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步尘
彩电企业盲目模仿互联网企业做内容,这种新模式转型只是“看起来很美”而已。
去年以来,多家彩电企业在国内的市场利润很不乐观。海信的营业额虽有所增长但利润开始下滑;长虹净利润同比下滑近九成;康佳连续四年亏损。
随着小米、乐视进入彩电市场,“互联网+”思维被带入了彩电行业。传统彩电企业也纷纷转型互联网,言必称“软件为王”。
我认为,彩电企业现在的转型方向本身就值得怀疑。到目前为止,互联网企业创造出来的“硬件+软件”新盈利模式仍未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正确性。韩国两大彩电巨头三星、LG均未启动令中国彩电企业趋之若鹜的新盈利模式变革,这绝不是一句“它们观念落后”就能解释的。
2014年以来,已有不少彩电企业提出实现“内容收入赶上或超过硬件盈利”的目标,我认为这个说法有点不靠谱。作为一个做硬件的企业,内容服务本就不是你的优势领域,舍弃硬件优势转向软件领域,这本身就是战略认知不清晰。这就好比打篮球是姚明的优势,如今他非要丢掉篮球去打乒乓球。
有人说硬件不重要软件才重要,这就好比“我买的不是化妆品而是年轻漂亮”一样。仔细一分析,你会发现这种说法特别矫情。没有化妆品这个载体,如何实现年轻漂亮?软件(内容、应用、服务等)固然重要,但是你不能因此而否定硬件的重要性。如今的情况是,卖了几十年硬件的彩电企业被乐视忽悠得晕头转向,一方面口口声声称看不起乐视,另一方面又担心不学乐视跟不上时代。
不可否认,大数据时代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并将最终衍生出新的盈利模式。从大方向上说,单纯依靠硬件赚钱的确没有前途。而问题在于,迄今为止,并没有确切证据证明硬件赚钱已经过时。乐视作为新模式的发明人,至今也未能用事实证明其模式的正确性,新模式只是“看起来很美”而已。
相反,用硬件赚钱却是实实在在的。举个例子,目前中国彩电行业做得最好、最赚钱的企业当数创维。数据显示,2014财年创维集团实现营业额401.35亿港元,同比增加1.7%;总盈利33.5亿港元(包括一次性收益),同比增加133.8%;即使剔除一笔土地交割收入,其年度盈利也还有19.88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5.7亿元。
为什么当大多数彩电企业营收、盈利两个指标下降时创维却实现了两个指标的同时上升?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得益于创维成功的“高举低打”战略——在低端市场,创维用酷开品牌阻击乐视、小米;在中高端市场,创维成功推出E710U系列及GLED-Air极客系列,形成高端利润拉动。为什么别的彩电企业盈利上不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能下去的下去了,该上来的没上来,没有培育出赚钱的明星产品,产品战略不完整。事实证明,硬件仍然是彩电企业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我替彩电企业担心的是没能培育出新的盈利模式,反倒把看家本领丢了,这损失就大了。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近几年彩电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就与彩电企业陷入集体性迷茫有关。
然而,这正中互联网企业下怀。某些互联网企业是不指望硬件赚钱的,它们自有赚钱门道(比如乐视,通过不断讲故事把股价推高)。但是彩电企业不同,你哪有那么多故事可讲,而且讲故事也不是你的长项,老老实实做硬件才是你的本色。如果有一天这个看家本领也丢了,那你还有什么?
这里不可避免地说到一个问题:靠硬件赚钱能行吗?有发展前途吗?
实事求是地讲,我没资格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我只能说,放眼全球,到目前为止互联网转型最狂热的国家只有中国。而在互联网最发达的美国、德国、日本并没有出现类似情况。比如大家都很崇拜德国,但德国制造企业从不以互联网企业自居,它们更愿意踏踏实实地把产品做好,做到极致,它们认为这就是核心竞争力。
我特别不认同某些彩电企业动辄就说我们已经转型成为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企业眼里,你永远也不可能是互联网企业,最多只是一家二流互联网企业。那么,与其做一个不伦不类的二流互联网企业,为何不好好经营硬件做一个“德国式”4.0企业?
[编辑 冯文静]
E-mail:fwj@chinacb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