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条件下修辞手段在微课中的体现与应用

2015-10-15 15:51:36刘腊梅聂志成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8期

刘腊梅 聂志成

【摘 要】以湖南省微课大赛大学英语海选作品为例,从微课的定义和特点以及修辞的概念出发,对网络条件下修辞手段在微课中的体现与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英语微课 修辞活动 修辞意义 隐喻性引入 树形层级 文化形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31-03

近年来,全国多地推行了微课教学比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人人踊跃参与的改革春风,这是教学改革从宏观走向微观的重大举措,是改革潮流中可喜可贺之事。它应合了人们生活节奏快、快餐式消化、学习习惯趋于碎片化、泛在化等时代特点的要求。微课从微观上改革了教学内容安排与教学形式,大学英语微课教学比赛作品中大多应用了一些修辞手段,如采取的隐喻化引入新主题、用树形图展现内容的层级、网络条件下可视化设计等文化形式,这些都给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锦上添花,增强了教学效果。本文试以湖南省微课大赛大学英语海选作品为例,从微课的定义和特点以及修辞的概念出发,对网络条件下修辞手段在微课中的体现与应用进行探究。

一、微课及其特点分析

微课不是普通课的浓缩,也不是短公开课。王海啸教授在“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修班”上详细地解释了微课的定义:微课是围绕一个学科内容体系中的特定知识技能点展开的独立的完整的教学片断。文秋芳教授在《微课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原则、设计与评价》的讲座中也认为:“微课是为了提高教和学的效率,教师就某个知识点或某种微技能开展的一般不超过10分钟、能够自成一体的教学活动。”

继中国微课大赛之后,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之上,湖南省微课大赛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不管作品最后获奖情况如何,都是教师高度智慧的结晶,内心丰富的体现。绝大多数课件制作精美,构思新颖独特,选取的侧面切中核心知识点要点,声音柔美,抑扬顿挫,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视觉质感舒适,却不花哨。教学改革以微课的形式应运而生,成为当今的一个亮点,微课作品作为知识点片段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激发学习的想象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认真观摩学习了大学英语30多部微课作品,发现这些教师的微课作品之所以成功,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其核心部分“特定知识技能点的讲解与展示”不仅运用了狭义上的修辞手段,还具有相当高的广义上的修辞意义。这一点值得推广,为今后教师制作更多更好的微课作品提供参考借鉴作用。

绝大多数老师都挣脱了教材内容的束缚,对教材的处理可谓是用心独到,不是逐字逐句地讲解,而是在内容安排的基础之上重构更简易的理解方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易于学生掌握,用得最多的当属狭义上和广义上的修辞手段。

二、修辞概念

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狭隘的、传统意义上的言语或演讲,现代修辞学似乎要把所有的话语形式,甚至所有用符号交流的形式都包括在内。狭义上的修辞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格来进行表达的语言艺术。广义上的修辞包括演讲修辞、写作修辞、文体修辞等。胡曙中教授在《现代英语修辞学》中谈到,现在西方修辞学界有一种大家认同的观点:在古代,修辞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演讲,现在大众传媒则完全改变了修辞过程,几乎把一切都看成是修辞活动,把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一切交流都认为是修辞活动,即“一切文化形式”。后现代主义修辭批评认为:修辞可以是各种大众传播形式,如电视、广告、公关;它可以是这样或那样的具体的或抽象的文化现象,如服装、建筑、习俗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符号交流形式进行修辞分析,因此广义上的修辞涉及的范围较广。微课中除修辞手法本身的运用外,还使用了各式各样的符号性的视觉效果,如文字信息的艺术性,字体大小的凸显,字符的跳跃与翻滚,出现的先后顺序,颜色的搭配,符号呈现的方式包括线性的、螺旋式的、立体的等,都在传递着某一文化形式与内涵。微课作为一种高级的文化交流形式而存在,同样可以进行修辞分析了。陈望道先生指出:修辞研究方法是要精密观察修辞方式的小异,系统留心修辞方式的大同。笔者通过观察学习认为,高质量的微课都使用了这种或那种的修辞手段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已成为微课作品制作的一个普遍的特点,许多不同凡响的微课作品集合了修辞学研究中的大同了。

三、修辞手段在微课中的体现

英语微课作品制作在现代化网络条件下涵盖了教师一切形式的设计、演练与制作。要想使英语微课作品成功,将抽象的、枯燥的语言符号转为学生内化的自觉的知识,关键在于实施好以下三环节:一是有效地引入新的知识点,以吸引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展开时结构层次清晰,让学生容易掌握它;三是运用幽默机智的语言来贯穿始终,用丰富的情感语调、可视化设计等外在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符合该题旨情境的有意义的修辞活动。笔者通过反复学习、比较、总结这些英语微课作品,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修辞手段的作品质量整体上要明显优于不使用者。这里的修辞手段不是指单纯意义上的修辞格的运用,而是指教师在第一环节、第二环节中隐喻性地呈现作品内容,第三环节中运用各种有效媒介或语言技巧使作品内容通俗易懂,让学习者易于理解与掌握。英语微课作品中修辞手段的运用,其产生的美学价值和修辞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四、修辞手段在微课中的应用

修辞手段在微课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比喻性地引入主题,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度回忆,加深对旧知识的印象,激活对两者的联想,从而能够从熟悉的领域认识陌生的概念。如赵老师在讲解“Culture Shock”阅读技巧中,用“鱼儿离不开水”来比喻人去了国外生活是一定要适应环境这一特点,从而引出相反的情况“文化休克”现象。“树形”始终是广为使用的喻体,如马老师直接在把“Topic, Main Idea and Supporting Details”比喻成树的“Root, Trunk, Branches and Leaves”,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了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重要性,从而使学习者产生一一对应的理解与知识移植。

第二,在微课点题或展开过程中,为了节约时间用简约的图片方式隐喻性地表明某种抽象的概念或观点,引导学习者对新知识点的准确把握。如胡老师用“一座桥”的图片隐喻性地连接了“Implied meaning”和“Literal meaning”以及过渡、转化的方法。翟老师用“一览众山小”高处看风景的姿态把“Top-down listening model”主题形象地带到学习者面前。杜老师用“持着枪的人与眼神无奈的老虎站在下面是悬崖的跷跷板两端”的图片寓意着人类以牺牲大自然平衡为代价而发展自己的文明的严重后果:两者都将坠崖毁灭。向老师在引出“Modern Thanksgiving Day”庆典方式时,用向导标示牌指引学习者朝着“Food,family,football,friends”四个方面去思考问题。这些图片虽然简单,却能引导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心智活动,激发准确的联想,产生正确的理解。

第三,绝大多数教师隐喻性地运用了无生命的图示,充分发挥了图示的功能。教师运用各种标识,静止的、动态的,单一的、层叠的点线面体,层级分明地、循序渐进地呈现教学内容:由易到难,从简到繁,对教学知识点或进行推理演绎,或进行对比比较,构思清晰,意思明了,文字设计布局精辟简练,学习者一看就明白其间的各种关系和流程。树形图首当其冲用来分析抽象概念的结构,整理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如有直立的树形图,倒挂的树形图,横卧的树形图等,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像树一样开枝散叶。如张老师通过颜色标注、圈点重要信息,横向、纵向推进教学内容,用图示的方式将枯燥的“parallelism”所有重要的信息清楚明了地传递给学习者。这是因为教师利用了视觉优势将语言符号与所指意义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习者在把握重要信息时轻而易举,产生学习之中和之后的愉悦感。

第四,微课的可视化设计、多媒体写作、音视频录制、录屏合成以及目标、路径、方法、媒介、评价等方式的选取,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都在网络化条件下清楚地被记录下来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先进,课件界面美观大方,排版规范有序,字体颜色设计合理,有艺术性;教学内容的层级呈现合理地突出了重点;教师扎实的专业素质、精彩的表演能力等,对学习者视觉、听觉,以及牵发的触觉、味觉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刺激,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者的心智活动,促进了英语思维的提升、语言能力的提高。如讲解“presentation”的张老师富有强烈感染力的声音很快就把学习者带进了浓浓的学习氛围中,容不得你开小差。她的声音抑扬顿挫,充满激情,使人深深地感觉到她对教学活动的热爱、对教学内容的热爱和对学习者的热爱。因此她结合学生学习中“Make presentation”的畏难情绪,分解了Apples CEO Steven Jobs演讲范本的思路与技巧,生动而高效地让学习者掌握了英语演讲的基本技能,教师也顺利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种以微课形式出现的学习材料,教学理念上超越了学科逻辑,心理上满足了学习者碎片化的拾荒乐趣,视觉上调动了学习者各种感官感觉的互动与牵发,知识结构上激发了思维新活力,短暂的学习时间性遵循了生理、心理认知规律。一切的活动都是属于高层次的符合该微课情景题旨的修辞活动,真正能够使学习者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激发学习欲望。而且这些微课还处处映现出隐喻寓意朦胧美,结构布局形式美,感官互动刺激美,层级突出立体美等修辞美学价值。

五、结束语

这种以点带面促使每位教师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中来的微课教学比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改革了教学形式,并且非常便于在网络条件下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微课内容信息量不大,但浓缩了教学智慧的精华,体现了小而精、重点容易突出等特点。在一系列的准备过程当中,能够促进教师团队合作,凝聚集体合力,也是集体劳动与创作的结晶。任课教师、指导教师、教研室成员、信息教育技术人员、录制人员等都参与其中,使课堂教学改革成为集体行为。构思新颖,教学方法富有创意,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教学过程中重点内容的标示与移动展现了动感的画面,平面与立体的交织,将教学内容层层推进,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明了易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符合学习者的认知逻辑规律。學习者还可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化学习,方便且高效。自觉参与到学习和评课的师生非常多,大大地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下转第37页)(上接第32页)改革以微课的形式出现这项举措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许和欢迎,为今后扎实推进行之有效的英语教育改革开创了新局面。

我们很期待每一门课都能以微课的形式形成微课作品体系,汇聚全国外语教学精英的智慧与努力,像肖亮老师在英语语音语调课程中那样制作出一个个课程整体系列来,便于教师课堂内穿插使用,为课堂活动作知识、技能、内容、方法等准备,让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中轻松高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克服外语教学中长期以来的费时费力现象,整体提高外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大卫·宁,等.当代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4]文军.英语修辞格词典[K].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1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基地项目([2012]32号);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XJK014BJD014)

【作者简介】刘腊梅(1965- ),女,湖南祁阳人,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语修辞学、英语语言学;聂志成(1965- ),男,湖南祁阳人,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