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教育阶段论思想对我国公民廉洁教育的启示

2015-10-14 17:21王蓉郭向阳
理论观察 2015年3期
关键词:廉洁教育亚里士多德公民

王蓉 郭向阳

[摘 要]为维护城邦的稳定,教育出能参与城邦政治事务管理的合格公民,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观点,从而开启了西方公民系统教育的先河。本文通过对其教育阶段论思想意蕴的分析,形成对我国现阶段公民廉洁教育如下启示:廉洁教育作为当代民主社会合格公民教育的基础,要以理性教育为核心,围绕人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构建渐进式廉洁教育体系。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教育阶段论;公民;廉洁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064 — 02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教育家,他以“吾爱吾师,但吾尤爱真理”的信念,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观点。本文通过对其教育阶段论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探讨,分析其理论意蕴,以期对现阶段我国公民廉洁教育的开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亚里士多德教育阶段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政治背景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天性且有序发展,这一思想的形成并非产生于一个伟大的时代,而是希腊城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期,当时的雅典战乱频发,局势动荡不安。面对日益尖锐的社会危机,亚里士多德深感调和矛盾与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通过对奴隶制政体的比较研究,他指出只有建立介于贫富之间的以中产者为主的共和政体,才是最理想的政体。因为中产者既不像富人那样专横跋扈,也不像穷人那样贪得无厌,只有他们才会兼顾富人和穷人维护整个公民集体的利益,最终才能维护城邦的秩序稳定。而理想政体实现的关键是要由有一群能依平等原则与相同身份共同参与城邦政治事务的公民。对于如何成为公民身份的识别,他主张“一个城邦中的公民须有健康的身体,适当的财富以及从事公共生活的善的美德”。针对善德的培养,他继续论证,“大凡成德达善之途无非三径:禀赋、习惯和理性”。即人们在一定的禀赋基础上,可以通过习惯的训练与理性的启导来形成善德。至于训练习惯和教导理性的孰先孰后,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根据生物的创生程序,分阶段实施教育。

(二)哲学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阶段论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灵魂学说基础之上。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灵魂的研究,他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灵魂就是生命的本原,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的形式”。他把灵魂分为三个部分:(1)植物灵魂,具有营养、发育和生长的功能,这是灵魂的低级部分;(2)动物灵魂,具有感情、欲望和位置移动的功能,这是灵魂的中级部分;(3)理性灵魂,具有思维、理解和判断的功能,这是灵魂的高级部分。在他看来,人的发展就是灵魂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相应于以上的发展顺序,教育过程也应该按着这样的先后次序进行。

据此, 通过对人的身心自然发展特点的观察研究,亚里士多德把人从出生到21岁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初生到7岁为婴孩期和儿童期,是幼儿教育阶段;7岁到14岁为少年期,是初级教育阶段;14岁到21岁是青年期,为成人教育阶段。每一阶段的教育都有固定的任务。第一阶段的教育是顺应自然,以儿童的生长发育为主,包括游戏、身体活动和合适的故事。第二阶段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净化学生的非理性灵魂,同时还要掌握读写算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并进行体操训练和音乐教育。第三阶段以智力教育为主,发展学生的理性灵魂。理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最高追求。“我们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我们应该先教育儿童的习惯,然后再及于理性方面”。这一阶段的学习科目主要有数学、文法、修辞、伦理学和政治学等。

二、教育阶段论思想的理论意蕴

首先,亚里士多德论证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与柏拉图一样,教育成为亚里士多德建立理想城邦和理想社会的必要手段,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理性的、追求至善的、能够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合格公民。他说,“在我们所曾讲到的保全政体诸方法中,最重大的一端还是按照政体的精神实施公民教育”。教育是导向理想城邦的根本途径,“城邦如果忽视教育,其政体必将毁损”。

其次,亚里士多德论证了教育与人的天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虽然强调教育能为城邦政治服务,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忽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通过对人的生长、发展、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广泛研究和深入考察,他开创性地探讨了教育的年龄分期问题,主张合理的教育就是要遵循人发展的自然进程, 根据不同年龄段受教者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安排和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方式,最终促使受教育者体、德、智得到全面发展,实现受教育者智慧和德性的形成。这样,城邦的目的和个人的目的就达到了某种一致。应该讲,亚里士多德从理论上协调教育为社会服务和为个人服务这二者之间的矛盾,论证了如何在实现人的政治本性上体现出教育的个人主义倾向,即通过教育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

三、教育阶段论思想对当前我国公民廉洁教育的启示

(一)廉洁教育是一种公民素养教育

在教育阶段论思想提出的时代,亚里士多德对公民美德的看重、视美德为优良政体的基础,希望通过教育训练而形成人们的公民素养成为结束邦国混乱,腐化变质的利器。这些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尤其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攻坚克难、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也面临着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贪污腐败等现象的蔓延,中国传统哲学与伦理教育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着力加强公民主体意识教育,是未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源生动力。廉洁教育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不是简单地告诉人们不贪污、不受贿,而是以诚信、守法、节俭、奉公和责任等内容来开展基本道德、理想信念、传统美德和法制教育,其所倡导的为民为公理念,有责任心的自律品质,民主、公正的法制观念以及对社会廉政、和谐发展的公民意识,正是当代民主社会合格公民的必备素养。

(二)廉洁教育的关键是公民理性精神的培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灵魂独具的推理和思维功能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教化“就是帮助灵魂不断上升的过程,不断引出他的理性的过程,不断使理性与善的世界交往的过程”。这里所指的理性是人在知识积累基础上的思辨活动,不断探索真理、分辨善恶的深层次体悟和觉醒。“理性是实现公共生活的正当秩序的必要条件,是治理社会生活使其走向更好的基础”。所以说理性教化是亚里士多德教育阶段理论的核心内容,失去理性,教育便失去了维持和发展的根基。

反观现阶段我国公民廉洁教育效果不甚理想,究其深层原因,理性教化的缺失正是现时教育困局中最大的问题,人们乐于追求能给自己带来实利的知识,教育的功利化、技术化和证书化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加强对公民理性精神的培育是我国公民廉洁教育成败的关键,教育过程中要高度尊重公民的自主独立意识,引导人们通过独立思考和辨证批判对科学世界观进行探索,形成对社会现象比较全面准确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物质利益观,从而激发其内心敬廉崇洁的自主认同感,才能形成稳定独立的道德人格、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品质。

(三)构建我国公民渐进式廉洁教育体系

廉洁教育作为我国公民素养培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使教育取得成效,就必须根据亚氏教育阶段论的观点,从人生起步阶段就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公共利益、公共资源、公共关系,标本兼治,以我国现有的小中大教育体系为依托,在其教育的深度、广度等方面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确立渐进式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逐步展开与小学、中学和大学各个阶段相适应的廉洁教育活动。

在渐进式目标和内容体系确立上,小学定位于知晓、启蒙。小学阶段处于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心智尚未成熟,可以通过适当的游戏、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在班级、学校等公共生活中守法、诚信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使其初步认识和理解廉洁的基本行为。中学定位于辨析、养成。中学阶段是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迈进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初步形成。应让学生通过对古今中外廉洁文化、廉洁思想以及廉洁榜样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廉洁行为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社会的公共生活准则,识别腐败现象,并能分析一些腐败现象的本质及危害性,引导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关注公共事务,维护公共权利,促进其自觉自律和廉崇洁道德情感的形成。大学定位于明理、修身。大学生已基本属于成人阶段,进入较为独立自主的青年期,在学习、工作和公共媒介等公众利益中都占据了重要地位。培育和锻炼民主、廉洁意识,倡导做一个诚信、正直、守法、有责任心的现代公民是这一阶段教育的目标。因此,高度尊重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重点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反腐倡廉的治国方略、大政方针和法律法规,引导大学生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现象的根源、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性,理性认识社会发展与反腐倡廉的意义,强化其内心民主、公正意识,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在渐进式方法体系构建上,要着力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体合力。一是以内容丰富的课堂教育为渠道,把廉洁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既注重灌输教育,又注重自我教育,保证教育的系统性和时效性。二是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主题实践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完善法制建设营造敬廉崇洁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增进民众幸福与国家福祉。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再次吹响了反腐倡廉的号角,但要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切实加强我国公民廉洁意识教育是王道。作为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唯有以亚氏教育阶段论观点为指导,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及方式采用上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确保教育取得实效。

〔参 考 文 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 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袁俊锋,郭俊梅.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浅析〔J〕.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9,(04).

〔3〕宋慧娟.试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J〕. 长春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1).

〔4〕刘黎明.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J〕. 河南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5〕闵昌维,李志峰. 亚里士多德教育阶段论的理论意蕴及其现代启示〔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责任编辑:史焕翔〕

猜你喜欢
廉洁教育亚里士多德公民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开展廉洁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
高职院校学生廉洁教育探微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