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尽显项目的省级执行力

2015-10-14 14:12白克利 张莉莉
中国教师 2015年13期
关键词:导师培训学校

白克利 张莉莉

“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是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门为受2008年汶川大地震影响较大的四川、甘肃两省的四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县设立的教师培训项目,试图通过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获得专业支持和指导,增强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改善地震灾区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获得优质教育,以实现“重建更美好”的

目标。

为了执行好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项目,在国家技术团队的指导和帮助下,两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项目执行机构和专家团队精准发力、协同创新,在项目管理模式、资源整合、政策制度、培训指导、监测评估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积极探索项目管理新机制

两省四县都是西部地区的国家级扶贫开发县,教育基础较为薄弱,教育资源较为缺乏,教师专业发展较为缓慢,学生成长条件较为滞后,是四县基础教育的共同特点。省级管理团队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况,按照项目的总体要求,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已有的项目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以促进儿童快乐学习为根本,以改善受灾县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导师制为依托,以学习支持、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为支撑,以移动资源为载体,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组织下,由培训机构、教研部门、电教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创的对乡村教师提供持续互动的、有效参与的支持和服务机制。通过项目提供的移动车辆和体育包、图书包、卫生包、游戏包、音乐包、教学资源包、学生上网电脑等资源的有效利用,扩大教师支持的服务面,延展学生的受益面,使项目的触角延伸到最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村小和教学点,解决乡村教师按需培训和乡村学生快乐学习“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探索导师到一线进行实际指导的有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助推项目县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公正。同时,还为项目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制度保障。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和西和县原本没有独立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培训业务由相关科室分管。在实施该项目后,通过整合部门职责和资源,组建各自县、区的学习资源中心,使其成为管理和指导全县、区教师学习和培训的专门机构。同时,在项目实施的中心小学也建立乡级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方便教师学习和交流,为基层教师在自己身边搭建自主学习和共同成长的平台,并把项目目标、内容、结构和活动等有机组合起来,使运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四川省根据项目目标的要求,充分发挥已有多年培训经验的县级教师培训学校的作用,依托“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的车辆和资源,围绕着“三个面向”(面向学生、面向教师、面向学校),让导师把“方便、及时、有效”的教育教学支持送到农村最偏远地区的学校,实现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建更美好”的目标,也让县教师培训学校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努力建设确保项目目标实现的省级管理模式

在项目确定的五级管理体系中,省级项目领导和管理机构对项目的实施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两省分别成立由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担任组长、省项目官员、省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项目管理与业务支持的省级专家团队,形成上下联动、各负其责、相互沟通、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

四川省项目执行机构设立在成都师范学院,项目执行办公室设在成都师范学院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培训中心(简称研培中心),由研培中心主任、副主任直接管理省级专家团队。团队成员既有固定的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专任教师,也有学院各教学系的国培首席专家做业务支持。甘肃省项目执行机构设立在甘肃省教科所,由副所长直接管理该项目,省级专家团队除了所里的专业人员外,还聘请省内高校教授、中小学特级教师等20余人。两省专家团队为项目县的工作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项目省级领导和管理机构的建立,在强化项目组织领导、明确项目工作思路、达成项目共识、有序推进工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项目的顺利启动和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省级专家团队是项目的直接推动者,他们围绕自己的工作职责,积极参加国家级培训,在现场指导、提供有效教学指导、传递优质教学资源、挖掘导师工作模式、搭建导师交流平台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实力,推动项目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省级培训

两省根据项目的总体安排和要求,围绕如何培养和提升县级导师的能力,按照国家级培训的要求,瞄准项目目标,紧扣导师需求,创新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后续跟踪指导相结合、项目规范性培训与当地需要灵活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活动,使县级导师的工作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并将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较少地域限制、成本效益合理的项目特点,创新性地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

四川省每年根据国家级培训提出的要求,以爱生的学校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为指导,以“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实务手册为工作指南,以培训从学校管理到教师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专业发展和日常生活各个层面对项目学校教师进行有效干预和引领的“全能性”导师为核心,在各地多次举办县级导师培训活动,全方位地开展培训。

例如,在2012年的省级培训中,针对导师深入一线学校在听课、评课、议课能力上的欠缺与方法上的不足,设计了一堂深入成都市一线课堂开展“关注学情,关注学科”的主题培训,并邀请国家级专家现场给予指导,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改变导师观察课堂教学的视角。2013年召开省级研讨会,对“行动研究”方法进行深度培训,采取参与式工作坊的形式,开发操作性很强且适合项目学校行动研究小组开展行动研究的流程,有效地指导导师和项目学校教师合作开展行动研究。为了做好现场指导活动,省级专家团队针对各县需要,抽调学科专家和优秀教师直接下到项目校,和当地导师共同“把脉问诊”,解决基层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探索导师工作模式,为项目学校教师提供方便、及时、有效的帮助,总结出“天道酬勤,抓住一个‘早’字;谋划发展,寻求一个‘全’字;立足课堂,突出一个‘细’字;主题活动,落实一个‘活’字;后续交流,体现一个‘实’字”的下校指导方法,有力地推动四川省项目的实施。

甘肃省围绕两县导师的基本需求,连续开展参与式培训、观课与评课、卫生与健康、安全教育、行动研究等主题培训。国家级和省级专家为导师开讲《教育行动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复式教学实践创新研究》《教育行动研究问题反馈》《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学习资源》等专题报告,组织导师赴兰州实验小学等进行实地随堂观摩与研讨活动,与当地教师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水平进行深入探讨。此外,亦开展了“行动研究典型案例”呈现、“百宝箱的培训与使用”、参与式培训方法等有针对性的方法培训,提高导师的理论修养和工作能力。他们与县级导师一起形成导师团队,参与“送课下乡”活动,和项目学校的其他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共同开展听课评课、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等活动,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良性同伴互助。

针对项目县小学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兼职多、经验少、资源缺的实际,甘肃省省级专家团队采取“送资源、送课程、送经验”的做法,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配发的音乐教具包、体育运动包、学生上网本等,及时送到项目学校,通过移动的方式,实现全部项目学校的资源共享。同时,加大对音乐、体育、美术课程的送课力度,精心安排省、县级优秀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下乡授课。到2013年10月,已在全部所辖乡镇送完音乐、体育、美术课程,缓解了小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考虑到行动研究在各县开展的难度,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金的帮助下,从西北师范大学选调出两名研究生参与行动研究的下县指导,先后在五所项目学校与一线教师就“低年级儿童音乐律动感知能力培养”“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研究”“小学英语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等问题开展研讨,并在峡门回族乡白坡小学与一线英语兼课教师一起全程参与关于“小学英语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行动研究项目。

四、注重指导项目县的管理工作

两省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始终注重引领和指导先行,注重经验的总结和扩展,注重政策和制度的落实,用扎实的方法指导项目县完成项目任务。

一是两省把召开年度工作启动会和年度工作总结会作为推动项目实施进展的重要手段。通过会议,及时协调和通报上年度的项目进展情况,安排部署项目下年度的工作计划,交流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经验。两省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每年都在国家级项目年度会议后,及时召开上年度工作总结和下年度工作启动会议,省级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成员、省级项目专家团队成员和项目县领导小组成员及导师参加会议,总结通报项目上一学年度的进展情况,汇报交流项目县的工作经验,讨论制订如何落实导师工作规程,共同研讨如何对导师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交流导师如何听课、评课以及日常工作经验。安排部署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把“四个引领”,即:“教育思想的引领—提升导师职业道德素养,专家教授的引领—提升导师专业理论素养,课程理念引领—提升导师专业知识素养,教研引领—提升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素养”贯穿于项目的始终。

二是指导项目县完善对导师的管理。明确导师的职责和任务,确定导师的工作要求、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建立导师考核标准,并通过参与编写和落实《导师工作实务手册》将其固化成制度。四川省帮助两项目县制定《导师工作职责》《导师工作制度》《导师考勤制度》《导师奖惩制度》等办法,规定导师工作刚性指标和“五个一”行动要求。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的关于导师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及导师团会议等管理办法,将导师的每个工作环节置于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确保整个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帮助项目县建立移动培训资源运行管理模式。通过规范移动培训车辆从申请到使用、从记录到考核的程序和合理配备、有效使用导师工具包、学生图书包、体育运动包、音乐教学包等资源的办法,使项目管理者、导师团队和学校能够明确各自的职责,掌握使用和管理移动资源的方法,有效开展下校指导工作。

四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建立省级项目网站,开设导师论坛,开通微信或QQ群,编发项目工作简报,召开项目经验交流会和教师培训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广泛开展项目学习交流活动。四川省通过召开省级项目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为县级导师交流搭建平台;甘肃省通过观摩高水平学校教师教学、说课评课等方式,指导县级导师专业能力提升。

五是指导项目县建立保证项目实施的政策。由于项目与目前国家主导的教师培训高度契合,所以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甘肃省省级领导小组高度重视项目高质量地持续推进,在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和“国培计划”执行上,努力向项目县倾斜,并积极吸收项目的好经验,在本省实施的“百千万工程”中加以推广和扩散。四川省指导项目县教育行政部门把项目工作列为当地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并纳入当地教师培训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把项目执行的成效纳入学校管理目标考核中,把教师参加项目培训纳入当地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任务中。对参加项目培训并完成培训任务的教师,将其成绩均记入本人继续教育学分,并作为评优、评职的依据,从而促进项目激励机制的形成,调动教师参加项目培训的积极性,也使项目成为当地教师培训工作的有力推手。

五、启示与思考

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教育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如生源流失、教师倦怠、教学质量提升的困境难以突破等。在地势偏远、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探索导师制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村教育的指导和引领,是未来教育发展中值得推广借鉴的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导师制模式从提升软实力入手,能够一竿子插到村小和教学点,并且关注农村学生的急缺问题,是接地气的模式,是解决乡村教育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路径。从长远角度看,为偏远农村学校带去资源,从政策和管理角度进行教育公平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保证项目的直接受益人群是最需要帮助和关爱的,才能体现项目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过程中的作用。

项目结束后,将项目的理念和做法在省级层面上得到继续的推广和落实也是本项目关注的问题。省级管理部门在导师能力建设和项目督导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省级管理部门在项目中的政策指导、资源配置、任务驱动、督导检查的作用,如何因地制宜地协同推进导师制项目的经验,如何让本土的已成长起来的导师团队继续发挥专业的指导作用,还需要在今后的项目执行中和后续的实践中继续探索,才能保障项目经验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两省教育厅分管师范教育的领导已持续关注并将项目的经验在省级项目中加以推广。我们期待着两省有更多的福音带给乡村的学生、教师和学校,让那里的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作者单位:1.甘肃省教育厅 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任媛媛)

猜你喜欢
导师培训学校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学校推介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