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蕴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1942年6月,美国政府成立战争情报局(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情报局成立的任务之一即是通过各种宣传运动来鼓舞激励美国人民团结一致,大力支持政府和军队,为这场保卫和平和自由之战做出贡献。海报、广播、新闻短片和电影成为了当时主要的宣传手段。尤其是海报这一平面媒体,成为了当时传播力最广泛的宣传媒介。海报独具冲击力的图像配合简洁明了的宣传语,创作出一目了然的视觉效果,适合在各类公共场所张贴,如学校、医院、剧院、影院、商厦等。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大力组织宣传运动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国民资助政府和军队,团结大众为战争做出贡献,消除各种异议,节约资源能源,鼓励工厂大量生产武器等。因此在宣传海报中,经常会看到有关战争债券(war bonds),情报保密(consequence of careless talk),节约食物能源,提高民防意识,胜利回家,“女性力量”和反德日两国的题材。美国政府大批印刷宣传海报,其意义与大量生产子弹一样,这不仅是武力的战斗,同时也是一场考验心灵和意志的战争,而胜利的最终关键在于人民的支持。在政府的大力推广和支持下,战争情报局招纳了当时活跃于各知名报刊杂志的插画家和艺术家来创作宣传海报,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艺术家所创作的海报大相径庭,呈现出当时美国丰富多元的艺术风貌。
诺尔曼·罗克威尔——“四大自由”
“四大自由”由美国知名画家、插画家诺尔曼·罗克威尔(lorman Rockwell)根据美国罗斯福总统发表的全球人权演说所创作。“人有四种自由,分别是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系列画作在1943年由《星期六晚报》出版,美国财政部随后在16个城市中举行原画作的巡回展,以推销美国战争债券(WorBonds)。罗克威尔曾被《纽约时报》誉为“本世纪最受欢迎的艺术家”,并于1977年以其独树帜的“描绘国家人物风土”画风获得了“总统自由奖章”(Presidentiol Medal of Freedom)。
情报保密
珍珠港事件发生前,大批日本间谍潜伏于港口附近,从当地老百姓口中获取美国军舰队信息,整理后汇报给日军以作相应突袭计划。因此1942年美国战争情报局在发布第一批后方海报时,首先考虑到的宣传内容是保密情报的重要性,大众随意的谈论很有可能向间谍泄露出重要军事信息,发布的第一张官方海报运用了最简单易懂的卡通连环画形式来叙述这一重点,取名为“谋杀之声”,告诫人们无意的谈论会被间谍窃听致使军队战败,间接谋杀了无辜的士兵。同时由德裔美国画家Anton Fischer创作的“无心语击沉军舰”也是当时较著名的作品。生于德国的Anton Fischer很小成为孤儿,1903年独自人来到美国发展。他被称为“海洋画家”,因其最为著名的作品都与海有关,如为《白鲸记》、《海底两万里》和《金银岛》创作的插画。Consequence of Careess Tolk(随意谈论的严重后果)一直是当时宣传海报的主要题材,对同题材的表达运用了各类不同艺术表现手法:卡通,写实,当代,抽象,广告插画。
本·沙恩
本·沙恩(Ben Shohn)生于立陶宛,父母犹太人,1906年全家移民美国,经历过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和全球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动荡时期,美国著名的写实派绘画家之,摄影家、壁画家及平面海报设计师。1942—1943年沙恩工作于美国战争情报局。相比其他强调爱国主义内容的宣传海报,沙恩创作的海报运用紧张强烈的图像和叙述性文字来加强视觉冲击,注重凸显出战争的残忍和人们的苦难。这创作风格在当时亦有争议,最终政府发布了以下两张海报:
战争艺术&商业广告
美国战争情报局内部对海报的设计风格最后分为两种,以报刊艺术总监和编辑为首的团队倾向于结合当代艺术与象征主义表现手法来创作整体图像以达到宣传战争目标的作用,他们把海报设计作为一种“战争艺术”(wor ort)。而重新招入的广告媒体人则把海报风格偏向于商业广告设计。1943年,广告设计风格更占上风,“战争艺术”最终被替代,从那时起,宣传海报风格有了明显转变,开始更接近于广告插图。然而对海报收藏来说,这两种不同理念的碰撞创作出不拘格具有更广泛艺术语言的宣传海报,记录了个时代的历史。
人物肖像海报
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宣传海报风格即使用人物照片或绘画人文肖像配以文字说明这一形式。相比其他海报风格,这类海报表现手法成功地把战争中的每一名个体具体化形象化,他们化身为前方英勇奋战的士兵,在家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兼母亲,因爸爸要去打仗而号啕大哭的可爱宝宝,身边普通的男人和女人,这些形象的塑造直接拉近了普通老百姓与战争的联系,海报变得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也正是政府所想传达发扬激励每个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题材涵盖购买战争债券,鼓舞“女性力量”,人民团结一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