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明 高贤强 陈立平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新疆阿拉尔 843300
随着信息技术在新疆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地域、经济等多种原因,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校前计算机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以我校为例,有来自疆内外汉、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等十多个民族各类学生13 0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学生总人数的30%左右,大多来自南疆较为偏远的地区,计算机基础水平较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获取、评价、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如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找到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此门课程学习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为今后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而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当前应探讨的实质问题。
由于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新疆南疆地区,信息技术发展较为滞后,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一,相比较而言,来自城市学生计算机知识好于农村学生,北疆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好于南疆学生,而南疆区域内也存在很大差距,许多偏远的农牧区及山区的学生甚至从未使用过计算机,这就导致了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图1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情况
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平时工作、生活当中主要以母语进行交流,汉语普通话水平较差,虽然在入学前要经过一年的预科,但不能在短期内达到较好的效果,大学计算机基础采用汉语授课,加之专业术语较多,少数民族学生理解较为困难,这就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在基础教学改革中没有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中存在的困难与现实问题,而采取与汉族大学生统一教学模式,采用统一教材,内容较多且杂而散,这就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较差,从而对本课程失去了学习兴趣。
图2 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大学计算机分级考试情况
大多数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目标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是浅显地认为计算机是一个工具,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如何使用计算机的说明书,只要了解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平时会使用计算机聊聊天、浏览网页、发个邮件、使用办公软件处理个文档即可,基本和自己的专业没有什么联系,不能够使用计算机知识来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对于计算机思维的培养根本没有概念。
通过近几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根据学生反应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增加实验课时间,压缩理论课学时,并设立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两者之间各成体系,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之间衔接不紧密,甚至二者之间基本看不到任何联系,使学生很难通过实验教学来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很难理解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枯燥乏味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理解困难,更加提不起兴趣,索性放弃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针对计算机等级考试与期末考试进行大量的练习,同样也能通过各种计算机考试,导致学生只知道这么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基本遏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以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狭义工具论”的局限,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手段与方法,还要为学生输入和灌输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的思维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1]
目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设置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模块分为计算机与信息社会、计算机系统知识、操作系统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信息安全、信息检索基础9个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分为操作系统基本操作、Word 应用、Excel 应用、PPT 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设计、多媒体应用软件操作、程序设计、常用工具软件应用、信息检索方法、上机考试模拟练习11个模块。[2]几年来,分层、模块化教学改革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随着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的不断更新,而相应的教学课时不断压缩,在一定的时间内如何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变得十分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成果基础之上,进一步推进模块化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适当删减已经学过和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每个模块应选择基于计算思维的相关知识点为模块内容,结合少数民族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及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元素,选择与之相符合的教学案例及实验内容,逐步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和专业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目前我校各类管理平台及系统建设都处于初期阶段,主要有计算机基础资源平台、学生作业管理系统、实验教学辅助管理系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C语言及Access在线考试系统等,杂而分散,应把现有的系统平台充分整合为一个较为安全稳定、功能齐全的计算机基础资源平台,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丰富课程资源,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2012年MOOC的兴起,真正的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制约,使全球的学习者通过此平台获取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最终受益于广大的学生。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大多比较困难,很少能够拥有个人计算机,为了能使少数民族学生有充足的上机实验时间,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实验实训场所的封闭性,增加实验场所的业余开放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实验环境,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目前,我校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增加学生上机时间,一是所有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期间,任何该班级以外的学生在不影响原班级学习的情况下也可进入自主实验;二是增加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机房数量,能够同时满足更多学生的实验要求;三是固定一个机房为业余开放机房以满足学生课外学习要求,并安排业余值班老师给予指导。[3]
在以往的各类信息技术大赛中,基本看不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影,应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大赛,通过大赛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度,为使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应将学科竞赛活动与教学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学科竞赛活动,对于在竞赛中获奖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和创新学分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丰富学生课外学习生活。
目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与实验统一采取机试考核方式,占最终课程分值的70%,平时考勤与作业情况占30%,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且结果不客观。例如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为了通过期末考试,采取题海战术,有针对性地练习大量考试模拟题及背诵大量计算机基础知识,甚至许多学生只做实践操作题,选择填空题随便填写基本能够通过考试。建议降低考试比重,淡化考试结果,注重课堂学习过程,增加课堂表现及课外作业分值,最好能够加入主观题的考察,测试学生独自思考问题的能力。
完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及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是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既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出勤与表现、作业以及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又通过教学督导制度及学生网上评教系统反应教师的教学效果。
[1]杨建磊.关于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2]吴刚,周保平,高贤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计算机,2013(11):39-41.
[3]王亚明,施明登,董翻过.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