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潋,缪静
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 杭州310003;2.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310053
中药内服联合云南白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张潋1,缪静2
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 杭州310003;2.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310053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联合云南白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用复元活血汤加味内服和云南白药外敷,对照组50例予阿昔洛韦片口服及外用阿昔洛韦软膏外搽,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2周,治疗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下降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8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85%(P<0.05)。2组患者用药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内服联合云南白药外敷能有效提高带状疱疹的治愈率,减轻患者神经痛。
带状疱疹;复元活血汤加味;云南白药;内服;外敷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神经痛。病情严重者疼痛剧烈难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学称此病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认为其多由外感湿热引起,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湿热内生,内外合邪为其病因病机,病位多在肝胆与脾胃。笔者采用复元活血汤加味内服联合云南白药外敷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诊治的带状疱疹患者共100例。根据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23~69岁,平均(55.96±8.09)岁;病程平均(4.65±1.79)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6.76±1.18)分。对照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18~68 岁,平均(52.74±9.75)岁;病程平均(4.96±1.89)天;VAS评分为(6.83±1.22)分。2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VAS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1]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①发疹前有倦怠、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②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③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等支配区域的皮肤;④皮疹为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泡,疱液澄清;⑤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
1.3 排除标准 ①带状疱疹后遗症慢性神经痛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③年龄大于70岁,或小于16岁患者;④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等接受免疫抑制剂者;⑤伴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
2.1 治疗组 采用复元活血汤加味内服联合云南白药外敷治疗。复元活血汤加味基本方:柴胡、泽泻、车前子、当归、桃仁、郁金、甘草各9 g,瓜蒌、板蓝根各20 g,赤芍、僵蚕各10 g,黄芩15 g,蒲公英30 g,红花6 g。加减:热盛者加金银花、石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并加大瓜蒌的用量;水疱明显者加薏苡仁、苍术、黄柏。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另取云南白药适量,用凉开水冲调,敷于患处,早、中、晚各1次。
2.2 对照组 阿昔洛韦片口服,每次100m g,每天5次。阿昔洛韦软膏,适量涂于患处,每天5次。
2组疗程均为4周。
3.1 观察项目 ①观察治疗2周时2组患者的疼痛变化,评定其VAS评分;②治疗结束时评价临床疗效;③观察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
3.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4.2 2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1。治疗2周后,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下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4.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4周,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8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85%(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2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s)
表1 2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48 47治疗2周(分)3.50±0.94①4.31±1.08 VAS评分下降率(%)46.82±11.91①38.73±12.28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4 不良反应2组患者用药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有2例,对照组有3例患者由于病情加重转其他医院就诊而退出。
带状疱疹多发于一侧肋部,呈簇状水疱。中医学认为胁肋部为肝经所主,水疱疹多为湿热所致,故本病主要由湿热之邪侵犯肝经所致。若治疗不及时或湿热之邪较盛,湿热酿毒,常会出现神经痛等后遗症,为久病入络的表现,与瘀血关系密切。故笔者认为,带状疱疹的基本病机是肝经湿热,而湿热酿生毒邪、瘀阻脉络是疾病常见的变证。因此,在疾病早期治疗中“扭转截断”,加入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药物。复元活血汤见于《医学发明》,治疗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疼痛不可忍者。主要是针对瘀血留于胁下所致的疼痛,与带状疱疹的症状相似,故笔者用来移治带状疱疹。方中柴胡清肝热、理肝气,还兼引经药;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红花、桃仁、当归活血化瘀;郁金、僵蚕理气通络;板蓝根、蒲公英、甘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肝利湿、活血解毒之效。同时外用云南白药活血止痛、解毒消肿,进一步加强临床疗效。
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且治疗中未出现毒副作用,提示中药内服加云南白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9.
(责任编辑:冯天保)
R752.1+2
A
0256-7415(2015)02-0137-02
10.13457/j.cnki.jncm.2015.02.066
2014-08-16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14ZB101)
张潋(1981-),女,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