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梅(新疆和硕县人民医院,新疆 巴音郭楞 841000)
不同剂量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
沈 梅
(新疆和硕县人民医院,新疆 巴音郭楞 841000)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 将室性早搏患者7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照组口服胺碘酮片,0.2 g/次,3次/d,低剂量组口服稳心颗粒,1袋/次,3次/d;高剂量组口服稳心颗粒,2袋/次,3次/d。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 胺碘酮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低于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的治疗,低剂量组的疗效不如高剂量组。结论 稳心颗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室性早搏的中药复方制剂。
稳心颗粒;室性早搏;疗效;观察
室性早搏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率失常的病症,其发病人群比较广泛,包括正常健康人群和心脏病患者[1]。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压等。用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具有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室性早搏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根据科学制定。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照组24例,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51岁;病史3~12个月;其中冠心病10例,高血压心脏病2例,扩展型心肌病5例,病毒性心肌炎4例,无器质性心脏病3例。低剂量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52岁;病史4个月~16年;病毒性心肌炎5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高血压心脏病3例,无器质性心脏病13例。高剂量组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55岁;病史1个月~17年;冠心病11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病毒性心肌炎3例,高血压心脏病2例,无器质性心脏病1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要稳心颗粒进行治疗,其服用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停止服用,对患者进行降压、降糖、调脂等质量,如果患者有心绞痛症状,需要给患者预备硝酸甘油片,在患者病情发作时舌下含服。对照组第一周给患者予口服适量胺碘酮0.2 g/次,3次/d,第二周给予0.2 g/次,2次/d,以后递减;低剂量组口服稳心颗粒1袋/次;3次/d;高剂量组口服稳心颗粒2袋/次,3次/d。1个疗程均为30天。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患者在治疗前后都需要对血、尿、粪常规、血生化、动态心电图及凝血指标等进行检查;每组服用药物过程中监测室性早搏频率、心率、心电图、胸闷、乏力等患者的症状变化和患者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
患者的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统计,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对比
稳心颗粒的疗效明显优于胺碘酮,而高剂量组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疗效对比 [n(%)]
2.2 不良反应
三组治疗30天后,对患者进行检查,肝、肾功能是否有变化,以及电解质是否有明显变化,得出结果以上均无明显变化,并且没有出现严重心率失常的情况。高剂量组出现轻微恶心2例;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现象3例。
患者的室性早搏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心率失常,室性早搏症状也可以发生在正常人身上,但是更多发生在有各种心脏病的患者身上。目前,室性早搏的治疗药物主要有胺碘酮、普罗帕酮、美西律等。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要看清楚药效带来的不良反应,不同的药物均有不同的不良反应,经常出现的现象有恶心、呕吐、心率失常等。稳心颗粒的药物组成成分主要由黄精、三七、甘松、琥珀、党参等[3]。这些药物有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等功效。经过研究表明,黄精可以起到降压、降脂、抵抗动脉硬化等作用[4]。三七可以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甘松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的功效与作用。琥珀的功效是散瘀止血、镇惊安神、利水通淋等。党参的药用则是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扩张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对稳心颗粒药物的服用患者进行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临床病症改善疗效高于胺碘酮组,低剂量组明显低于高剂量组的效果,不良反应也比胺碘酮组低,稳心颗粒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不良反应略有不同,能够证明患者服用稳心颗粒比较安全,是有效的治疗室性早搏的药剂。
[1] 杨志刚,陈阿琴,俞颂东.三七药理研究新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4):59.
[2] 韩红彦,周育德,王 燕,等.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J].疑难病杂志,2007,6(7):289-391.
[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26(6):405-412.
[4] 李金亭.稳心颗粒治疗快速心律失常34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2004,16(3):60.
R259.4
B
ISSN.2095-6681.2015.06.055.02