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关系

2015-10-14 02:40季乃军童丽军陈东海雷建明章春来丽水市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浙江丽水323000
关键词:原发性阻力血流

蓝 翔*,季乃军,童丽军,陈东海,雷建明,章春来(丽水市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浙江 丽水 323000)

分析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关系

蓝 翔*,季乃军,童丽军,陈东海,雷建明,章春来
(丽水市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浙江 丽水 323000)

目的 探析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90例作为实验组,再选取健康人90名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结果 实验组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为(0.83±0.14);对照组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为(0.47±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85,P<0.05)。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与患者年龄、收缩压、脉压差有正相关关系,与舒张压有负相关关系。结论 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有利于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早期诊断,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关系

随着我国老龄化特征的日渐明显、国民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生活方式与生活水平发生很大变化,大大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高血压[1]病程的加长与患者年龄的上升会加重肾损害程度。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属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多发的一种并发症,因此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在实验室检查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2]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早期肾损害的发现难度较高,随着我国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普勒超声肾血流[3]测定应用到肾内动脉血流的评定过程中,属于无创的检测手段之一。笔者选择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90例与健康人90名为研究对象,以探讨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90例为实验组,患者均满足WHO编制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糖尿病、继发性肾脏疾病、肾血管性高血压、严重肾衰竭等疾病患者,并在检查前7天,要求患者停用对血流动力产生影响的药物,另选取健康人90名为对照组。对照组男46名,女44名,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52.6±9.4)岁;实验组男45例,女45例,年龄44~71岁,平均年龄(51.9±9.1)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均同意进行探究活动,且医院委员会也审核通过。

1.2 方法

选择型号为ViVid-7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探头频率24 MHz,抽选样本容积为22 mm,滤波100 Hz,血流声束之间的夹角需低于30°。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左、右侧卧位,以提高肾脏长轴与肾内血管床中的血流信号显示的清晰度,选择位于肾脏中部的肾维体中间动脉中段为样区,要求在吸气后进行屏气,以收集脉冲多普勒频谱,并利用计算机对频谱进行自动勾划,求得平均值。

1.3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比较

对照组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比较(±s)

表1 两组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比较(±s)

组别n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对照组900.47±0.17实验组900.83±0.14 t 6.985 P 0.034

2.2 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与高血压指标的相关性

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与患者年龄、收缩压、脉压差之间有正相关关系,与舒张压之间有负相关关系。见表2。

表2 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与高血压指标的相关性

3 讨 论

原发性高血压属于我国临床治疗中的一种常见疾病,病程时间较长导致患者全身的小动脉出现硬化[4],其中肾脏部位最为明显。受到尿浓缩降低、肾小管病变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夜尿次数明显增加,且存在蛋白尿,在高灌注状态下,加重患者肾小球硬化。

随着我国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探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发生坏死与变性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5](NAG酶)的活性明显增加,且和患者的肾损害之间存在正比关系,因此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小管病变的诊断指标。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在病情早期其血管形态的变化较为明显,与患者压力、肾小动脉硬化、管壁肌层增厚、肾血管收缩等密切相关[6],降低肾小管、肾小球中的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损伤患者肾小管的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导致β2-MG、α1-MG的浓度大幅度上升。

本次探究中,笔者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90例为实验组与健康人90名为对照组开展探究活动,实验组患者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为(0.83±0.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47±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田永梅[7]等探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可利用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进行诊断,其具备很高的灵敏性,有利于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临床诊断,联合超声多普勒肾血流,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避免死亡,值得临床推广。

[1] 王 艳,徐 丽,薛 莉,等.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肾内血流动力学异常的临床研究[J].四川医学,2010,31(9):1253-1255.

[2] 李 莉,童明辉,王小锋,等.叶间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血清胱抑素C对原发性高血压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1,20(9):822-823.

[3] 朱思平,张洪慧,高甬东,等.彩超评价原发性高血压对老年肾脏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1,25(2):151-153.

[4] 张方亮,许向东,陈颖敏,等.肾小叶间动脉阻力指数变化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1):4073-4076.

[5] 朱 武,丛淑珍,赵晓虹,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成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9):818-821.

[6] 方 波,邹曙东,杨鹏麟,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肾动脉阻力的相关性[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3,43(9):616-618.

[7] 田永梅,张 娟,麻静平,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11,27(3):261-264.

R544.1

B

ISSN.2095-6681.2015.13.067.02

2012年丽水市级公益性技术应用项目,项目编号:2012JYZB73

蓝 翔 男,主治医师,电话:18957090865,邮箱:cash259@hotmail.com

猜你喜欢
原发性阻力血流
广西多举措阻力糖业发展又好又快
鼻阻力测定在儿童OSA诊疗中的临床作用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8种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状Meta分析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基于万向轮的AGV原地转向阻力研究
零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