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福志
【摘 要】教育问题关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壮大,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明显。本文分别阐述了小学阶段以及初中阶段科学课堂管理的特点,并分析了其中的差别所在,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 初中 科学课堂管理 差别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对事物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的一个过程。因此,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必须加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育,重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一、对课堂问题设计的分析
学生的思考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科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制约,并对课堂教学的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因处于青春期,有较为活跃的特点,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是又不敢积极主动地表现。因此,就应该对课堂问题进行科学的设计,并体现一定的艺术性特点,使学生能够愿意进行自我表现,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障碍。此外,所设计的问题还需要足够新颖,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去思考,学习更多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强信心、积极进取同时对教师也是一项较为艰巨的挑战。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能够有效地提高效率。但是,在设计问题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因各种因素影响在课堂问题设计上与科学规律较不相符,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性、目标性、思考性以及导向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问题设计的误区分析
在对各种课堂进行调查后发现,许多教师对课程教学前问题的设计没有引起一定的重视,且没有明确的目标,一旦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就会无法把控局面。许多教师利用一些娱乐节目对学生进行教育,但在获得欢乐的同时,又有多少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要领呢?长时间应用这种形式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以及抗拒的心理,无法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此外,问题如较为空洞,就会使学生找不到方向,造成冷场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需以教学的目标为基础
教学活动的总体方向以及预期达成的效果称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项准则。
(二)需以学生的有效观察为基础
观察是知觉的一种高级状态,受到思维的制约,是一种目的性较强、有一定计划性、系统性且持久性的种活动。人们学习知识以及认识事物的基础就是观察,其同时也是创造的必备条件。教师课堂设计问题的合理性决定了学生观察的有效性。
(三)需以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基础
发散思维是指以一个目标为基础,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的一种思维,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探索新的知识。
三、针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由于许多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在对其的教育上就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就是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以及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尽量采用动手实验操作以及动脑思考为主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到辅导以及提供资源的作用。若想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就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技巧。因此,探究式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需适应不同的角色,改变传统守旧的教学理念,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迎合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以及探究欲望得到满足。在问题的创设中,选取一个能够足以让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使学生在困境中增强探究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此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刺激,给予学生内在动机。内在动机也就是人对事物产生兴趣的本能,出于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相比于外在刺激而言,更具持久性和有效性。
此外,要使学生对探究问题以及预期结果进行了解以及明确。但是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无法深入理解探究的内容,教师的引导就无法达到一定的效果。学生大多对试验的材料等较为感兴趣,享受动手操作带来的乐趣,而忽略了教师布置的任务。
在对问题的研究中,教师应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解决学生的问题。在探究活动中,应重视引导式、调整性以及开放式的探究,并逐渐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性。
此外,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在教学中,学生也应该积极地体现自己的角色,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以使其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并能够针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付诸实践,参与探究。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进行学术性交流,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
四、结语
因小学与初中阶段所教学的对象不同,小学生对于一切事物都存在一定的好奇心以及探究欲望,而初中生的心理已经趋向成熟,因此在课堂的管理方式上也应该有所不同,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学习需求,最终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建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小议[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2).
[2]杨会芳.提升初中英语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策略思考[J].教育界,2012(25).
[3]朱建美,邹花花.初中语文课堂管理的有效方法[J].学理论,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