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艳娟等
摘 要:文章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研究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其参与的动因、类型、内容、年级分布以及获取科技创新活动信息的途径,并提出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0-0087-02
一、科技创新活动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集中表现为机制和结构转轨、利益与观念的转变,这些转型期的特点使得人们的行为、生活和价值体系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这一变化使得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具拥有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思维的高端创新型人才[2]。而这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研创新活动的支持。
综合来看,第一,科研创新活动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很好地锻炼其思维、逻辑分析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毅力、品质与责任感,有利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能够提升其综合素质。第二,科研创新活动能够促使大学生查阅、整理文献,并在文献查阅过程中,对比国内外的成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夯实所学的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领域。此外,大学生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并训练逻辑思维,提升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有研究表明,本科阶段拥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的大学生表现出了很好的竞争力[3]。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现状
为了解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情况,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连的3所省属地方高校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现状进行了随机调研访问。为保证调研的有效性,课题组首先进行了预调研,并对问卷进行了修改。然后将修改后的问卷随机发放共550份,回收537份,其中有效问卷520份,有效问卷率为94.55%。被访者来自理工、文史、艺术和经管不同专业,女生占比57.9%、男生占比为42.1%。整体来看,样本较全面且有效。
(一)参与动因
调查表明,92.17%的大学生愿意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但动因不同。在给出的选项中,选择“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占28.11%,为“获得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占比18.93%,选择“个人兴趣”的占比24.67%,而选择“获得评优加分、完成安排任务”的占比26.19%。从调查结果看,部分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科研创新活动的目的与意义,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考虑奖学金评比等加分而不得不参与科研创新活动。
(二)参与类型
学生参加的科研活动按照项目来源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调查发现,随着项目来源级别、项目完成内容和结项要求的提升,参与的大学生逐渐减少。调查显示,参与校级科研创新活动的占58.10%,而能够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分别占比8.57%、18.10%和7.62%。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推选程序有关,很多项目需要逐级竞选推荐。
(三)参与内容
根据实施环节,将科研创新活动划分为方案设计、查阅资料、设计与发放问卷、数据整理、研究报告(论文)的撰写5个部分,供被访者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占比最高的为查阅资料,所占比例为36.99%,其余内容依次为数据整理(21.47%)、设计与发放问卷(16.44%)、方案设计(14.61%)和论文撰写(10.05%)。大学生在参与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大部分仍以查阅资料、数据整理为主,而对于其独立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案设计、论文撰写等参与的较少。
(四)参与年级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内容差异,调研问卷中设计了“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年级”这一问题。调查显示,90%的学生是在大一、大二年级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随着年级的增加,知识面和实践能力的增强,反而参与的比例大幅度下降。
对三、四年级的学生追加的调查显示,46.57%的学生因学习任务重没有过多的课余时间参加科研创新活动。还有一部分学生曾参加过科研创新活动,觉得没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不再参与(16.55%),或者感觉科研创新活动对自己帮助不大而不再参与(8.04%)。还有一部分(27.19%)学生因准备考研、出国等不同的因素,不再参与科研创新活动。
(五)了解途径
目前,大部分学生知道获得科研创新活动相关信息的途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此并不关注,仅仅是跟随选择。调查表明,学校机关部门如团委、教务处等的条幅宣传或通知是大学生了解科研创新活动信息的主要途径,所占比例为40.14%,其余依次是二级学院通知(23.90%)、相关教师告知(16.71%)、学校网站通知(19.26%)。
三、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障碍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在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障碍,我们在调研这一问题时,从大学生自身因素与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给出了“缺乏创意、知识面不够、实践能力弱、团队难以组合、没有设备、资金支持、缺乏专业教师辅导”对被访者进行调研。
(一)大学生自身的限制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科研创新活动,需要观点明确、内容新颖,体现出这一活动的“新”,要达到这一目标,往往需要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商讨,并且需要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但在实际实施时,学生认为这正是问题所在。在调查被访者在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所面临的障碍因素中,大学生自身的“缺乏创意”、“知识面不够”、“实践能力弱”是被选次数较高的,解释了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障碍因素的20.35%、21.82%和13.36%,大学生自身素质、理论与实践能力限制,共解释了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障碍因素的55.53%。
(二)科研活动平台不完备
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虽然得到了各高校的认可和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对于所需求的软硬件设置仍是以现有为基础,缺乏相关的政策与经费支持。很多大学生提出所举办的科创活动过于形式化,经管类学生、文史类学生参与的程度较小;还有部分学生因缺乏相关的政策与资金的支持,没有将创新项目完成[4]。在我们的调查中,也给出了同样的结论,设备平台和资金支持不足解释了17.10%的障碍。
(三)缺少教师专业指导
大学生从事科研的思维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缺乏相关的经验和经历,需要专业教师的引导,但是由于我国多数高校对教师评价的指标是以科研为主,如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出版学术专著、科研项目等,并且考核结果直接关系教师职称职务等利益,导致高校教师用于指导本科生的精力很少。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能够指导学生从事科研,但是往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在我们的调研中,缺乏充分的专业教师指导解释了障碍因素的14.33%。
(四)团队组建困难
科研创新活动的完成涉及很多环节,并且层层递进,在有限的时间内,仅仅依靠单一专业的个人几乎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往往需要参与的学生跨专业、跨年级组合团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随机调查的结果显示,这一因素解释了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障碍因素的13.04%。
四、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对策
(一)夯实理论教学,提高实践训练
根据国家规定,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开设相关的课程,优化教学计划,明确素质教育所涵盖的类别:创新创业类、学术竞赛类、学术交流类以及论文和作品编注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增加实践能力训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如将实验室滚动式开放、举办学术讲座等,多样化、多层次地开展实践训练,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5],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可以采用高带低的形式,如高年级带低年级学生、研究生带本科生等方式,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二)完善科研平台,拓宽宣传途径
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尽可能地为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场所、实验室、资金支持等,完善大学生科研平台建设,发挥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作用。充分利用校报、广播、QQ群、微信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可以将培训指导、现场咨询、学术讲座等与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相结合,增加学生对科研创新活动的了解和认知。
(三)激发学生兴趣,激励专业教师指导
科研活动的学生激励机制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如结题验收、发表期刊论文等,根据级别确认创新学分和保研时的赋分,将科研项目与毕业论文(设计)评优相结合,建立多维的学生激励机制。对于相关项目的指导教师,可以采用选择式的激励机制,如评定为优秀的项目,其指导教师可以选择冲抵科研工作量或者奖金奖励之一作为激励。可以探索“本科生导师制”[6],发挥教师在学生科研创新团队中的引导作用,同时在教师培训进修、经费支持、教学成果等方面给予支持等,使得专业教师有热情和精力指导科研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董泽芳,张继平.社会转型时期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
任[J].高校教育管理,2012,(11).
[2]汪瑞林.周洪宇代表访谈: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
命[N].中国教育报,2013-03-07.
[3]周冲.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
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4]应小凡.科研与竞赛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中
国高校科技,2012,(8).
[5]田小平,张治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
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14,(7).
[6]杨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及其实现途径[J].现
代教育管理,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