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制度建设与现代化事业的艰辛探索及其启示

2015-10-19 02:47郑翼腾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制度建设邓小平贡献

郑翼腾

摘要:邓小平对制度建设和现代化事业进行了艰辛探索,主要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制度建设、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步骤与动力等。他晚年心系分配、与发展道路的选择、领导班子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的前途等问题。从而为当前我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邓小平;制度建设;现代化;贡献;启示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8-0001-03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与邓小平关于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是内在一致的。他没有使用过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概念,但其对制度建设与现代化事业的艰辛探索,为当前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支撑。

一、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对制度建设与现代化事业的探索

(一)关于政治体制改革

1.要将民主与法制纳入到政治体制改革之中,两者不可偏废

邓小平指出:“民主与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只讲民主不讲法制会导致多数人暴政、极端无政府主义。反之,只讲法制没有民主只能达到一种“善政”的局面,而无法造就一种多元共同体积极参与国家治理的“善治”局面。

2.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的继承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和借鉴当代发达国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积极的、有益的成果,同时要摒弃那些错误的、腐朽的、过时的东西。正如邓小平所指:“社会主义要赢得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所说的发展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3.改革要循序渐进

改革并非能够一蹴而就,在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新的制度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然后不断走向完善。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有它的复性杂。政治体制的改革关乎国家能否具有稳定的局面,能否继续发展。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欲速则不达。同时,制度的改革要求发扬大胆创新的精神,抓住机遇促进改革。

(二)关于党的制度建设

1.推进党的领导制度的改革,以及党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和监督制度的改革

邓小平强调:“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加强党的领导制度改革,首先要避免以党代政,还要精简机构,构建良好的领导班子。其次,进行集体领导制度建设。即要建立集体交接班制度;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对集体领导的监督制度。另外,党的组织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选拔任用干部的制度和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基层组织制度的建设;工作制度则根据中央和地方的实际情况分别加以完善;党的生活制度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民主生活方面;党的监督制度则涉及到党内监督机制的健全等。

2.制度建设要有创新

邓小平在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紧紧把握世界创新的潮流,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创新观,特别是制度方面的创新观。首先,他将社会主义制度区分为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并且指出具体制度是实现根本制度的手段,具体制度可以根据时代需要加以改变。其次,他依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

3.制度建设要有整体性、全局性

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它不仅涉及基本制度,而且还包括了一般的制度和具体规章制度。在关注基本制度的同时,对一般的制度和具体规章制度加以配套,才能使原则性制度、工作内容性制度与操作性制度、工作程序性制度统一并且有效地运转起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就十分重视基本制度建设,同时,也注重相应的规章、制度的配套,力求打造一种民主制度化的局面。

(三)关于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步骤

“三步走”战略是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难题依然很多。邓小平领导我国进行经济建设时,认识到为经济发展制定中长期战略的重要性,并依据我国实际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邓小平阐述了20世纪末要实现的现代化水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为标准。他进一步指出了实现现代化的期限。“只有二十年,就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如果四个现代化不在八十年代做出决定性的成绩,那它就等于遭到了挫折。”同时,他指明了经济发展到20世纪末的目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而且阐述了到21世纪中叶的目标—一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时期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邓小平的多次谈论之中。并强调:“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党的十三大正式明确了我国经济建设的“三步走”战略部署。

(四)关于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动力

1.实现经济的现代化

邓小平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将国家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并且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针对长期以来人们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作为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志的错误认识,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社会主义国家也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以此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实现政治民主化

针对以党代政、党政不分以及个人专制的政治弊病,邓小平强调必须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首先,就是要改善党的领导,防止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发生。其次,加强法制建设。纵观党的历史上出现的个人独断、家长制等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完备的法律对领导者进行约束。邓小平概括了法制建设的内容,也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主流文化断层,出现了许多道德失范的现象。为此,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要加大生产力的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同时还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方面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另一方面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4.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是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邓小平强调,要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部分,以此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他还指出,长期的闭关锁国使我们处于落后的局面,我们应该抓住发展的机遇,打开国门,走对外开放之路。在对外开放中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二、邓小平晚年对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艰辛探索

(一)邓小平1989年退休后对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政治嘱托

1.强调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要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正确路线作保证

邓小平指出,我们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依旧贯彻执行,除根据特殊情况对语言表述稍作修改外,基本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不变。也就是说我们依旧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邓小平的这一政治交代,对于稳定民心、推动改革开放的继续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2.强调了一个对党诚信、对人民诚信、有改革魄力的领导对于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前进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新的领导班子要给予人民希望,使人民觉得跟着这样的领导走会看到改革的辉煌局面。其次,领导班子要真抓实干,做出成绩。最后,领导班子要有一个核心的领导者,同时要对这样的领导者给予信任和支持。

3.强调了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的重要性

邓小平指出:稳定的环境才能成就我们的事业——使我国脱贫致富,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在对外政策上我们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又要竭力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二)邓小平晚年对中国发展道路与分配问题的思考

邓小平晚年的有关中国发展道路思想主要涉及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分配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如何把蛋糕做大和如何把蛋糕分好的问题。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把党和国家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基于我国物质财富极度匮乏,人民生活还未达到温饱的社会实际状况,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包括发展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基本途径等方面的内容。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就是解决发展问题,我们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的发展不但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满足人民的生存需求,还要满足人民的发展需求。满足人民的发展需求,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促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但是期以来注重经济的发展,而相对忽视了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发展,导致了国家发展的失衡状态。

另外,发展问题被提上日程后,引起我们关注的应该就是分配问题。因为收入差距过大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迟早会出现的问题。我们在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同时,还应该把蛋糕分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富裕起来以后,如何分配社会财富又成为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分配不公不但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近年来,出现的社会成员收入不高引起的消费不足,不能更好的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就是一个例证。

(三)邓小平晚年心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1.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的复兴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时期我们仍旧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前赴后继,续写新的篇章。

2.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复兴的自信还建立在对中国历史和党的奋斗历程的体验上。他在一生中经历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深知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原因,也清楚中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历程。所以,他坚定地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3.社会主义复兴是历史潮流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自信也体现在他对国际局势的把握,对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的深刻分析上。他认识到西方和平演变的危害,并且深知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放弃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为了将我们变成他们的附庸。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我们更应该坚持独立自主,坚持社会主义,并促使社会主义走向复兴。

4.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是漫长的

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最初的力量是弱小的,同时其发展要经历一个矛盾凸显和自我否定的过程。当前,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其巨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我们有目共睹。但是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担负起身上的重担,把握当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社会主义终究会代替资本主义。

三、邓小平探索制度建设与现代化事业的现实启示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重视法治建设

1.严密可行的制度有利于保证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公开性、透明性,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邓小平一方面肯定了制度是决定因素,另一方面揭示了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决策的执行过程也要有制度作为保障。例如,我国制定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就必须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合理有效的制度做后盾,才能确保党的各项决策的执行。

2.只有健全的法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良性运行

没有法治作为依托的市场经济,就会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盛行、欺诈行为猖獗、社会公德沦丧,钻法律空子屡见不鲜的状况。制度是人民集体意志的结晶,强调法治的作用,就是强调依靠人民的力量来治理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就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三个结合”

1.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对马列主义的忠诚,这是坚守原则的体现。同时我们也是把握世界发展的潮流来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借鉴。要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使之有利于我国的发展。这是我们赋有灵活性的表现。

2.引路人与参与者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是现代化建设的引路人。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新时期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领导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实现现代化的终极目标而奋斗。现代化事业同样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没有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事业,必将失败。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还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现代化事业的前进。

3.远大理想与扎实行动的结合

远大的理想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没有理想的指引我们就会迷失方向。所以,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就是我们的航标。有了理想的指引,我们还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建设现代化,就要凝聚群众的力量,汲取群众的智慧,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制度建设邓小平贡献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贡献榜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