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何以成为CEO“摇篮”

2015-10-15 09:52汪平
决策探索 2015年15期
关键词:印度人德拉欧美

汪平

印度人能歌善舞,从小生活在大家庭中,容易养成外向和热情的性格,他们平时喜欢侃大山和辩论,这令他们巧舌如簧、口若悬河,这些都有助于其在职业生涯中融入公司和团队。

近年来,印度人屡屡出任跨国公司高管的话题已被数次谈论。2014年年初,全球IT巨头微软公司任命46岁的印度裔高管萨蒂亚·纳德拉为新任CE0,再次催生关于为何印度人能在欧美大公司“出人头地”的疑问。联系上同样是人口和人才输出大国的中国,这类对比更引人关注。

有这样一组数据:针对美国标准普尔500强企业的一次权威调查发现,这些企业中的CEO美国人最多,其次就是印度人,他们领导着其中7家公司,加拿大人则有4个,甚至连标准普尔自己都曾选了一位印度后裔当总裁。而根据《财富》杂志2D09年的统计,世界500强公司的CEO中,只有两位中国大陆人、两位北美籍华裔。

印裔经理人“攻陷”跨国巨头

随着纳德拉执掌微软,印裔CEO已经成为跨国公司职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除纳德拉外,一长串名字足以说明印裔在西方企业中有多成功:百事可乐CEO卢英德、德意志银行CEO安舒·贾恩、万事达卡CEO阿贾伊·邦加、消费品巨擘利洁时CEO拉凯什·卡普尔、AdObe公司CEO山塔努·纳拉延等。以上这些CEO都是现任的,如果再加上标准普尔公司前总裁德文·夏尔玛、联合利华前CEO文迪·邦加,这一群体将更加壮观。无怪乎有人惊叹,印度人频频“攻陷”跨国巨头。

这些印裔高管来自印度各地,所学专业也不尽相同。例如,贾恩出生于拉贾斯坦邦首府斋浦尔,卢英德出生于距斋浦尔13O0公里的清奈。有几位CEO,包括卢英德、彭安杰曾就读于印度管理学院(IIM),该校由印度政府出资创建,目的是培养国内的管理精英。还有一些CEO并没有管理方面的背景,例如纳德拉读的是工程,而贾恩、邦加读的就是企管。

如果真想找到相同之处,那就是他们的年龄介于45~55岁之间,且在印度完成学业后都远赴英美深造,取得所在地国籍。大多数人都是从公司基层干起,一步步得到提升,才达到如今的高度。

这一现象在美国硅谷更加明显:除纳德拉接管微软外,同样出生在印度的皮贾伊也已执掌谷歌的安卓部门多时,更“恐怖”的是,谷歌董事会13位高层领导中,有4位是印度裔。早在2OO5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显示,硅谷1/3的工程师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里7%的CEO也来自印度。

文化和语言优势

总部位于美国的人才战略集团总裁马克·埃夫龙在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说,语言优势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使印度裔在管理层中相比其他亚裔更容易脱颖而出。

由于英国的长期殖民统治,英语和印地语并列为官方语言,英语也成了很多印度人接近母语的语言。在大城市里,出身中产家庭的年轻人过着西式生活,看好莱坞大片,听西方流行音乐,在孟买这一大都市里,很多东西都能与欧美同步。

虽然印度人说英语有很重的口音,但他们的英语十分流利,丝毫不影响精准地将意思表达出来。相比之下,中式英语囿于中译英的思维,在沟通和表达效率上的确逊色不少。更重要的是,印度人懂得用英语来思考。

长期推崇欧美的国内情绪也推动着印度人移民,特别是到美国去。而印度国内的环境往往留不住人才,一流专业人才因此纷纷落户欧美,甚至有媒体笑称印度:一流人才移民,二流人才在本国经商,三流人才从政。印度将本国最好的人才“无私”地贡献给了跨国公司。

语言思维和欧美相近,加之印度人开放热情的性格和崇尚个性,使他们更能适应欧美文化。印度人能歌善舞,从小生活在大家庭中,容易养成外向和热情的性格,他们平时喜欢侃大山和辩论,这令他们巧舌如簧、口若悬河,这些都有助于其在职业生涯中融入公司和团队。

印度人十分重视感情的维系,即使平时无事,也愿意约朋友或客户一起喝喝茶,或去酒吧聊天。天生乐观的印度人十分幽默,一些看似挖苦和讽刺的自嘲,往往能拉近人的距离,使他们在社交上游刃有余。

此外,印裔在海外的抱团文化也使他们在人脉上更有优势。“你必须适应新的地方,不管到哪儿,都得尽快建立一个圈子。”联合利华的前任CEO文迪·邦加说,他的弟弟则是万事达卡的CEO阿贾伊·邦加。

或许是在国内都是普通甚至是贫苦家庭出身,海外的印裔在人生经历和价值观上有太多相同之处,他们相互往来、抱团合作,若是一人提升,通常都会推荐本国同胞。

商学院教育和长远职业规划

虽然印度的经济发展程度不是很高,整体教育水平也很有限,但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在融入国际市场的经济管理人才教育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

印度人在理工特别是数学方面的天赋早已世界闻名,凭借在这方面的专才,再加上近乎母语般的英语水准,印度向硅谷输送了大量的IT工程师。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IIT)正是培养这类技术精英的摇篮。

人口数量庞大的印度,目前实行的仍是精英教育,只有那些成绩最好的学生才能考进大学。而一流学府,如印度理工学院的录取率更是低得惊人,每年有成绩优秀的30万中学生报考该校,录取率不足2‰

英语的普及以及奉行的与西方接近的政治体制,使印度与欧美国家保持着畅通交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理工学院等知名学府便向欧美输送大量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印度的商学院教育很早就与国际接轨。

印度管理学院等高等学府则是培养印度管理人才的摇篮。早在20世纪50年代,该校在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的帮助下成立加尔各答分校,在60年代又与哈佛商学院联合创立印度管理学院阿默达巴德分校。

相比之下,中国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实施现代管理学教育,逐渐建立商学院。印度在管理实践和培养商业管理人才方面一直走在中国的前面。

除此之外,长远的职业规划,特别是事业雄心决定了印裔经理人能在职场上走得更远。根据一项调查研究,各国在美国的移民群体当中,印裔平均收入最高,而且这一群体人数不少。即使经济条件优越,这些印裔经理人仍不满足现状,宁愿自己拥挤在合租公寓楼,也要花钱去上MBA,不断“折腾”,甚至很多高级经理人辞去工作,自己创立公司,而不去考虑买车买房。

这些印度经理人拥有雄心和榜样:卢英德1994年加入百事可乐,纳德拉在成为CE0之前已经为微软工作22年,彭安杰20世纪80年代在印度炎热的农村为雀巢公司卖过巧克力……印度人在做事上有很强的毅力,正因为这种坚持不懈,才造就了印裔职业经理人今日的辉煌,这些也许更值得中国经理人去学习。

猜你喜欢
印度人德拉欧美
本期导读
珠唾集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它就是海德拉
Q3 德拉希:艺术狂热还是投资客?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8年9月)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7年12月)
经验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7年4月)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