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15-10-17 16:55董长青
教育界·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美的课文文章

董长青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健康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常说的审美感受是指人们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在朗读教学、习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语文教师的责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一、在朗读教学中培养欣赏美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做到“熟读”“品读”相结合。要想弄懂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必须正确朗读,必须把“熟读”和“品读”结合起来,在“熟读”“品读”的过程中,体会意境。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每一篇文章都有一种美的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美的意境,指导欣赏,启发探索。如《秋天的雨》一课,既写了秋雨的美景,又写了秋天的情趣;《玉堂春》中“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以杏花开放时的盛、繁、多、乱与可以造成声音的人群的盛、繁、多、乱之间进行类比联想,“闹”字将无声化为有声,将静态的美化为动态的美,将视觉形象的美感沟通为听觉形象的美感,因而格外生动、形象,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朱自清的《背影》中四次写“背影”,并没有拖沓累赘感,相反却让读者感到了父子之间的真情美。有的文章以浓墨重彩绘景,展示图画美;有的文章精心遣词造句,表现文采美;有的文章布局谋篇独具匠心,展现结构美;有的文章情真意切,流露出情感美。

课文所蕴含的这些“美”,能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渴求。基于这一点,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通过熟读、品读、精读,积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变“读者”为“作者”,感受、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样不仅能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也为单元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会从生活中捕捉美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史上无数名人都把游历祖国的壮丽山河和写作联系起来,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在生活与写作之间,观察是桥梁。只有细致观察,才会有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发现生活中蕴藏着的美。如老舍的《草原》 、曹敬庄的《索溪峪的野》,作者正因为做到这一点,才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名家名著启示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是处处存在的,我们只要善于观察生活,积极、热情地拥抱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就能获得丰富的第一手感悟材料,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条件。

所以,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尽可能让学生体验生活,走向大语文教学。我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生活感悟材料。学生只有获得丰富的生活感悟,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获得美的体验。

三、分析素材,提炼美

观察只能获得肤浅的认识,只有深刻地感悟,才能领会到深刻的内涵。这里提出分析素材时需要把握的两点。

一是不要孤立地来看一个素材,要联系这个素材的背景,把这个素材与其他事物对比着思考。如《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如果写的是平时的一堂课,那就不会显得怎样激动人心,但课文中的那一堂课,是在普鲁士兵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并强令孩子们不许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进行的,这就显出了它不寻常的意义。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那深刻的主题,也是通过当时的具体社会环境突出来的。

二是不要只从表面现象来看一个材料,要注意分析材料的本质。生活中有许多事物从表面上看是平常的,但从本质上看,却又深刻动人。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那只使劲攥着报纸的手在颤抖,紧锁着的眉峰使前额显出一道深深的、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沟纹。凝神的双眼,深情地看着窗外金秋的田野,眼角闪现出了令人难以察觉的泪痕,他的嘴巴紧闭,上牙使劲咬住下唇,仿佛是一道封锁了满腹衷肠的闸门……”这段文字虽然描写的都是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但这一切向人们展示的,却是一颗受压抑而不屈服的心在看到希望时的激动。这些外部的东西之所以能较好地表现本质,是因为作者与主人公相处不止一日,他在观察中能够剔除那些表面的、无意义的现象,而筛选出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东西。

四、习作时,再现美

我曾布置学生写一篇以“秋”为内容的作文,要求学生写出秋天的美。在阅读有关文章、观察生活、收集素材并加以分析的基础上,多数同学写出了灵活而又有自己特点的情境作文。如,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秋季的天使,穿着薄如蝉翼的秋雾似的凉衫,来到了大自然。她趁着大地还未叠起雾衣,就挥动神笔,将赤橙黄绿青蓝紫融为一气,而后,一往情深地挥洒在万物之上。当雾散云消,初升的太阳惊奇地发现,哦!迎接它的,竟是一派赫然金黄……”小作者将秋天的色彩、秋天的神韵描写得很美,使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获得的,正是这一种感受。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的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好美的雾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