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锋
组文对话,意味着根据教学需要组选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本进行对话。组文对话的命门在于寻找精神图式的交集。为什么这样说?不同的语言或文本之间,纵使其表现形式完全不同,但它们之间也能够交流对话。这说明,不同的语言或文本之间一定有交集,一定有其内在的共同的东西——人类的“共同语”,一个普遍的思想语言。它承载着民族、人类共同的思维与情感的成果,隐含着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一种共有的精神图式。故此,组文对话的命门旨在寻找精神图式的交集。怎样从组文对话中寻找精神图式的交集,笔者以《搭石》《生命桥》《船长》的组文对话为例,选取几个教学片段以飨教者。
【片段一】
师:“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风景美不胜收。请快速浏览课文2-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人们走搭石情景的有关语句。
(生找出三个有关的句子。)
师:把自己放进去,我们一起走搭石。现在,“我”就是一个上了点年岁的人,请默读“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写下批注,“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快速批注,然后交流。)
师:一人单向走搭石:心里想着他人——有心。
师:默读第三自然段,你会发现——[出示:( )人同向走搭石:协调有( )]
生:(多)人同向走搭石:协调有(序)。
师:默读第四自然段,你会发现——[出示:( )人相向走搭石:互相( )有( )]
生:(两)人相向走搭石:互相(谦让)有(礼)。
师:“有心”,是一种心理秩序;“有序”,是一种行为秩序;“有礼”,是一种伦理秩序。由此可见,走搭石走的是一种秩序。搭石,难道不是一种“秩序”的象征?但是,我认为人们“有心、有序、有礼”走搭石,只是偶然为之。你们同意老师的观点吗?再次快速阅读2-4自然段,找出有关词句证明你的观点。
(生从“无论怎样”“只要发现”“一定会”“ 每当”“总会”……这些字眼看出人们是经常这样做的,守秩序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生活习惯。)
师:人们不仅经常这样做,还“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使我想起先哲柏拉图的警世恒言——凡属美者,不仅经常为美,且为其自身为美,如果人生值得活,那只是为了注视美。化用柏拉图的名言,在我看来,如果人生值得活,就是为了创造美的秩序,享受美的秩序。
【片段二】
师:快速默读《生命桥》《船长》,迅速提取关键词句说一说你发现了怎样的美。这个美和《搭石》中的美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默读《生命桥》,从“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几分钟以后,羚羊群分成了两群:老羚羊为一群,年轻羚羊为一群”,“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的语句中,我发现羚羊逃生时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的秩序美!
师:好一个“震撼人心的悲壮的秩序美”!
生:《船长》一文中,在海水涌进“诺曼底”号船舱的危急关头,船长却指挥若定:“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 从船长指挥救援行动中我发现了一种雄壮的秩序美!
师:《生命桥》和《船长》中的美和《搭石》中的美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它们的共同之处都体现了一种秩序美!
【片段三】
师:如果说《搭石》讲了常态下的秩序美,那么《生命桥》《船长》则讲了非常态下的秩序美。在这两种状态下的秩序美与生命美有什么关系?请说说你的看法。
生:在生活的常态下,走路开车要有秩序,排队购物要有秩序,上学工作要有秩序,食品安全要有秩序,网上发帖要有秩序,遵纪守法要有秩序。国家要有秩序,世界要有秩序,甚至人的内心与灵魂也要有秩序。有了秩序,生命才有保障,生活才有质量。一句话,秩序美了,生活才美,生命才美!
生:《生命桥》《船长》启迪我们,在遭遇危险的非常态下,无论动物还是人类,有了秩序,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悲剧的发生!
师:日升日落,四季更迭,自然界是有秩序的;走了星星,来了月亮,宇宙空间是有秩序的;饮食男女,天人合一是有秩序的;宇宙间的一切生命现象无不按照一定的规律有秩序地运转!秩序美,是天地间的大美!
语文实质上有三个层面的东西:一是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这是最表层的东西;二是语言的技巧,包括修辞、章法、为文技巧等,这是较深层的东西;三是精神图式,这是核心层的东西。精神图式又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民族的精神图式,二是人类的精神图式。精神图式才是语文的真正内核。上述案例通过组文对话,一提到《搭石》,学生就想到了走搭石的秩序美;一提到《生命桥》,学生就想到羚羊逃生的秩序美;一提到《船长》,学生就想到救援工作的秩序美。“搭石”“生命桥”“船长”,就成了秩序美的象征,这种秩序美不正是人类共同追求的、能够启迪人们健全心智的精神图式的交集吗?当这种秩序美融进了人的血液,成为人的文化基因,我们就在更深的层面上触及了语文教育的内核。(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