方略能与规划师和建筑师的理想合拍,民众就能通过规划师和建筑师的努力获得福祉,那“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理想城市风貌则指日可待了!

10.3969/j.issn.1673-1093.2015.12.005

猜你喜欢
体量北川羌族
砳建筑:在“鹅卵石”体量中实现绿色节能办公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超长无缝钢结构在超大体量工程中的应用
北川的味道(四题)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打造体量感的裤装2016春夏女裤流行前瞻
导语:小体量的大道理
西宁市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探索
北川让梦想飞得更高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