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偏差行为的思考

2015-10-13 16:54于颖泓
江西教育B 2015年7期
关键词:屈原新课程创设

于颖泓

修订后的新课标实施几年来,我们也确实感觉到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体现新课程本质的变化,而有些却是出乎意料、背离或者说误解新课程理念而产生的变化。对于后者,我们要透过表层的变化看到问题的本质,通过冷静、客观、科学的分析,澄清认识上的困惑,以积极有效的探索与解决策略,纠正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离开了课堂的新课程是无水之鱼,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将课堂之水任意地搅动,发生了偏差,使得学生这鱼不能按课堂之水进行律动,只能浮在水面沿教师搅动的水流运动。结果是空有形式,实质性的内容没有得到体现,使得课堂成了无效的磁场。

笔者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几则案例,谈一谈自己对课堂教学偏差行为问题的一些思考。

思考一:学生“自主”变“自由”,教师引领成虚设

在《渔父》公开课上,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屈原和司马迁在你心中各是什么样的形象?你如何看待屈原自杀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屈原虽然很有才华,却轻而易举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自杀是他懦弱的表现,他的死毫无价值;有的说,司马迁遭受宫刑苟且偷生地活下来,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为了理想我们可以不择手段……

这样的讨论看似热闹,但学生的理解是肤浅的,回答是离谱的,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从而导致课堂讨论时价值观的偏差。我们的课堂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见解,应该说课堂出现多元化倾向是新课标本该追求的,但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把握好尺度,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还不稳定,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课堂这一主阵地上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去渗透和占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考二:教学设计偏“轨道”,欣赏变成“夹生饭”

有的课堂学生情绪高涨,学得非常轻松,可语文课本该有的味道没有了。《长亭送别》是一篇很有内蕴的课文,曲词优美,而且情感耐人寻味。有这样一个课堂设计:请学生任选《长亭送别》中的一段,用流行歌曲的形式翻唱。结果可想而知,有周杰伦式地咿呀哼唱,有崔健式声嘶力竭地吼叫,也有张惠妹全身扭动式地忘我投入……好一派热闹景象。估计学生从这堂课中得到的只是无病呻吟,除了五花八门的哼唱之外什么记忆也没留下。

理想的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学会清清楚楚地说,扎扎实实地读,自信大胆地写,说出一种个性,读出一种味道,写出一道色彩,思出一片风景……这样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回味。

思考三:课堂讨论成摆设,思维训练走过场

每逢有人听课必定要小组讨论,且不论讨论问题必要与否,似乎反正只要有讨论就是一堂好课,只要学生动起来就以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结果是学生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老师说一声“开始讨论”就立即调过头去,喜笑颜开,不亦乐乎。热闹的交流过程只是表面现象,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交流,只是有了片刻“谈天”的自由,当然讨论交流也就谈不上有效了。

我们的课堂讨论要走出低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障碍,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预设,根据教学实际,巧妙地提出讨论的话题,进行多方面的引导和训练。其次,分工明确,任务到人。针对学生个体的实际,有目的地“训练”。再次,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给那些不爱动脑筋并且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从而让班级每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都得到提高。

思考四:小组合作徒有其表,缺乏深沉与内涵

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中,一般情况下回答问题的多是思维敏捷的学生,大多数学困生成了课堂的看客。这样,虽然学优生有了越来越多的锻炼机会,而学困生也往往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学优生那里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思考空间与时间狭窄,思维得不到合理训练,合作意识淡薄,学习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

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参考的策略是:一是让更多学生参与,多创造问题情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是帮助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形成合作认同感。其中包括学会倾听,对他人答案要进行适当的记录,以便与其他小组进行更高层面的讨论与交流;对他人的发言要勇于质疑;说话时要音量适中;小组交流时要轮流发言,不能只做他人的听众等。三是小组成员之间要形成合作的默契感。

思考五:情境创设成点缀,学生活动变空泛

恰当的情境创设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情境中来,自觉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但有的课堂情境创设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成了实质性的虚无。如:有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了解屈原其人,先展示屈原的一幅画像,请学生回答这是谁;接着用多媒体播放蔡琴演唱的歌曲《屈原》,画出他认为重要的句子让学生来读;最后又安排学生用方言谈谈对屈原的了解。结果学生不在乎你的目的,在乎的是有趣;不在乎你的设计,在乎的是旋律;不在乎你的问题,在乎的是热闹。学生的表现与教师预设的情境相去甚远,乱哄哄的课堂与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缅怀背道而驰。

课堂上如果要进行情境创设应该注意:第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体验,用以唤醒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全面深入研究学生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设计富有情趣的情境。第二,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用以激发思维的火花。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个充满疑问的情境。上述课例中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路,如画像展示后可以让学生讨论:这幅画有没有把你所理解的屈原刻画到位?在蔡琴的歌曲播放完之后,可以请学生简要地评价这首歌,并说出这首歌有没有把屈原的精神体现出来。

课堂需要活力,但不能空有形式没有实质内容,有温度没有深度,有热度没有效度。教师在努力让课堂活起来的同时,更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人格品质和意志的养成以及终身发展。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的实效才能得到体现。(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屈原新课程创设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端午思屈原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