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梅花何处落

2015-10-17 13:42李云龙
甘肃教育 2015年17期
关键词:梅花李白诗歌

李云龙

【关键词】 诗歌;梅花;李白;高适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7—0076—01

诗人能触景生情,同时,面对相同相近的情景却能生不同的感慨,这就是所谓情能生景,景也能生情。诗作与诗人的境遇非常相关。同为盛唐诗人的“诗仙”李白和边塞诗人高适,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听到同一首歌《梅花落》(《梅花落》,古代笛曲名,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产生不一样的感慨,生发出不同的诗篇,由此可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塞上闻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现将二诗作以比较,领略其不同的艺术魅力。

不同点:1.写作背景不同。李白此诗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长流夜郎,路经江夏时游黄鹤楼所作。心情是沉重压抑的;高适此诗是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盛唐国盛军强,诗人正有建功立业的豪情。

2.诗旨不同。李白诗含蓄表达蒙冤得罪去国怀乡之情。其中有蒙冤自辩之情与希望朝廷洗却自己的罪名并重用自己的愿望,将心境的悲凉一抒到底。高适诗则将将士戍边的豪情与日久思乡之亲情融为一炉,哀而不伤。诗的前两句展现出开阔的境界与平安祥和的边地气氛,没有“寒声一夜传刁斗”的紧张,自可在明月下吹笛抒情,这种局面正是将士们战胜建功的收获。

3.写作手法不同。李白诗以比兴起,即拈来历史人物贾谊自比。用景语“江城五月落梅花”作结束;高适诗以眼前所见之景起,以景语“风吹一夜满关山”作结,用设问的手法。以贾谊自比起兴,定下了全诗悲凉的基调,以“雪尽胡天牧马还”起头,则定了全诗豪迈的调子。李白诗以人起兴融听笛为一,高适诗以景起融听笛为一。李白诗先有心中的情境,再写听笛,写听笛生的情;高适诗先有眼中的情景,再写听笛,写听笛生的情。

4.立足点不同。李白诗为南国之黄鹤楼所见,所想开阔由长沙、长安至眼前的江城,所感则为西汉贾谊事。时间为汉至唐,空间为南北,时空跨度大;高诗为北国之边塞所见,空间为胡天、明月、戍楼而关山。时间为一夜,空间阔大。一夜也表现闻笛者,满怀思乡夜不能寐。另外时间上,李白诗是江城五月天,在白天。而高诗是初春,在夜间。“听”为有意为之,或许李白与友人一起听笛(玉笛)为助兴,为排忧,却不料生出悲情;高适的“闻”为无意听的,或许是军士获得一笛(羌笛)抒自己的情,却不料激起此情无限。

5.意境不同。李白诗悲壮,通过广阔的时空,融史实、自己遭遇与笛曲为一体,传达出一种悲凉、悲愁、怀才不遇的愤懑。高诗豪迈,通过广阔的边塞景象,融景物、军营与笛曲为一体,散发出一种从军的豪迈与思乡之情,构筑出一个圆融通透的境界,让人看到在一个平静的夜晚,明月高悬,一曲《梅花落》,引起无数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辗转反侧,一夜不眠。

再看两诗的相同点。

1.虚实相生。在李白诗中引用的贾谊事,在历史上是真的,就当时而言成了历史是虚的。“西望长安”的情态则是想象,又是虚。“黄鹤楼中吹玉笛”是实,“江城五月”是实,而“江城五月落梅花”则又是虚。在高适诗中“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眼前景是实。听到笛声《梅花落》是实,而“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是虚,边地不会有梅花,也不会有梅花“满关山”开的情景,如此虚与实相生相应,拓展了诗的想象空间,丰富了诗的意境。

2.同是以景语结,言有尽而意无穷。两诗同是以景语结——虚实结合的景,以虚景为主,即以想象之景作结束语,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也即司空图所说:有韵外之旨。也体现了王国维所说:诗之境阔。

3.同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增强诗文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如“落梅花”一为视觉形象——洁白的梅花盛开,梅花瓣随风四散;一为听觉——笛曲《梅花落》从笛中发出,四处飘荡。

4.一语双关。李白诗中的“落梅花”,既是指笛曲《梅花落》,也指想像中的“梅花落”,也有诗人以梅自喻清洁品质之意;高适诗中的“梅花落”同样既是指笛曲《梅花落》,也指想像中的“梅花落”,也以梅花喻戍边将士一心报国、建功立业的纯朴情怀。

通过比较可知,这两首诗,由于作者写作时的情怀不同,处境不同,艺术手法不同,在笔下构筑出不同的艺术境界,给予人不同的审美享受。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梅花李白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梅花
诗歌岛·八面来风
倒下的那一刻
梅花引
梅花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