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琴玉
摘 要:常州古称延陵,是春秋贤人季札的采邑。从季札封于延陵算起,常州已有25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几千年积淀的丰厚文化,滋养着一代代的常州人,使常州人保持厚德、尚学、守礼的传统美德,与追求创新的现代文明融为一体,器宇轩昂地走进现代化。常州建城2000多年,唐宋以降一直是我国东南部的经济中心和文化重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更为发达,文化更为昌盛,常州地域文化得到前所未有地彰显和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研究
常州历史上曾形成三次文化发达的高峰。春秋时期,以季札为代表的吴国礼乐文化秉承西周时期中原礼乐文化在吴地得到发扬光大,曾得到孔子的称赞。南朝齐梁时期,以萧衍父子为代表齐梁文化超越北朝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明清时期,常州出现杰出的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常州今文学派、毗陵诗派、常州词派、阳湖文派、常州画派成就斐然,在中国文化史、文学史、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常州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在时间跨度上并不算长,与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相比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信息中,有关常州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研究著作内容纷繁,形式多样,对传统文化搜集、梳理,研究,挖掘,形成许多的知识信息。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现实生活,贴近百姓日常生活,服务于社会,是所有常州地域文化研究者都应当关注的问题。因此为了让当代人了解常州、认识常州、研究常州,促进常州城市文化建设,推动常州经济发展,打通传统与现代,探索常州地域文化研究与当代传承之间的关系尤为必要。深蕴中华文明精髓的地方文化,是各地人民的精神家园,其精神沉淀是的精神动力,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决定了城市人文的基因。北大教授陈晓明道:“传统文化是中国生存发展的精神底蕴,它存活在中国人的心里,存活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言行中,存活在人们的精神信念和价值关怀中。”一个城市的发展,从政绩考评的导向性来看,不只要看经济发展,还要看文化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对常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除了保护、挖掘等静态之举外,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文化传承已经成为一个大课题,立足当前,为现实服务,为民服务。“经世致用”是常州文化精神,“厚德”“尚学”“实干”“争先”、“创新”更是新时期的常州精神,文化传承如接力棒,如击鼓传花,其目的是要将文化传带下去。“让传统文化走进现实生活”,常州地域文化研究与当代传承做了许多工作。本文从常州举办“道德讲堂”、“常州模式”、“学习型城市”等活动,可以看出常州在连接地域文化与当代传承上进行了人积极的探索。
1 举办“道德讲堂”
常州素有“季子故里,诚信常州”的美誉,讲道德、讲诚信成为常州人代代相传的自觉追求,常州精神的提炼要以德为先。近年来,常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结合常州厚德的常州精神,对全市公民道德建设内容。春秋季札冢树挂剑,被孔子誉为至德之人;晚清盛宣怀创办中国红十字会,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革命英烈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爱国至上舍生取义,“三杰”精神成为宝贵财富。“道德讲堂”以常州这些道德先人为标杆,构建道德教育新模式。通过“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美德少年评选”、“感动常州十大人物评选”、“十佳母亲评选”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催生了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通过模范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能在百姓间产生实实在在的感召作用。“道德讲堂”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根植于深厚的常州地域文化,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厚德”精神,为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持,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常州大地落地生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常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柱。
2 开创“常州模式”
创新是常州人精神的本质所在,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培植了常州人民敢于进取,敢作敢为的创新精神。在源远流长的常州历史文化中,始终保留着“开拓创新、争先率先”的精神传统。“当事事争第一流”,是阳湖文派领袖恽敬之语,它代表了阳湖宗旨阳湖精神,从赵翼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到清朝五大学派傲视全国;从盛宣怀搞实业办教育的11项“中国第一”到全国明星城市“中小城市学常州”,从“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到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处处体现了常州人的精神和风骨:敢为天下先,事事争一流。如今,常州又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常州模式”----中华恐龙园,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创意产业“无中生有”的一个“奇迹”。常州人创造性地将“恐龙”这一主题引进到了古称“龙城”的常州地域,在常州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实现了文化旅游由“资源依赖”向“常州创造”的转变。常州恐龙园成功的经营实践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变强的战略发展轨迹,是江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成功案例。
被誉为“东方侏罗纪”的中华恐龙园可谓横空出世,以及由两座水库演进而来的国家4A级天目湖旅游度假区驰名东南;全国首批100家动漫企业认定,江苏省15家全部由常州包揽,近400家软件、动漫、网络游戏等常州企业,打造出了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和中国最具竞争力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常州科教城、国家动画产业西太湖基地、环球数字狂欢谷、华夏工艺美术产业博览园、“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常州现代传媒中心,正成为江南新的科技、文化、旅游坐标……
“创新”是增强竞争力和中国特色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支撑,常州与时俱进,“创新”,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精神,更具有时代精神。
3 提倡“学习型城市”
常州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历史传统。“文教被于吴,吴尤盛于延陵”,常州故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的赞誉。新世纪以来,以全民学习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龙城英才计划”的推动和“产学研结合、经科教联动、校企所共赢”的科教城建设,促进了发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在常州已经有十年历史,“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系统”、“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村镇”和“学习型家庭”等七类学习型组织在全市范围内已普遍开设。常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将突破口“定格”在了学习型城市建设上。尚文尚学是常州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走向文明、创造辉煌的阶梯,她不断激励常州人崇尚科学、致力发展、奋发向前,极大地影响和促进常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振兴文化,学校教育最根本,对传统文化的本地化教育,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用优秀地域文化培育校园精神,发挥校园文化场的辐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地域文化教育,弘扬地域文化精神。在常州,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开发地域文化课程,开设地方历史校本课程 ,营造地域文化研究氛围早已形成共识,在传承地域文化的过程中融合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底蕴,吸取地域文化精髓,凝炼地域人文精神,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园精神, 丰富拓展教学资源, 构建地域文化研究平台, 为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作出贡献。近年来,常州高校对地域文化的潜质与价值认识得越来越清晰, 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在传承地域文化文化方面具有特色优势。学报构建地域文化特色栏目,促进地域文化传播;图书馆构筑地方特色馆藏,开展地域文化服务;常州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常州大学常州地方文化研究所、常州名人文化研究所、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张太雷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高起点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